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杂志》 > 1999年第3期
编号:10227259
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的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的比较
http://www.100md.com 《中国医学杂志》 1999年第3期
     作者:张新卿 邢华芳 王德泉 方绍明

    单位:100053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张新卿、邢华芳、王德泉),神经外科(方绍明)

    关键词:

    中华医学杂志990307 我们对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2例椎管内占位性病变,比较了髓内、髓外病变的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以探讨体感诱发电位在鉴别髓内、髓外病变中的作用。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32例病人来自我院神经外科住院病人。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16~75岁。髓外病变24例;皮样囊肿1例;环枕畸形3例;蛛网膜囊肿4例;脊膜瘤2例;硬膜外脂肪瘤1例;神经鞘瘤8例;髓外结缔组织增生1例;脊索瘤1例;胆脂瘤3例。病程3个月至30年,平均4年。髓内病变8例;脊髓空洞症4例;自发性髓内出血1例;胶质瘤2例;颈髓中心性损伤1例。病程0.5小时至7年,平均1年。
, http://www.100md.com
    2.体感诱发电位记录:采用美国NICOLET公司的VIKING-IV多功能电生理仪作为刺激及记录系统。带通滤波30~3 000 Hz。刺激波宽0.2 ms,刺激频率2.3 Hz,叠加次数≥500次,刺激点为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刺激胫后神经时,记录电极分别在窝、L3、T12及C2′;刺激正中神经时,记录电极置于Erb′s点、C7、C3′或C4′。潜伏期以大于正常值的3SD为延长。

    二、结果

    1. 髓外病变组:24例髓外病变,体感诱发电位异常的有21例:皮样囊肿1例;环枕畸形3例;蛛网膜囊肿4例;脊膜瘤2例;神经鞘瘤7例;髓外结缔组织增生1例;脊索瘤1例,胆脂瘤2例。主要表现为N20及P40潜伏期延长、波形分化不良或消失;正常3例:硬膜外脂肪瘤1例;神经鞘瘤1例;胆脂瘤1例。

    2.髓内病变组:髓内病变8例中6例正常,其中脊髓空洞症3例;自发性髓内出血1例;胶质瘤1例;颈髓中心性损伤1例。2例异常,其中脊髓空洞症1例;胶质瘤1例。表现为N20及P40潜伏期延长、波形分化不良、消失和波幅下降。两组相比,髓外病变体感诱发电位的异常率高于髓内病变组。χ2检验,P<0.005,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 百拇医药
    三、讨论

    人们认为,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是感觉神经冲动经后索-内侧丘系产生的传导束电位和突触后电位,而后索-内侧丘系通路主要传递由关节、肌肉、肌腱等传入的深感觉,是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的主要解剖通路。椎管内病变时,如果病变损害了深感觉的传导通路,体感诱发电位则为异常;病变仅损害了浅感觉的传导通路,体感诱发电位多为正常。

    本研究中,髓内病变的体感诱发电位多表现为正常(6/8例),可能是因为髓内病变时部分神经元受累,病变未累及脊髓后索,与深感觉有关的脊髓后索髓鞘相对保存,传导功能未变,所以各波的潜伏期基本正常。本组受试者中有4例脊髓空洞症,而该病的好发部位在颈膨大,主要侵犯脊髓灰质后柱,晚期可累及后索及侧索,临床主要表现为痛觉丧失,触觉相对保持,深感觉完好,故正中神经刺激时,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多属正常。当后索胞体全部受累时,后索-内侧丘系的传导受到影响,此时出现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延长或不能引出体感诱发电位。

    本研究中,2例髓内病变表现为体感诱发电位(SEP)异常的病人,1例为脊髓空洞症,另一例为胶质瘤。髓内胶质瘤时,因肿瘤呈浸润性生长,组织破坏和水肿严重,造成脊髓内神经元数量减少,同脊髓空洞症一样,当肿瘤严重破坏了脊髓后索的功能时,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出现异常。椎管内髓外占位性病变对脊髓及神经根的牵拉压迫,造成脊髓受压、缺血、破坏,使神经纤维髓鞘脱失及数量减少,导致神经纤维的传导功能发生变化,早期多出现体感诱发电位的异常。肿瘤部位未累及深感觉传导通路时,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也可以正常。

    (收稿:1998-06-30 修回:1999-01-04),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