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眼科新进展》 > 1999年第3期
编号:10244599
婴儿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与先天性内斜视的对比观察及治疗
http://www.100md.com 《眼科新进展》 1999年第3期
     作者:许江涛 郭智一 胡雪篱

    单位:650034 昆明市儿童医院眼科

    关键词:婴儿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先天性内斜视

    婴儿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与先天性内斜视的对比观察及治疗 以往对于婴儿期特别是出生后6mo以内发病的内斜视往往容易归类于先天性(婴儿型)内斜视,从而忽视了婴儿屈光调节性内斜视的诊断。本文对29例1a以内发生的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及21例先天性内斜视的临床特点进行对比观察并将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婴儿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共29例,男11例,女18例;初诊年龄10mo~9a,平均3.75a;并发眼球震颤1例,均无垂直眼位异常;单纯性远视32眼,复性远视散光26眼,随访时间3mo~8.17a,平均1.17 a。先天性内斜视组共21例,男11例,女10例;初诊年龄6mo~8a,平均3.58a;并发眼球震颤8例,下斜肌亢进5例,DVD 6例;16例进行了检影验光,其中单纯性远视18眼,复性远视散光14眼;5例散瞳查眼底未见明显屈光不正;随访时间2mo~3a,平均10mo。
, 百拇医药
    1.2 方法 行眼科常规检查排除眼部器质性病变,睫状肌麻痹(10mg.L-1阿托品眼膏散瞳)检影验光确定屈光状态。角膜映光法结合遮盖法确定内斜视角度,对于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内斜视患儿以三棱镜遮盖法或Krimsky测定斜视角。屈光调节性内斜视组29例首次配镜均给予足矫正,内斜视矫正后酌情降低远视球镜配镜。先天性内斜视组中有11例戴足矫远视镜0.5a以上内斜视无改善,有9例行手术矫正内斜视(2例7~8a患儿以肌止端为标志后徙双内直肌,7例≤2.42a的患儿以角巩缘为标志后徙双内直肌)。远视度的统计采用等值球镜度法。

    2 结果

    2.1 发病年龄 婴儿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29例中,≤6mo发病的为17例(58.62%),7mo~1a发病12例;先天性内斜视21例均为≤6mo发病。

    2.2 起病情况 婴儿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病初有21例(72.41%)表现为间歇性内斜视,8例表现为恒定性内斜视;先天性内斜视21例起病时均为恒定性内斜视。
, 百拇医药
    2.3 斜视度 2组患儿的斜视度比较,见表1

    表1 2组患儿斜视度的比较

    斜视角度

    婴儿屈光性

    调节性内斜视

    先天性内斜视

    ≤15°

    21(72.41)

    3(14.29)

    ~40°

    8(27.59)

    18(85.71)
, 百拇医药
    合计

    29

    21

    P<0.01

    2.4 远视程度 婴儿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29例(58眼)的远视度范围为+2.50DS~+10.00DS,平均+6.46 DS;先天性内斜视行检影验光的16例(32只眼)远视度范围为+1.00DS~+2.50DS,平均+1.64DS。

    2.5 治疗结果 婴儿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29例经戴足矫远视眼镜后25例(86.2%)在3mo内内斜视矫正,4例在6mo内内斜视矫正;先天性内斜视组中11例戴足矫远视眼镜6mo以上内斜视无改善,手术治疗的9例中7例内斜视矫正,2例内斜视欠矫(>+10)。

    3 讨论
, http://www.100md.com
    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的发生与调节功能及视力的发育有关。该型内斜视常发生在视力充分发育,有清晰近视力要求的时期。据此赫雨时[1]提出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一般为2.5~3a发生,2a以内绝少发生,1a以内发病者几乎可以断定不是调节性内斜视。然而国外早有报告发生于6mo~1a的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2],国内近年亦陆续有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早期发病的报告[3,4]。Sokol和Marg对2~6mo婴儿行VEP检查的结果提示6mo婴儿的中央视力已达到1.0[5]。国外80年代以来有关婴幼儿调节功能发育方面的研究亦发现出生后2~4mo的婴幼儿已能达到精确的调节[6]。本文29例婴儿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中有17例在≤6mo时发病,最小发病年龄为3mo亦支持上述研究成果。

    婴儿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均具有中高度远视,开始内斜视常为间歇性,日久方转为恒定性,内斜角度一般较先天性内斜视为小,戴镜后内斜视消失。而先天性内斜视则有轻度远视和散光,有恒定性大角度内斜视(>+40),远近距离斜视角相似,戴用远视眼镜不能矫正内斜视。本文观察结果符合上述特点。先天性内斜视常伴下斜肌亢进(78%)、DVD(46%~90%)、眼球震颤[7],而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则少见这些合并症存在。本组先天性内斜视下斜肌亢进及DVD发病率偏低,考虑与小年龄患儿不合作有关。对于二者的鉴别关键在于了解患儿的屈光状态,对于发生于1a以内的内斜视患儿,应常规行睫状肌麻痹下的检影验光,如患儿有≥±2.50DS的远视时,应配戴足矫正眼镜3~6mo,根据内斜视是否好转和消失来明确诊断。婴儿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应早期进行光学矫正,以预防弱视发生及避免斜视对双眼视觉的损害。我们对这类患儿的最小配镜年龄为1.5a,但因3a以前为眼球发育的快速时期,屈光状态变化较大,应根据屈光状态的改变及时更换眼镜,以避免对于患儿眼部正视化过程的不利影响。先天性内斜视应早期手术使双眼正位或残留8~10的内斜视,以使患儿术后获得粗大的立体视。手术年龄多主张在出生后6mo~1.5a[8],由于内直肌止端距角巩缘的距离可3~6mm不等,故先天性内斜视以角巩缘为标志后徙比以肌止端为标志后徙定量准确。手术量可以根据患儿的手术年龄及斜视角大小后徙至角巩缘后8.5~11.5mm[8],本组病例中有7例患儿采用该种手术方式,近期手术效果满意。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赫雨时.斜视.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163-178.

    2 郭家驹.调节性内斜视.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91;2∶81-84.

    3 颜建华,杨少梅.婴儿期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6;5∶302-304.

    4 任华明,孙先桃.屈光调节性内斜视临床特征及转归.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1995;4∶145-149.

    5 王泽洪.正常儿童视觉系统发育及弱视发病机制的视觉诱发电位研究进展.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91;3∶168-179.

    6 刘克高.调节功能的某些研究进展.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1994;4∶183-188.

    7 Leonard BN.先天性内斜视.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 1998;2∶77-83.

    8 刘家琦.几种不同类型内斜视的手术探讨.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1993;1∶37-42.

    收稿 1998-02-09 修回 1998-07-06,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