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 1999年第3期
编号:10252249
刘弼臣教授论治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经验
http://www.100md.com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9年第3期
     作者:王俊宏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儿科 北京100700

    关键词:名老中医经验;抽动—秽语综合征;风痰;祛风化痰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990308 抽动—秽语综合征简称TS,是一种儿童期起病的遗传性神经精神疾患。临床以多发性抽动、爆发性发声及猥秽语言、模仿言语伴奇癖生活方式为特征,呈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疾病的表现。刘弼臣教授在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对此病的中医病名、病机做了深刻的研究,提出从“风痰”论治的观点,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疗效。兹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1 确立病名

    中医文献无类似“抽动—秽语综合征”病名记载,但据其临床表现,《内经》中已有类似记载,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掉,摇也,即肢体头部振摇之状。明.王肯堂在《证治准绳.幼科》篇中又作进一步描述,云:“水生肝木,木为风化,木克脾土,胃为脾之腑,故胃中有风,瘛渐生。其瘛症状,两肩微耸,两手下垂,时腹动摇不已……”。瘛即“小抽”,亦即肌肉跳动之类。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主要特征是突然的、不自主的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刘老根据古代文献的描述,结合临床表现认为本征属“风”,“风胜则动”,不管任何部位的抽动,中医统称为“风”。风为阳邪,流动急速,容易激荡,变化不定,或上或下。所以抽动—秽语综合征病人在临床上表现为一组抽动症状缓解或消失时又出现另一组症状,或在原有基础上又增加新的抽动症状,这正是“风为阳邪,善行数变。”
, http://www.100md.com
    中医学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具体来说肝常有余,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因此刘弼臣教授认为无论感受外邪还是饮食不节,或是情志不调,衣被过暖皆可生热化燥,伤及脏腑之阴。肝为刚脏,主藏血,体阴而用阳。五志化火或六淫引发致风阳暴张,肝亢风动;肝火暴张,鼓动阳明痰热,以致痰火扰神;病久体弱,脾虚肝亢,木旺生风;抽动日久,火盛伤阴,阴血内耗,水不涵木以致阴虚风动。无论何脏受累最终责之于肝,肝主筋,开窍于目,肝亢风动,则出现眨眼耸鼻、摇头、扭颈等肝风内动的表现。肝亢日久,又可累及他脏,则出现他脏所属的局部症状。肝属木,脾属土,肝木旺克伐脾土,土衰即脾虚则出现四肢抽动、挺胸鼓肚、呶嘴、口角抽动等。母病及子,波及心经,则表现为伸舌、健忘、精神不宁、烦躁易怒、多疑、抑郁等症状。木火刑金,累及肺脏,肺开窍于鼻,咽喉为肺之门户,则表现为耸鼻、喉中出声等症状。所以本病本源在肝,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因为TS是一组症候群的集合体,不是一个症状,所以用“证”来描述更贴切。刘弼臣教授认为“肝风证”能够全面、深刻、准确地反映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因而确立了“肝风证”为本病的病名,对中医辨证规范化研究起了推动作用。
, 百拇医药
    2 明确病机

    刘弼臣教授根据多年临床观察发现,TS患儿不仅是身体多部位抽动,而且常伴有喉中奇特怪声,有如鸟鸣莺啼婉转,有如狼嚎尖锐喊叫,且有秽语詈骂不避亲疏等。刘教授根据这些临床特点加以综合分析,认为除“风”外,还有“痰”作祟。认为病机演变总离不开“风痰”。风有内风和外风之分。内风包括的范围相当广,如心火暴盛,肝亢冲逆,脾虚木亢,肾水不足均可导致“阴陷于下,阳亢于上”,风动化火,痰壅蔽窍,血随气逆,横窜经络,形成上实下虚,阴阳不相维系的病理变化。痰不仅是指咯吐出来有形可见的痰液,还包括(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而未被排出的痰液,这种痰称)“无形之痰”。痰饮多由外感六淫、或饮食及七情内伤等使肺脾肾及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津停滞而成。痰饮形成后痰可随气机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至筋骨皮肉,形成多种病证。因此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如肺气失宣,水不布散,则气壅为痰;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则气滞生痰;脾失健运,则津凝为痰;肾气虚衰,蒸化失职,则水泛为痰;三焦气化失司,则气结为痰。
, http://www.100md.com
    刘教授认为痰属病理产物,是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致病因素之一。小儿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极易聚湿生痰。风与痰关系极为密切,《素问.骨空论》云:“风者百病之始

    也。”《素问.风论》云:“风者,百病之长也。”所以痰邪依附于风,共为致病因素。临床上往往风动则火生,火盛则风动,风火相煽,则熏灼津液为痰,痰液上壅致使气机逆乱而痰蒙窍闭。正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所云:“三阳病而上升,故火炽而痰壅,心窍为之闭塞。”临床上既可因风而生痰,亦可因痰而生风,风痰互结,横窜经隧可致搐搦瘛;痰阻气道则可闻喉间痰鸣怪叫,形成上盛下虚,阳亢有余,阴静不足,平衡失制的病理改变。

    3 创立疏肝调肺治法

    刘教授认为肝风证的“风”包括内风和外风,风痰的“风”亦包括内风和外风,所以既要平肝熄内风,也要疏风通窍祛外风,因此采用肝肺并调的治法。他根据多年临床观察发现,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多伴有鼻腔不利、鼻粘膜发红、鼻塞痛痒、鼻流浊涕,以及咽喉不利、咽干咽痛、咽部红肿等鼻咽部症状,而且每当感受外邪后症状反复加重,因此他认为本病的发生发展与感受外邪有密切关系,为风痰鼓动,外风引动内风,所以提出要肝肺同治。肺为五脏之华盖,其位最高,主皮毛而司呼吸,开窍于鼻。外邪犯肺,无论从皮毛而入,还是从口鼻而入,必先犯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一旦感受外邪之后,极易传变,引起它脏病变,而且外邪犯肺后,常羁留不去,导致病情迁延。若肺脏虚损后,则更易为外邪所乘,从而导致疾病反复,日久难愈。
, 百拇医药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静阳躁”;“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刘教授认为阴主柔静,阳主躁动,守使相依,则阴阳协调,病何从来?小儿体禀纯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肺常不足。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肺属金,为清净之脏,一旦风痰互结,风痰鼓动,往往阳亢无制,出现刚躁掣动。肝风化火,木火刑金则出现金鸣异常、形声不正。尤其肺为娇脏,若卫外不固,感受外风,亦能引动内风而加重病情,往往易伤难调,古代医家早有“娇肺遭伤不易愈”的明训。所以TS一旦形成,病情起伏不定,治疗难以速效,若仅强制镇定,使其宁静,非独不能治,反而反复无常。刘弼臣教授认为应肝肺同治,即采用疏风通窍、熄风化痰通络等治法,使风邪得散,痰浊得清,则TS症状自然消失。治肝同时治肺,清除外邪,可防止外风引动内风,清除肺之邪气后,可提高机体抗御外邪的能力,减少或消除外邪对机体的侵犯,断绝病源,从而达到根治目的。据此刘教授创立熄风静宁汤,灵活选用辛夷、苍耳子疏风通窍治耸鼻;菊花清热明目以治皱眉眨眼;天麻、钩藤平肝熄风以治摇头、扭颈;木瓜、伸筋草舒筋活络治四肢抽动;大白芍、炙甘草酸甘化阴以缓急治腹部挛急抽动;蝉衣、僵蚕疏风清热利咽控制喉中异常发声;半夏、菖蒲、郁金豁痰开窍以疗秽语。他善用祛风药,既治内风,又祛外风。将祛风药分为三类:一为虫蛇类,搜风剔邪;二为金石类(矿物),重镇安神熄风;三为草木类,疏风清热。虫蛇类代表药物有:白花蛇、全蝎、僵蚕、水蛭;金石类代表药有龙骨、牡蛎、灵磁石、朱砂;草木类代表药有天麻、钩藤、防风、菊花、白芍等。虫蛇类及金石类主要对实证风动效果较好,草木类主要适用于虚风内动。

    综上所述,刘弼臣教授将辨证论治与辨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风痰论治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疏肝调肺,涤痰通络,常能切中病机,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简介:王俊宏,女,36岁,医学硕士,主治医师

    (收稿日期:1998-04-1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