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东医学》 > 1999年第3期
编号:10236582
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严重呼吸衰竭63例分析
http://www.100md.com 《广东医学》 1999年第3期
     作者:钟世湖 郭欣然

    单位:钟世湖 郭欣然 珠海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519000)

    关键词:

    广东医学990348 1992年8月~1998年5月,我科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伴急性呼吸衰竭采取了药物和机械通气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3例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26例,年龄53~72岁,平均住院时间21 d,病程8~25 a,平均病史13 a,符合1997年第2次全国肺心病专业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出现肺性脑病40例(64%),严重意识障碍17例(27%)。经吸氧,控制呼吸道感染,解痉平喘,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炎,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及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病情进行性加重,PaCO2持续上升,pH值逐渐下降,pH≤7.25时,采用硅胶管经鼻插管进行机械通气治疗。
, http://www.100md.com
    1.2 机械通气 采用美国鸟牌8400ST定容呼吸机。通气方式系用SIMV+PSV,潮气量7~10 mL/kg,呼吸比值1∶1.5~2,PEEP 0~5 cm H2O(0~0.049 kPa),上机后吸纯氧30 min,再将氧浓度逐渐降低至0.3~0.4,监测血气分析,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参数。在机械通气期间,继续综合药物治疗,根据痰量行纤支镜支气管内吸痰,冲洗,冲洗液送细菌培养及药敏指导抗生素应用。注意监测心脏功能及生化、电解质等内环境情况,对心功能不全及心律失常、内环境紊乱及时处理。经治疗,达到下列条件者予撤机:①最大吸气负压>30 cmH2O(0.294 kPa);②呼吸频率<25次/min;③潮气量>300 mL;④PaCO2达到缓解期水平;⑤SIMV<6次/min,PSV<6 cmH2O(0.059 kPa),FIO2<0.4时,PaO2≥8 kPa(60 mmHg),或SaO2≥90%。
, 百拇医药
    2 结果

    通气前后患者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见表1。经上述方法治疗后,63例患者成功撤机58例,经治疗缓解出院,死亡5例,成功率92%,病死率7.9%。气管插管天数5~12 d,平均8 d。

    表1 63例患者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pH值

    PaCO2(kPa)

    PaO2(kPa)

    通气前

    7.18±0.1

    10.4±2.2

    5.43±1.35
, http://www.100md.com
    撤机前

    7.38±0.07

    6.3±0.7

    9.3±0.8

    3 讨论

    本文63例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伴急性呼吸衰竭、呼吸性酸中毒,PaCO2持续上升,pH逐渐下降,并有部分患者有肺性脑病,严重意识障碍,具备机械通气治疗指征。治疗结果,63例中有58例成功撤机,并缓解出院,其中5例患者因心衰及感染无法控制而死亡。说明机械通气对慢性阻塞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治疗有重要意义。

    既往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伴呼吸衰竭采用呼吸机治疗主要存在撤机困难、气压伤等问题,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下列措施可减少上述问题:① 应用药物缓解支气管痉挛,采用“允许性高碳酸血症”的低潮气量通气减少气压伤。②做好气道湿化,纤支镜冲洗、吸痰,保证气道通畅。③根据病原学选用高敏抗生素联合抗感染治疗。④营养支持,应严格控制摄入热量,尽量避免给予过多碳水化合物,并积极补充血清白蛋白,冻干血浆等,保证电解质稳定和酸碱平衡、保护脏器功能。⑤做好气道护理及全身护理,减少气道粘膜病变如肉芽形成、溃疡、软化等,减少褥疮等并发症。⑥达到撤机标准及时撤机、拔管,以免产生呼吸机依赖。

    我们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一旦伴发急性呼吸衰竭,提示患者呼吸机能已达极限,如经过充分药物治疗仍无效,应尽早考虑机械通气治疗。并于机械通气期间,去除诱发急性加重因素,积极创造撤机条件,以提高慢阻肺伴急性呼吸衰竭治疗及抢救成功率。,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