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多卡因的临床应用
作者:李亚一 翟奇 吴亮
单位:李亚一 翟奇 吴亮(四川省遂宁市人民医院,遂宁 629000)
关键词:
现代诊断与治疗990342 利多卡因为局部麻醉剂,主要用于局部麻醉及治疗室性心律失常。近年来该药使用范围日益广泛,并取得了注目的疗效。现综述如下。
1 治疗癫痫
庞亚东[1]用利多卡因治疗21例癫痫患者。方法:首剂利多卡因100mg加10%葡萄糖液20ml稀释,从20mg/min静脉注射,其中16例10分钟后重复应用首次剂量。然后按每小时3mg/kg静滴维持4~7天。全部病例均未用其它抗癫痫药。结果:首剂癫痫发作控制5例,重复应用发作控制7例,发作次数减少6例,无效3例。机理为利多卡因容易透过血脑屏障,阻断神经细胞癫痫性活动时钠、钾离子的跨膜活动,并降低线粒体代谢使皮层氧耗减低,促进神经细胞膜的稳定。
, http://www.100md.com
2 治疗小儿惊厥
贺印永[2]用自身对照法对15例2天~12岁的经抗癫痫药不能终止发作的小儿惊厥患儿,静脉推注利多卡因2mg/kg,30分钟内无效则重复应用,继以每小时4mg/kg静滴,结果全部显效。杨丽丽等[3]用该药治疗32例新生儿惊厥。方法:利多卡因首次负荷量1.7~2.0mg/kg静脉注射,15分钟内未止痉,以每小时4~6mg/kg静滴维持,结果有效30例。其中显效8例,均在用首次负荷量15分钟内止痉,有效22例,在用首次负荷量后,继用维持量静滴5~74小时止痉(平均13.6小时)。其机理可能与利多卡因抑制神经细胞膜钠、钾离子的跨膜活动从而稳定细胞膜使其兴奋性降低有关。
3 治疗呃逆
邢振宇等[4]用利多卡因治疗65例顽固性呃逆患者。方法: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肌注利多卡因每次100mg,30分钟呃逆不停止可重复注射,每天2~3次。呃逆停止后,每次50~100mg肌注,每日2次,维持1~2天。结果总有效率为95.4%,其中显效64.6%,有效30.8%。利多卡因治疗呃逆的机理与以下3方面有关:(1)直接抑制膈神经;(2)中枢镇静作用;(3)作用于植物神经系统或由此反馈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使膈神经受抑。
, 百拇医药
4 治疗眩晕
陈捷[5]对86例眩晕患者应用利多卡因治疗,并以地芬尼多组作对照。利多卡因组用法:利多卡因5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滴速60滴/分。7天为一疗程,结果临床总有效率为86%,而对照组为56%(P<0.01)。利多卡因可调节植物神经功能,消除血管痉挛,并调节迷路神经,血管细胞内外钠、钾离子浓度而起到治疗眩晕的疗效。
5 治疗糖尿病顽固性疼痛性神经病变
李亚一等[6]采用自身对照法,用利多卡因治疗30例经一般止痛治疗效果不好的糖尿病顽固性疼痛性神经病变患者。方法:利多卡因每天5mg/kg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滴,连用2周为一疗程。结果:显效16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0%。其中1周内显效10例,有效6例。治疗前后空腹血糖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 百拇医药
6 减轻静滴GIK疼痛
静滴GIK(由25%葡萄糖200ml+胰岛素8单位+10%氯化钾15ml组成)因刺激性很强,病人常因静滴部位疼痛不能耐受。高绍英等[7]采用自身交叉对照和双盲法,对30例术前需静滴GIK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采用静脉推注利多卡因来减轻疼痛。方法:在静滴GIK前在输液部位推注1%的利多卡因3ml,结果发现该方法对GIK引起的疼痛有明显的预防和减轻作用。与安慰剂组(等渗盐水)比较,两者疼痛指数有显著差异(P<0.005)。其机理可能是直接麻醉,起到止痛作用。
7 在宫腔电切术中的应用
吴诗琦等[8]采用利多卡因宫颈、宫腔粘膜表面麻醉,对47例患者行宫腔电切术。方法:选用12号硅胶导尿管,末端接20ml注射器,抽取2%利多卡因10~15ml,将导管插入宫颈管先注药麻醉宫颈,然后直达宫底,由里至外边退边注药,夹住管尾,5分钟后即可行宫腔电切术。镇痛效果显著,并有松弛宫颈作用。总有效率97.9%。镇痛机制为阻断宫颈、宫体感觉神经冲动的发生和传导。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庞亚东.利多卡因治疗老年癫痫持续状态21例疗效分析.临床荟萃,1993;8:645
2 贺印永.利多卡因治疗小儿惊厥15例报告.临床儿科杂志,1998;16:100
3 杨丽丽,等.利多卡因治疗新生儿惊厥32例报告.临床儿科杂志,1998;16:99
4 邢振宇,等.利多卡因治疗顽固性呃逆65例.中国农村医学,1998;26:28
5 陈 捷.利多卡因与地芬尼多治疗眩晕的比较.新药与临床,1997;16:314
6 李亚一,等.利多卡因治疗糖尿病顽固性疼痛性神经病变30例.重庆医学,1997;26:369
7 高绍英,等.利多卡因对减轻GIK疼痛的研究.医师进修杂志,1998;20:89
8 吴诗琦,等.利多卡因在宫腔电切术中的应用.中级医刊,1998;33:30, http://www.100md.com
单位:李亚一 翟奇 吴亮(四川省遂宁市人民医院,遂宁 629000)
关键词:
现代诊断与治疗990342 利多卡因为局部麻醉剂,主要用于局部麻醉及治疗室性心律失常。近年来该药使用范围日益广泛,并取得了注目的疗效。现综述如下。
1 治疗癫痫
庞亚东[1]用利多卡因治疗21例癫痫患者。方法:首剂利多卡因100mg加10%葡萄糖液20ml稀释,从20mg/min静脉注射,其中16例10分钟后重复应用首次剂量。然后按每小时3mg/kg静滴维持4~7天。全部病例均未用其它抗癫痫药。结果:首剂癫痫发作控制5例,重复应用发作控制7例,发作次数减少6例,无效3例。机理为利多卡因容易透过血脑屏障,阻断神经细胞癫痫性活动时钠、钾离子的跨膜活动,并降低线粒体代谢使皮层氧耗减低,促进神经细胞膜的稳定。
, http://www.100md.com
2 治疗小儿惊厥
贺印永[2]用自身对照法对15例2天~12岁的经抗癫痫药不能终止发作的小儿惊厥患儿,静脉推注利多卡因2mg/kg,30分钟内无效则重复应用,继以每小时4mg/kg静滴,结果全部显效。杨丽丽等[3]用该药治疗32例新生儿惊厥。方法:利多卡因首次负荷量1.7~2.0mg/kg静脉注射,15分钟内未止痉,以每小时4~6mg/kg静滴维持,结果有效30例。其中显效8例,均在用首次负荷量15分钟内止痉,有效22例,在用首次负荷量后,继用维持量静滴5~74小时止痉(平均13.6小时)。其机理可能与利多卡因抑制神经细胞膜钠、钾离子的跨膜活动从而稳定细胞膜使其兴奋性降低有关。
3 治疗呃逆
邢振宇等[4]用利多卡因治疗65例顽固性呃逆患者。方法: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肌注利多卡因每次100mg,30分钟呃逆不停止可重复注射,每天2~3次。呃逆停止后,每次50~100mg肌注,每日2次,维持1~2天。结果总有效率为95.4%,其中显效64.6%,有效30.8%。利多卡因治疗呃逆的机理与以下3方面有关:(1)直接抑制膈神经;(2)中枢镇静作用;(3)作用于植物神经系统或由此反馈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使膈神经受抑。
, 百拇医药
4 治疗眩晕
陈捷[5]对86例眩晕患者应用利多卡因治疗,并以地芬尼多组作对照。利多卡因组用法:利多卡因5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滴速60滴/分。7天为一疗程,结果临床总有效率为86%,而对照组为56%(P<0.01)。利多卡因可调节植物神经功能,消除血管痉挛,并调节迷路神经,血管细胞内外钠、钾离子浓度而起到治疗眩晕的疗效。
5 治疗糖尿病顽固性疼痛性神经病变
李亚一等[6]采用自身对照法,用利多卡因治疗30例经一般止痛治疗效果不好的糖尿病顽固性疼痛性神经病变患者。方法:利多卡因每天5mg/kg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滴,连用2周为一疗程。结果:显效16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0%。其中1周内显效10例,有效6例。治疗前后空腹血糖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 百拇医药
6 减轻静滴GIK疼痛
静滴GIK(由25%葡萄糖200ml+胰岛素8单位+10%氯化钾15ml组成)因刺激性很强,病人常因静滴部位疼痛不能耐受。高绍英等[7]采用自身交叉对照和双盲法,对30例术前需静滴GIK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采用静脉推注利多卡因来减轻疼痛。方法:在静滴GIK前在输液部位推注1%的利多卡因3ml,结果发现该方法对GIK引起的疼痛有明显的预防和减轻作用。与安慰剂组(等渗盐水)比较,两者疼痛指数有显著差异(P<0.005)。其机理可能是直接麻醉,起到止痛作用。
7 在宫腔电切术中的应用
吴诗琦等[8]采用利多卡因宫颈、宫腔粘膜表面麻醉,对47例患者行宫腔电切术。方法:选用12号硅胶导尿管,末端接20ml注射器,抽取2%利多卡因10~15ml,将导管插入宫颈管先注药麻醉宫颈,然后直达宫底,由里至外边退边注药,夹住管尾,5分钟后即可行宫腔电切术。镇痛效果显著,并有松弛宫颈作用。总有效率97.9%。镇痛机制为阻断宫颈、宫体感觉神经冲动的发生和传导。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庞亚东.利多卡因治疗老年癫痫持续状态21例疗效分析.临床荟萃,1993;8:645
2 贺印永.利多卡因治疗小儿惊厥15例报告.临床儿科杂志,1998;16:100
3 杨丽丽,等.利多卡因治疗新生儿惊厥32例报告.临床儿科杂志,1998;16:99
4 邢振宇,等.利多卡因治疗顽固性呃逆65例.中国农村医学,1998;26:28
5 陈 捷.利多卡因与地芬尼多治疗眩晕的比较.新药与临床,1997;16:314
6 李亚一,等.利多卡因治疗糖尿病顽固性疼痛性神经病变30例.重庆医学,1997;26:369
7 高绍英,等.利多卡因对减轻GIK疼痛的研究.医师进修杂志,1998;20:89
8 吴诗琦,等.利多卡因在宫腔电切术中的应用.中级医刊,1998;33:30,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