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杂志》 > 1999年第3期
编号:10227249
经皮心肌激光血运重建术四例
http://www.100md.com 《中国医学杂志》 1999年第3期
     作者:卢才义 黄丛春 魏璇 刘朝中 王文清 毛树森 张红 朴松龙 刘姝英 杨淑惠 齐志茹 黄卓英 仲京 徐金星 解士胜

    单位:100036 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卢才义、黄丛春、魏璇、刘朝中、王文清、毛树森),放射科(朴松龙、刘姝英、杨淑惠、齐志茹、黄卓英),心外科(仲京、徐金星、解士胜)

    关键词:

    中华医学杂志990320 常用的心肌血运重建方法有冠状动脉搭桥(CABG)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PTCA)。为了解决弥漫性/远端血管病变造成的心肌缺血,近年又发展了经胸心肌激光血运重建术(TMR),其原理是从心外膜向心内膜以1 cm间距打出直径1 mm的孔道,通过孔道周围毛细血管增生改善缺血区域血供[1,2]。为了克服TMR创伤大、围手术并发症和病死率高的缺点,Oesterle等[3]于1997年首次报道了采用钬激光成功的进行经皮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PMR)的临床方法。我院于1998年6月对4例严重心绞痛病人进行了PMR治疗。
, 百拇医药
    临床资料:4例病人均为男性,年龄62±7(52~69)岁,心绞痛21±9(2~36)年,加拿大分级IV级3例、Ⅲ级1例,联用4±2(3~7)种抗心绞痛药物治疗效果不好。1例合并Ⅱ型糖尿病和高血压病,2例合并高胆固醇血症,1例单纯合并高血压病,1例病人在6月前有小面积下壁心肌梗死病史。心电图提示前壁、下壁或侧壁缺血。同位素心肌扫描检查2例前壁缺血,1例前壁、下壁缺血,1例下壁、心尖部和间隔缺血。血电解质和心肌酶正常,心室晚电位阴性。Holter监测均有缺血性ST-T改变。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腔正常,前壁和下壁运动减弱各2例。4例病人4个心壁的最大舒张期厚度为11±3(9~14)mm,左室射血分数为62±5(50~69)%。冠状动脉造影1例3支血管近远端弥漫性病变、右冠中段完全闭塞,1例3 支近远端弥漫性病变加前降支广泛钙化,1 例左侧双支病变加右冠发育不全、下壁运动减弱,1 例为右冠加前降支病变和前降支-冠状静脉瘘。

    4例病人打孔14±3(9~18)个,分布在4±3(2~4)个心室壁,发放脉冲27±13(18~36 )个,能量54±3(36~72)J。第3例同时进行了PTCA、右冠PTCA/支架植入。激光发放时4例病人均无不适,未发生心包填塞和瓣膜返流。2例操作中诱发室性早搏,1例诱发非持续性室速,调整导管位置后迅速消失。
, 百拇医药
    术后6、12、24小时复查心肌酶和血电解质均正常,12小时复查心电图心肌缺血均明显改变,晚电位阴性,心脏超声检查无心包积液和附壁血栓,心腔大小、心壁运动和LVEF同术前。Holter监测无室性早搏和恶性心律失常.第3天心绞痛降为Ⅱ级1例、Ⅲ级2例、1例变化不大。术后1周心绞痛降为Ⅱ级3例、维持Ⅲ级1例。随访5个月,心绞痛全部降为Ⅱ级,联用2种抗心绞痛药物效果良好。

    讨论:1982年,Mirhoseini等[4]首次采用CO2激光建立心肌心腔孔道。1991年[5],他们提高CO2激光能量在跳动心脏上建立心肌孔道成功。同年,Crew等[6]设计完成首项TMR随机临床试验,肯定了其疗效。1995年,波长2.1 μm的钬激光问世。1997年,首例钬激光PMR临床应用成功。

    PMR目前的适应证:(1) 顽固性心绞痛(加拿大Ⅲ~Ⅳ级),(2) 不适合作PTCA和CABG;(3) 左室射血分数≥50%;(4) 左室壁舒张期厚度≥8 mm。主要禁忌证:(1) 左室壁厚度<8 mm,(2) 急性心肌梗死3个月内;(3) 左室射血分数<40%;(4) 其他心导管禁忌证。
, http://www.100md.com
    PMR操作中注意事项:(1) 每次更换激光导管后都应重新校正能量;(2)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和超声结果选定打孔心壁;(3) 光纤导管与心壁垂直接触;(4) 保证心电图同步质量;(5) 监测心电、血压和心脏搏动;(6) 在多个透视平面标示打孔部位和序号,避免同一部位重复打孔。

    PMR治疗心绞痛和心肌缺血的可能机制:(1) 通过保持通畅的心肌孔道由心腔向心肌供血;(2) 刺激缺血区血管增生;(3) 对心肌或心外膜去神经作用;(4) 以上机制共同作用。目前对PMR进行的登记资料和随机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在3~6月内心绞痛可降低2~3个级别,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心肌缺血改善。所报道的主要并发症有束支传导阻滞、心包填塞、死亡等。

    参考文献

    1 Smith JA, Dunning JJ, Parry AJ, et al. Transmyocardial laser revascularization. J Cardiol Surg, 1995,10:569-572.
, 百拇医药
    2 Mirhoseini M, Shelgikar S, Cayton MM. Transmyocardial Laser revascularization: a review. J Clin Laser Med Surg, 1993, 11:15-19.

    3 Oesterle SN, Schuler G, Bernhard L, et al. Percutaneous myocardial laser revascularization: initial human experience. Circulation, 1997,96(suppl 8):I-218.

    4 Mirhoseini M, Muckerhcide M, Cayton MM, et al. Transventricular revascularization by lasers. Surg Med, 1982,2:187-198.

    5 Mirhoseini M, Cayton MM, Sheigikar S, et al. Transmyocardial laser revascularization. J Am Coll Cardiol, 1994, (suppl 7 ):IA-484.

    6 Crew JR. Transmyo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 by CO2 laser. Surg Technol Int, 1991, 1:236-238.

    (收稿:1998-06-24 修回:1998-12-03),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