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颈夹脊治疗上肢麻木78例
作者:尹 慧
单位:
关键词:
中国民间疗法990325 上肢麻木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以往临床多采用针刺上肢经穴,效果不甚理想。近年来笔者采用针刺“颈夹脊”治疗上肢麻木,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78例患者全部来自我院门诊和住院病人。按随机分组,观察组46例,男26例,女20例,年龄最小47岁,最大70岁,平均年龄59.5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2天,其中颈椎病引起32例,中风后遗症所致9例,感受风寒,劳累所致5例。对照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最小45岁,最大71岁,平均年龄58岁,病程最长4年,最短1天。其中颈椎病引起21例,中风后遗症10例,风寒侵袭1例。两组一般情况相比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观察组,取患者坐位俯首,选取麻木侧颈夹脊穴,先用左手拇指定准穴位,常规消毒,右手快速进针,约进1.5~2寸左右,视其体形的胖瘦不同或深或浅直刺,单提插,不捻转,使针感如过电样传至患侧手指,甚则有灼热感觉,得气后留针30分钟。对照组,取患者坐位或仰卧位,选取患侧经穴,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针刺,留针30分钟,两组分别10天为一疗程,评定疗效。
疗效标准:痊愈:治疗后上肢麻木完全消失100%,没有任何异常感觉;显效:治疗后上肢麻木减轻80%;有效:治疗后上肢麻木减轻50%;无效:治疗10次后症状无明显改变。
治疗结果
治疗组:痊愈9例,显效21例,有效1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9.1%;对照组:痊愈2例,显效6例,有效8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50%。两组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1)。
讨论
“颈夹脊”为经外奇穴,是由“华佗夹脊”发展而来,是指第一颈椎至第七颈椎各棘突间旁开0.5寸处,每侧有七穴,左右共十四穴。
中老年人的上肢麻木,往往是由颈椎骨质增生,造成颈椎骨质退行性病变所引起。或因劳累,感受风寒,经脉痹阻不通,脉络失养,则麻木。针刺“颈夹脊”使其发热,针感迅速传至手指疏通经脉,改善上肢麻木。
现代医学生理神经学认为,脊柱两旁分布着椎旁神经节,交感神经与脊神经之间有交通支在此沟通。交感神经可以借助外周部分传入纤维直接参与针感传入活动,传递针感。可见,针刺脊穴(颈夹脊),可以通过交感神经进行调节活动。
另外,臂丛神经是由颈椎发出,颈神经八对,其神经根位于颈椎棘突间,沿上肢内侧下传。
因此,上肢麻木针刺颈夹脊,能收到满意的效果。同时,针刺颈夹脊对部分颈椎病患者的头晕,颈肩疼痛都有明显疗效。
(收稿日期1998-11-28)
鐎甸偊鍠曟穱濠囧棘閸モ晝褰�
闁稿繗娅曢弫鐐烘儌閻愵剙顎�
閻犲洤瀚鎴﹀礄閻樻彃缍�
闁瑰吋绮庨崒銊╁即閺夋埈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