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肝胆胰外科杂志》 > 1999年第3期
编号:10206781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http://www.100md.com 《肝胆胰外科杂志》 1999年第3期
     作者:王洪 林擎天

    单位: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外科(200233)

    关键词:

    肝胆胰外科杂志9903 我院于1994年起开展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100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功率为92%,由于各种原因而中转开腹占8%。现将开展LC的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男36例,女64例,平均年龄50.5岁(25~77岁),平均术后住院日为7.8天(4~13天)。其中胆囊息肉9例,不典型增生1例,胆囊腺肌病1例,萎缩性胆囊炎伴结石4例,急性胆囊炎7例,胆囊积液伴结石3例。每位病人术前均作B超、心电图、胸片、肺功能、生化以及出凝血时间等检查。平均手术时间1小时(45分钟~2.5小时)。
, 百拇医药
    1.2 结果 100例中成功92例。中转开腹8例,其中因有腹腔手术史或腹膜炎史而广泛粘连3例,血管畸形、胆囊动脉绕至胆总管(CBD)背侧1例,右肝动脉分支损伤1例,胆囊动脉钛夹滑脱1例,气腹机故障而中转开腹胆囊切除(OC)2例。此外,暂短性迷走胆管漏2例,脐缘穿刺口感染1例,全组无1例死亡。

    2 讨论

    2.1 防止腹内脏器损伤 LC是运用特殊器械和技术经腹壁穿刺孔在腹腔内完成胆囊切除术。由于技术不成熟或操作不当,对病人状况不了解或对器械性能不熟知,疏忽大意,操之过急均可导致脏器损伤而造成严重后果。美国Deziel[1]报道77 604例LC中发生内脏损伤约116例,占0.15%。本组由于遵循下列原则,无一例内脏损伤发生:(1)除常规脐下缘和右肋缘下共4个穿刺孔置镜入钳外,对有下腹病史者,采用脐上缘穿刺注气或逐层切开脐缘皮肤皮下组织开放式进腹,经手指探查无粘连或稍作钝性分离后插入1.0cm Trocar,在其两侧全层贯穿缝合二针以防漏气,然后建立气腹再插入腹腔镜。在镜下完成其它三个穿刺,可避免内脏粘连损伤。亦可选择胆囊底在体表投影位置为穿刺点,注气后再作脐缘切口置镜。若气腹时腹部呈局限性隆起时,说明有腹腔内粘连,应及时考虑中转开腹。本组有2例应用此法完成第一穿刺并建立气腹后行LC。(2)行气腹针及Trocar穿刺时不可用力过猛,有突破感后应立即拔出穿刺锥,再将套管推入2cm以防滑脱,若使用带保护装置的Trocar可有效防止内脏的损伤。(3)对于肥胖者,行第一穿刺时,脐旁用两把巾钳应尽可能深抓皮下组织上提腹壁,作垂直穿刺,当注水或注气遇到困难时亦应改作开放式进腹。(4)扶镜助手应始终将操作部位置于电视画面中央,使术者看清邻近脏器和器械活动范围,以防误伤脏器和腹壁。(5)对于胆囊周围有粘连者,应以钝性分离为主或顿性和锐性相结合进行。(6)注意热电效应引起的组织损伤和坏死[2],止血时要求选位准确,电凝器与组织接触面要小而时间短。(7)术前应对胆囊局部情况以及手术困难度有充分估计,如B超提示胆囊壁厚度大于0.3cm,充满结石,在病人深呼吸时,胆囊上下移动度大于3cm时说明有粘连存在或萎缩性胆囊炎,手术时应格外小心。(8)对于急性胆囊炎,如发病在48小时之内,且以胆绞痛为主,无发热者,胆囊壁厚度小于0.3cm,LC的成功率也很高。本组7例急性病例均获成功。
, 百拇医药
    2.2 防止胆管损伤 由于粘连、组织疤痕化、水肿和畸形等因素,在分离Calot三角时容易发生胆管损伤。Deniel[1]指出LC胆管损伤率为0.1%~2.2%。本组100例无胆管损伤的主要经验有:(1)对于胆囊积液时应先行胆囊底穿刺减压,充分上提胆囊底,并自胃管吸尽胃内积气,保证Calot三角的良好显露。(2)处理三角区时,应外展壶腹部,保持足够张力,上下左右摆动,在贴近胆囊处作钝性分离[2],务必认清胆囊管与胆总管、肝总管三者间关系,采取前后结合,由浅入深,直至两面贯通,在胆总管附近不宜过多分离。胆囊管上钛夹前,应使胆总管复位,避免牵拉成角,距其它0.5cm处钳夹切断胆囊管。(3)如遇胆囊壁张力大,水肿明显或萎缩性粘连时,采用顺逆结合、迂回渐进法处理Calot三角。部分浆膜被松解后或先钳夹和切断胆囊动脉,可使壶腹易被外展,使三角区显露更佳。(4)少用电凝钩分离Calot三角,盲目电凝极易误伤胆管和血管。本院开展LC之初,1例用电凝钩分离三角区,不慎误伤右肝动脉分支,被迫中转开腹。(5)分离钳张口不宜过大,以免撕裂胆管壁或血管壁。(6)胆囊管离段后,还应对三角区后叶,可能含有迷走胆管,副胆管及胆囊动脉后支等组织钳夹,光用电凝或氩气喷射尚不足以使迷走胆管和血管完全闭塞,导致漏胆或出血。本组2例迷走胆管漏均因对此认识不足所致,后经负吸球引流三天治愈。(7)胆囊管内结石嵌顿时,尽可能将其挤推入胆囊内。若有困难则先部分横行切开壶腹部,然后对胆囊管方向纵行切开囊壁,使成“T”字形切口,取出结石。注意纵切口不应太靠近胆总管,以免施夹困难。(8)如果胆囊管直径大于钛夹长度时,可用套扎术结扎胆囊管,或用梯状交叉施夹钳闭胆囊管,本组有3例运用此法夹闭过粗胆囊管,无一发生漏胆。
, 百拇医药
    2.3 胆囊动脉的处理 胆囊动脉出自于动脉,变异较多。胆囊动脉损伤出血是LC主要的中转开腹原因之一。周兴立等[3]报道胆囊血管损伤发生率约为0.25%。本组有1例因镜发现胆囊血管变异,绕至胆总管背侧面中转开腹,另一例为电凝钩误伤右肝动脉分支引起出血而中转开腹。因此,我们认为:(1)胆囊动脉如位于胆囊管背侧,可先断胆囊管再处理胆囊动脉。(2)胆囊动脉在镜下如笔芯粗细,分离时不因将其周围组织剥的太光,近胆总管侧上二道钛夹,胆囊侧上一道钛夹,宜用剪刀剪断血管,不用电钩离断血管,以避免热电效应引起血管损伤,继发钛夹脱落引进出血。(3)如遇胆囊动脉紧贴胆囊管时,由于两者管径的差异,一并上夹,不易将动脉完全夹闭,应尽可能将二者分离后分别上夹。如二者粘连紧密,强行分离必将造成损伤,可从不同方向,交叉上夹,以防离断后出血。应同时注意夹闭胆囊动脉的后支。

    2.4 关于中转开腹的指征 LC开展中,由于各种原因及时中转开腹是必要的。Fried[4]报道1 676例LC中,中转开腹占90例(5.3%)。我们认为在有腹内广泛粘连、Calot三角区解剖不清、不易控制的出血、脏器损伤以及发现有癌变或内瘘等情况时,中转开腹无疑是明智之举。本组8例及时中转,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再手术率和死亡率。我们认为切忌片面追求在镜下切除胆囊,应以病人完全第一为重。
, 百拇医药
    3 参考文献

    [1] Daniel DJ,Degiel MD,Keith W,et al.Complications of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A national survey of 4,292 hospitals and analysis of 77,604 Cases.Am J Surg,1993,165(1)∶9

    [2] 张延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血管损伤.国外医学外科分册,1995,22(5)∶273~275

    [3] 周兴立,陈训如.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血管损伤.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4,14(11)∶649~651

    [4] Fried GM,Jefyrey S,Barkun MD,et al.Factors determinging conversion to laparostomy in patients undergoing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Am J Surg,1994,167(1)∶35

    收稿:1999-06-15,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