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毛滴虫病45例临床分析
作者:蔡幸生
单位:广东省揭阳市人民医院儿二科(522000)
关键词:
实用医学杂志990333 肠毛滴虫病是由人毛滴虫寄生于肠道内引起,以儿童多见。该病缺乏特征性,容易引起误诊、漏诊,使腹泻迁延,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我院儿科1990年5月~1998年8月对580例迁延性腹泻患儿进行大便病原学检查,发现肠毛滴虫病45例,现进行临床分析,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为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2个月~5岁,1岁以内18例。起病时间:2周~6个月,~2个月36例,~6个月9例。发病季节:1~3月份4例,4~6月份20例,7~9月份16例,10~12月份5例。全部患儿均在外院按细菌性肠炎治疗,使用过1~8种抗生素,致肠道菌群失调25例,二重感染17例。
, 百拇医药
1.2 临床表现 患儿均有腹泻,大便每天5~20次,>10次15例。大便性状呈泡沫状便23例,稀水便16例,粘液脓血便6例,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10例,腹痛18例,大多为脐周及右下腹间断钝痛及隐痛,腹部压痛12例,腹胀10例,呕吐16例,肠鸣音亢进19例,发热20例,~38℃ 10例,~39℃ 8例,~40℃ 2例。伴脱水16例,轻度8例,中度6例,重度2例。营养不良13例,Ⅰ度6例,Ⅱ度5例,Ⅲ度2例。
1.3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血红蛋白52~125 g/L,~60 g/L 5例,~90 g/L 16例,~110 g/L 17例,~125 g/L 7例,白细胞(3.6~14)×109/L,<4×109/L 3例,>10×109/L 8例,中性粒细胞0.23~0.80,>0.70有7例,26例嗜酸性粒细胞>0.05。低血钾8例(2.0~3.3 mmol/L),低血钠10例(126~133 mmol/L),低血钙7例(1.7~2.0 mmol/L)。酸中毒12例(13~20 mmol/L)。大便常规:脓细胞(+)5例,(+ +)3例,(+ + +)2例,红细胞(+)、(+ +)各3例。全部患儿粪便镜检均查到肠毛滴虫滋养体,(+)26例,(+ +)15例,(+ + +)4例。大便细菌培养发现肠道菌群失调25例,白色念珠菌感染8例,新型隐球菌感染2例,绿脓杆菌感染4例,奇异变形杆菌感染3例。
, 百拇医药
1.4 治疗 患儿均用甲硝唑(灭滴灵)治疗,每天10~15 mg/kg,分2~3次口服,连服5~7天,其中4例因胃肠道反应较严重改为静脉给药。合并有致病菌感染者根据药敏试验加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合并有白色念珠菌或新型隐球菌感染予加用制霉菌素或克霉唑治疗。同时注意调整肠道微生态平衡,口服思密达保护肠粘膜,补充多种维生素。对营养不良、营养性贫血者予输血、输白蛋白、复方氨基酸等支持治疗。对有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者及时予以纠正。
2 结果
本组除1例患者合并重度营养不良、水电解质平衡失调抢救无效死亡外,均痊愈出院。5天内止泻,大便镜检肠毛滴虫滋养体阴转38例,5~7天6例。5例不久又再复发,经检查家庭成员中有同患肠毛滴虫病患者,考虑为重复感染,经一并治疗,均获痊愈。
3 讨论
在腹泻病因中,寄生虫是一组十分重要的因素,惜过去重视不够,近年来正受到重视[1]。本文对580例迁延性或慢性腹泻患儿进行病原学检查,发现肠毛滴虫感染45例,占9.38%,可见该病在迁延性或慢性腹泻患儿中占有一定比例,应引起临床注意。肠毛滴虫病系肠道传染病,以热带及亚热带地区较为常见,尤其是卫生条件差的地方更多见。夏秋季为发病高峰。我市地处北回归线,系温带与热带交界地区,多数病人来自农村基层,卫生条件及保健知识较差,故该病的感染率较高。小儿不懂个人卫生,增加感染机会,尤其家庭成员中有该病患者,更易罹患。故加强卫生宣教,注意饮食卫生,加强人畜粪便管理是减少该病发生的关键。
, http://www.100md.com
肠毛滴虫可寄生于小肠任何部位或大肠腔内,但多在回肠后段与大肠,特别是盲肠。临床上引起腹泻、便秘、腹痛症状。该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易引起误诊漏诊。本组患儿均在外院误诊为细菌性肠炎用过1至多种抗生素治疗,部分患儿引起肠道菌群失调、二重感染,应吸取教训。文献报道该病腹泻多呈稀便与水样便[2]。但本组患儿大便性状多为泡沫状,是否与滴虫性阴道炎产生泡沫状白带的发生机制相同有待于进一步探讨。部分患儿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腹痛多位于脐周及右下腹,呈间断钝痛或隐痛,局部可有轻压痛。本组有3例患儿因此而误诊为慢性阑尾炎,应引起注意。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对排泡沫状大便,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伴脐周或右下腹隐痛患儿,常规治疗收效不大时应想到本病,及时进行大便镜检,如发现带有波动膜的鞭毛虫则可诊断。因寄生在人体肠道的鞭毛虫只此一种有波动膜。但送检标本应新鲜,一次检查阴性不能排除对本病的诊断,对可疑病例应多次送检,以免漏诊。
对肠毛滴虫的治疗,文献报道选用喹碘仿。但该药胃肠道反应较大,不易为患儿接受。笔者应用甲硝唑(灭滴灵)治疗,该药通过抑制原虫氧化还原反应,使虫体氮链断裂而起杀灭作用。通过临床观察该药疗效高,用药5天治愈率86.36%,用药7天治愈率100%。且副作用少,除个别患儿出现恶心呕吐而改用静脉用药外,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灭滴灵对厌氧菌有杀灭作用,可诱发或加重肠道微生物生态平衡失调,故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配合微生态疗法,及时予补充丽珠肠乐、肠泰口服液等含双歧杆菌制剂。思密达系肠粘膜保护剂,能维持肠细胞正常吸收与分泌功能,促进粘膜组织病变修复[3]。笔者用于配合治疗,效果良好。肠毛滴虫病由于长期腹泻,可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导致营养不良、营养性贫血,使患儿体质降低,影响疾病的恢复,故支持治疗也很重要,对营养不良、贫血患儿可以少量多次输血、输白蛋白、复方氨基酸等支持治疗。对于伴有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者应予及时纠正。对于复发病例,应注意家庭成员是否有肠毛滴虫病患者,若发现,一并治疗,杜绝交叉感染。
4 参考文献
1 方鹤松. 我国小儿感染性腹泻病现状. 实用儿科杂志,1989,4:89.
2 韦统友,王 芳. 滴虫性肠炎20例临床分析. 中华儿科杂志,1992,30:44.
3 王俊侠,张宝元,刘庆伟,等. 抗腹泻新药—思密达. 实用儿科杂志,1992,7:205., http://www.100md.com
单位:广东省揭阳市人民医院儿二科(522000)
关键词:
实用医学杂志990333 肠毛滴虫病是由人毛滴虫寄生于肠道内引起,以儿童多见。该病缺乏特征性,容易引起误诊、漏诊,使腹泻迁延,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我院儿科1990年5月~1998年8月对580例迁延性腹泻患儿进行大便病原学检查,发现肠毛滴虫病45例,现进行临床分析,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为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2个月~5岁,1岁以内18例。起病时间:2周~6个月,~2个月36例,~6个月9例。发病季节:1~3月份4例,4~6月份20例,7~9月份16例,10~12月份5例。全部患儿均在外院按细菌性肠炎治疗,使用过1~8种抗生素,致肠道菌群失调25例,二重感染17例。
, 百拇医药
1.2 临床表现 患儿均有腹泻,大便每天5~20次,>10次15例。大便性状呈泡沫状便23例,稀水便16例,粘液脓血便6例,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10例,腹痛18例,大多为脐周及右下腹间断钝痛及隐痛,腹部压痛12例,腹胀10例,呕吐16例,肠鸣音亢进19例,发热20例,~38℃ 10例,~39℃ 8例,~40℃ 2例。伴脱水16例,轻度8例,中度6例,重度2例。营养不良13例,Ⅰ度6例,Ⅱ度5例,Ⅲ度2例。
1.3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血红蛋白52~125 g/L,~60 g/L 5例,~90 g/L 16例,~110 g/L 17例,~125 g/L 7例,白细胞(3.6~14)×109/L,<4×109/L 3例,>10×109/L 8例,中性粒细胞0.23~0.80,>0.70有7例,26例嗜酸性粒细胞>0.05。低血钾8例(2.0~3.3 mmol/L),低血钠10例(126~133 mmol/L),低血钙7例(1.7~2.0 mmol/L)。酸中毒12例(13~20 mmol/L)。大便常规:脓细胞(+)5例,(+ +)3例,(+ + +)2例,红细胞(+)、(+ +)各3例。全部患儿粪便镜检均查到肠毛滴虫滋养体,(+)26例,(+ +)15例,(+ + +)4例。大便细菌培养发现肠道菌群失调25例,白色念珠菌感染8例,新型隐球菌感染2例,绿脓杆菌感染4例,奇异变形杆菌感染3例。
, 百拇医药
1.4 治疗 患儿均用甲硝唑(灭滴灵)治疗,每天10~15 mg/kg,分2~3次口服,连服5~7天,其中4例因胃肠道反应较严重改为静脉给药。合并有致病菌感染者根据药敏试验加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合并有白色念珠菌或新型隐球菌感染予加用制霉菌素或克霉唑治疗。同时注意调整肠道微生态平衡,口服思密达保护肠粘膜,补充多种维生素。对营养不良、营养性贫血者予输血、输白蛋白、复方氨基酸等支持治疗。对有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者及时予以纠正。
2 结果
本组除1例患者合并重度营养不良、水电解质平衡失调抢救无效死亡外,均痊愈出院。5天内止泻,大便镜检肠毛滴虫滋养体阴转38例,5~7天6例。5例不久又再复发,经检查家庭成员中有同患肠毛滴虫病患者,考虑为重复感染,经一并治疗,均获痊愈。
3 讨论
在腹泻病因中,寄生虫是一组十分重要的因素,惜过去重视不够,近年来正受到重视[1]。本文对580例迁延性或慢性腹泻患儿进行病原学检查,发现肠毛滴虫感染45例,占9.38%,可见该病在迁延性或慢性腹泻患儿中占有一定比例,应引起临床注意。肠毛滴虫病系肠道传染病,以热带及亚热带地区较为常见,尤其是卫生条件差的地方更多见。夏秋季为发病高峰。我市地处北回归线,系温带与热带交界地区,多数病人来自农村基层,卫生条件及保健知识较差,故该病的感染率较高。小儿不懂个人卫生,增加感染机会,尤其家庭成员中有该病患者,更易罹患。故加强卫生宣教,注意饮食卫生,加强人畜粪便管理是减少该病发生的关键。
, http://www.100md.com
肠毛滴虫可寄生于小肠任何部位或大肠腔内,但多在回肠后段与大肠,特别是盲肠。临床上引起腹泻、便秘、腹痛症状。该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易引起误诊漏诊。本组患儿均在外院误诊为细菌性肠炎用过1至多种抗生素治疗,部分患儿引起肠道菌群失调、二重感染,应吸取教训。文献报道该病腹泻多呈稀便与水样便[2]。但本组患儿大便性状多为泡沫状,是否与滴虫性阴道炎产生泡沫状白带的发生机制相同有待于进一步探讨。部分患儿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腹痛多位于脐周及右下腹,呈间断钝痛或隐痛,局部可有轻压痛。本组有3例患儿因此而误诊为慢性阑尾炎,应引起注意。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对排泡沫状大便,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伴脐周或右下腹隐痛患儿,常规治疗收效不大时应想到本病,及时进行大便镜检,如发现带有波动膜的鞭毛虫则可诊断。因寄生在人体肠道的鞭毛虫只此一种有波动膜。但送检标本应新鲜,一次检查阴性不能排除对本病的诊断,对可疑病例应多次送检,以免漏诊。
对肠毛滴虫的治疗,文献报道选用喹碘仿。但该药胃肠道反应较大,不易为患儿接受。笔者应用甲硝唑(灭滴灵)治疗,该药通过抑制原虫氧化还原反应,使虫体氮链断裂而起杀灭作用。通过临床观察该药疗效高,用药5天治愈率86.36%,用药7天治愈率100%。且副作用少,除个别患儿出现恶心呕吐而改用静脉用药外,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灭滴灵对厌氧菌有杀灭作用,可诱发或加重肠道微生物生态平衡失调,故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配合微生态疗法,及时予补充丽珠肠乐、肠泰口服液等含双歧杆菌制剂。思密达系肠粘膜保护剂,能维持肠细胞正常吸收与分泌功能,促进粘膜组织病变修复[3]。笔者用于配合治疗,效果良好。肠毛滴虫病由于长期腹泻,可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导致营养不良、营养性贫血,使患儿体质降低,影响疾病的恢复,故支持治疗也很重要,对营养不良、贫血患儿可以少量多次输血、输白蛋白、复方氨基酸等支持治疗。对于伴有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者应予及时纠正。对于复发病例,应注意家庭成员是否有肠毛滴虫病患者,若发现,一并治疗,杜绝交叉感染。
4 参考文献
1 方鹤松. 我国小儿感染性腹泻病现状. 实用儿科杂志,1989,4:89.
2 韦统友,王 芳. 滴虫性肠炎20例临床分析. 中华儿科杂志,1992,30:44.
3 王俊侠,张宝元,刘庆伟,等. 抗腹泻新药—思密达. 实用儿科杂志,1992,7:205.,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