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流性肾病
作者:唐政 吴燕 黎磊石
单位: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南京,210002)
关键词:返流性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尿路感染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990327
1 病情摘要
1.1 病史 患者,女性,37岁,因“夜尿增多,肾功能减退1年”收住院。
患者1997年底因腰酸,夜尿增多,夜间小便2次左右,量约600~800ml,至当地医院就诊。当时查血清肌酐(SCr)140μmol/L,B超示双肾明显缩小,大小不等,静脉肾盂造影示双肾盂积水,病程中曾多次中段尿细菌培养阳性(均为大肠埃希菌),无蛋白尿及镜下血尿,无尿路刺激征及肾区绞痛,无浮肿、肉眼血尿、高血压,无皮疹、关节肿痛及不规则发热,病程中曾间断服用呋喃坦丁、氨苄青霉素抗感染治疗,SCr值波动于100~200μmol/L。
, 百拇医药
既往史:8岁时曾患脊髓灰质炎,遗留右下肢跛行后遗症。
1.2 体格检查 血压16.0/9.33 kPa(120/70mmHg),体温36℃,心率80次/min,呼吸16次/min,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自主体位,全身皮肤、粘膜无皮疹及黄染,未触及浅表淋巴结,眼、耳、口、鼻未见异常,双肺呼吸音清,心率80次/min,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肝脾肋下未及,腹部未触及包块,无压痛及反跳痛,腹水征阴性,双下肢无浮肿,右下肢肌肉稍萎缩,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1.3 实验检查 血常规:Hb 122 g/L,WBC 3.1×109/L,N 0.69,L 0.3,PLT 96×109/L。
尿液检查:尿沉渣RBC3万/ml,WBC偶见;尿蛋白定量0.15g/24h;尿NAG酶17.6U/g.cr;尿免化:C3阴性;α2M阴性;溶菌酶0.01mg/L;禁饮13h尿渗量355Osmmol/kg.H2O;尿糖110mg/24h;尿酸化:pH 6.6,HCO-324mmol/L,TA 15mmol/L,NH+419mmol/L,NAC 10mmol/L,NH+4/TA1.27。膀胱穿刺尿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
, 百拇医药
血生化:A43 g/L,G20g/L,GPT4U/L,GOT14U/L,BUN6.3 mmol/L,SCr128μmol/L,Ua255μmol/L,K+4.5mmol/L,Na+135mmol/L,Cl104mmol/L,CO2-CP14mmol/L,CH 3.1mmol/L,TG 1.05mmol/L。
免疫学检查:自身抗体均阴性,C30.73 g/L,C4 0.21 g/L。
血气分析:PO289.5mmHg,PCO234.2mmHg,pH7.47,BE1.3mmol/L,SO297.5%。
ECG示:窦性心律,大致正常心电图。
1.4 辅助检查 眼底检查:A∶V=2∶3,未见明显出血,中心凹反光存在。双肾B超示:左肾65.5mm×32.3mm×31mm,右肾84.5mm×31.2mm×41mm,左肾体积缩小,集合系统见少量液性暗区,右肾内回声不均匀,肝胆胰脾未见占位。双肾多普勒超声示:右肾囊肿,双肾积水,左肾缩小,双肾血流未见明显异常。双肾核素断层扫描(ECT)示:左肾GFR7.13ml/min,右肾35.62ml/min,左肾萎缩,滤过功能严重受损,右肾滤过功能接近正常,示踪剂排泄略缓慢。ECT肾脏静态显像:静脉注射示踪剂24 h行后位肾静态显像,两肾显像影清晰,左肾外形明显缩小,示踪剂影较淡,右肾外形及形态尚正常,右肾下极及外侧缘均可见锲形示踪剂减低区,肾上极示踪剂分布尚均匀。排尿性膀胱输尿管造影示:双侧输尿管返流。
, http://www.100md.com
2 病情分析
该患者有以下病史特点:年轻女性,发现肾功能减退1年余,SCr140~200μmol/L,临床表现为夜尿增多,尿浓缩功能下降,无症状菌尿(多次中段尿培养生长细菌),无蛋白尿及红细胞尿,无高血压,影像学检查提示双肾体积缩小,大小不等,相差近2cm,静脉肾盂造影(IVP)示双肾盂积水,排尿性膀胱造影提示双侧输尿管返流,ECT肾脏静态显像示左肾萎缩,功能减退;右肾外侧及下极示踪剂减低。
分析患者病情,病史1年余,SCr140~200μmol/L,双肾体积缩小,慢性肾功能不全(CRF)诊断成立,因此该患者的病情及诊断分析首先从慢性肾功能不全着手。
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临床上常分三步进行,首先要明确是小球病变导致的CRF,还是小管间质病变导致的CRF。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来鉴别这两类疾患。本例患者CRF以夜尿增多为主要表现,病史中无高血压、浮肿、少尿等病史;实验室检查提示以小管间质损害为主:尿浓缩功能降低,尿酸化功能异常;无蛋白尿、镜下血尿;因此可以判断患者的CRF是源于小管间质损害。
, http://www.100md.com
其次要明确CRF是否存在导致肾功能恶化的可逆性因素,包括肾脏血流动力学变化,如血容量减少,降压不当;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功能障碍,如高钾、低钠、酸中毒等;感染;药物过敏或毒性作用;饮食控制不当等,该患者病程曾有反复菌尿史,入院检查有代谢性酸中毒(TCO2 14mmol/L),给予碳酸氢盐纠正酸中毒后(pH7.47,BE1.3mmol/L),复查肾功能SCr降至正常高限124μmol/L。
最后为小管间质损害的鉴别诊断,明确原发病因,这对判断预后及采取何种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临床可导致小管间质损害的疾病有许多,与本例患者相关的疾病鉴别如下:
2.1 小管间质及小球病变并存的先天遗传性疾患—遗传性肾炎 临床常以小管间质病变起病、或因慢性肾功能减退来就诊,部分患者尿检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轻度镜下血尿;然而此类疾患常有特殊的遗传背景及临床表现,肾活检有基膜的特征性改变;本例患者以中青年起病,无肾脏疾患家族史,无神经性耳聋及眼部病变,故临床相对容易鉴别。
, 百拇医药
2.2 小管间质及小球病变并存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局灶节段性硬化(FSGS) 临床有部分患者可表现为干性肾病综合征,即尿检有大量或中等量蛋白尿,但无明显浮肿表现,此类患者小管间质受损亦较重;本例患者临床无高血压,尿检蛋白在正常范围,双肾B超不等大,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均不支持该诊断。
2.3 血管缺血性病变导致的小管间质损害—高血压及恶性高血压 均可诱发血流动力学变化,肾脏缺血导致小管间质损害,最终发展为CRF。本例患者双肾大小不等,相差近2cm,要考虑肾血管病变,但该患者病史中无高血压,入院检查血压正常,四肢血压对称,腹部无血管杂音,肾血管多谱勒超声波检查无患侧肾血管病变,显然与肾血管性高血压及高压肾损害不相符合。
2.4 药物导致的慢性间质性肾炎 该患者在病程中因多次中段尿培养细菌阳性,而间断服用呋喃坦丁、氨苄青霉素等药物治疗,临床应考虑药物导致慢性间质性肾炎的可能性;但患者病史中未使用氨基甙类等肾毒性抗生素,使用抗生素后也无皮疹、发热和发作性血尿,临床无症状,且患者在服用抗生素之前即出现肾功能不全,所以临床也不支持。
, http://www.100md.com
2.5 梗阻性肾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小管间质损害,常以尿浓缩功能减退为主要症状。本例患者临床以夜尿为主,IVP示双肾盂积水,因而要考虑该诊断,但本例患者为女性,目前影象学检查无尿路梗阻证据,因此易与该病相鉴别。
2.6 返流性肾病 本例患者肾脏病变以尿浓缩功能减退为主要表现,病程中有多次无症状菌尿病史,双肾缩小,大小不等;普通B超检查患者在膀胱充盈时有双肾盂分离,肾盂积水现象,但排尿后双肾盂分离现象消失,因此高度怀凝为返流性肾病,最后经排尿性膀胱输尿管造影明确诊断。
3 讨论
3.1 发生率[1,2] 膀胱输尿管返流(VUR),返流性肾病(RN)临床并非罕见,且发生率相对较高。Bailey统计了世界上大量资料,估计健康儿童VUR发病率约为0.4%~1.8%,在普通人群中约为0.1%~10%。在尿路感染儿童中,VUR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从27%到55%不等。成人尿路感染中VUR的发生率仍不清楚,据Senoh报道,约为24.9%,国内叶任高等曾报告在56例成年尿路感染患者中,发现有VUR者30.4%。妊娠妇女VUR较为常见(21%),肾实质瘢痕的发生率(17%~20%)也较高,但RN在儿童中的发病率约为0.6%;学龄儿童约为0.5%;而在首次尿路感染发作病儿中检出率为40.6%;在反复尿路感染发作患者为52.5%;在成人尿路感染中报道较少。Senoh报道158例反复尿路感染患者,用IVP检出有肾瘢痕形成者为34.5%。以上资料充分表明在特殊人群中,VUR和(或)RN为常见病,足以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以往国内较少见到有关VUR和(或)RN的报道,并非它们的发生率低,而是目前尚缺少较敏感的检测方法或对该病的认识不足。
, http://www.100md.com
3.2 病因 正常人输尿管具有防止尿液返流的解剖结构,主要由支持粘膜下输尿管的肌肉组织构成,包括外层纵肌,中层环肌,Walderger鞘等,Walderger鞘为一单向瓣膜,可有效地防止尿液的返流,VUR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3.2.1 原发性VUR 为先天性异常,包括先天性膀胱粘膜下输尿管过短,开口异常,管腔长度与直径比例下降,膀胱三角部肌层薄弱或缺如以及神经性膀胱收缩无力;此外,先天性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包括膀胱括约肌收缩无力,尿道闭合过度活跃也可导致原发性VUR。原发性VUR多见于5岁下的婴幼儿,也见于成年妇女。
3.2.2 继发性VUR 继发性VUR是指继发于下尿路梗阻,如泌尿道肿瘤,前列腺肥大,尿路结石导致的尿路梗阻,神经性膀胱,膀胱结核,膀胱手术,以及膀胱外伤及放射性损伤等。
3.3 发病机制[2,3] RN确切发病机制目前仍未完全阐明,尿液返流引起的肾损害可能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有关。
, http://www.100md.com
3.3.1 菌尿 VUR合并感染可能是导致瘢痕形成的重要因素,肾内返流(IRR)使得致病微生物得以进入肾实质,引起炎症反应。Holland等对28例VUR患者长期随访表明,4例无感染的重度VUR患者在6~10年后未发生皮质瘢痕。Raansley的动物实验证明,在无菌条件下,VUR对肾脏生长及肾功能无影响。故认为VUR及IRR必需有菌尿才会产生肾瘢痕。然而有些学者证实无菌返流尿也可导致肾损害,临床上可见部分RN患者无尿路感染病史及尿路感染证据。故认为感染并非瘢痕形成所必需,但对其形成起促进作用。
3.3.2 尿流动力改变 VUR时并不一定有IRR,只有严重的VUR才发生IRR。严重VUR在膀胱充盈或排尿时,肾盏,肾盂及输尿管腔内液压与膀胱一样,可达5.3kPa(40mmHg),结果引起IRR。已有动物实验证明,无菌尿高压返流可产生肾损害,故提出只要有尿流动力学改变,就可产生IRR及肾损害。
3.3.3 免疫损伤 有人认为返流使尿液逆流至肾盂、肾盏,产生高压而致肾小管破裂、尿液外溢,结果Tamm-Horsfall糖蛋白(THP)进入肾间质造成免疫反应或化学性刺激,引起间质性肾炎。临床上有部分患者只有一侧返流,但对侧肾脏也发生病变,从而佐证免疫反应参与RN;此外部分RN患者肾活检免疫荧光检查发现,在肾小球硬化区及系膜区有ΙgM及ΙgG沉积,因此有作者认为免疫损伤是引起肾小球硬化的基本因素。
, 百拇医药
3.3.4 血管病变 Andronlararis等发现,在返流性肾盂肾炎的最初阶段,感染所累及的部位由于广泛间质水肿的机械压迫,致肾间质血管闭塞,尤其肾小管旁的小血管,提示由于血管阻塞所致的局部缺血在RN肾损害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另外,当功能性尿路梗阻存在时,膀胱尿道压力增高,导致肾小管内压增高及IRR,随后出现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出球小动脉血液减少,引起球后肾缺血,产生小管间质损害。
3.4 诊断[4,5] 原发性RN的早期常无自觉症状,但易发生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继之可出现夜尿、多尿等肾浓缩功能障碍及高血压等;早期尿检常无蛋白尿或仅有少量蛋白尿,多为肾小管性低分子量蛋白尿,当后期发生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后,尿蛋白量可增加,一般以白蛋白为主。本病系慢性进行性疾病,最后发生肾功能衰竭。
RN均由VUR所致,因此RN的诊断可分两步:首先判断是否存在VUR,,其次判断有无RN。
, http://www.100md.com
3.4.1 VUR 最近可使用动态超声波检查有无VUR[6],该项检查只限于肾盂肾盏系统、输尿管扩张等有无解剖畸形或病变,对输尿管的功能可进行动态观察;有经验的B超检查医师对Ⅲ级或Ⅲ级以上的VUR诊断敏感度为92%,但该项检查不能显示排尿相状况,不能区分输尿管的尿流方向。
排尿性膀胱尿路造影:是目前显示有无VUR最直接、最准确的检查手段,该项检查结合膀胱压和尿流速率监测还可评价膀胱功能,通过导尿管和耻骨上膀胱穿刺管注入含可溶性造影剂溶液,观察有无膀胱输尿管返流。该项检查无创伤,简便、安全,很少发生逆行感染,如发现有VUR,应根据输尿管充盈范围和程度以及集合系统,尤其是肾盏扩张的程度进行分级,分级的方法很多,目前多采用欧美国际分类方法:
Ⅰ级:尿液返流只达到输尿管。
Ⅱ级:尿液返流到输尿管肾盂及肾盏,但无扩张,肾盏形态正常。
, 百拇医药
Ⅲ级:输尿管轻度或中度扩张及(或)扭曲,肾盂轻度或中度扩张,但无或仅有轻度肾盏变钝。
Ⅳ级:输尿管中度扩张及(或)扭曲,肾盂中度扩张,肾盏锐角完全消失,但大部分肾盏保持乳头压痕。
Ⅴ级:输尿管严重扩张和扭曲,肾盂肾盏严重扩张,大部分肾盏看不到乳头压痕。
放射性核素排尿性膀胱造影:该项检查通过导管注入放射性核素(一般为Tc),其诊断VUR的敏感度与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MCU)相当,但可造成潜在的放射性损伤。Bailey改良上述方法,将放射性核素通过耻骨上注入充盈的膀胱,这种方法操作简单,较为安全,尤其适于接受手术或保守治疗VUR患者的疗效判断。
3.4.2 返流性肾病 目前诊断RN的影像学检查主要有:IVP、放射性核素及B超检查等。
IVP:为诊断RN传统性检查,该项检查可清楚地显示肾脏的轮廓,比较双肾的大小及皮质的厚度,另外可观察肾盂,肾乳头的外形,RN通常可见肾脏外形不规则,局部可有瘢痕形成,一般累及一个或多个小叶,多见于肾极区域。
, 百拇医药
放射性核素检查:尽管IVP可显示肾实质损害,但该项检查不能很好地显示局灶瘢痕形成,尤其肾极区域的瘢痕,此外也无法判断肾功能情况,因此最近放射性核素检查广泛使用于RN的诊断,运用99Tc放射性核素扫描检查可清楚显示局部瘢痕,表现为局部灌注不良。
超声检查:RN也可使用超声诊断,但需要良好的技术和精良的设备,超声检查可观察到肾脏大小,局灶性皮质坏死,肾盂扩张和变形,肾实质回声的变化(表明有纤维化)和瘢痕类型,但超声诊断RN有16%的假阴性率和5%的假阳性率。
3.4.3 VUR及RN的关系问题
3.4.3.1 是否尿路感染可以引起VUR VUR时膀胱残余尿量增多,易引起细菌感染,膀胱内的含菌尿液逆流至肾脏,导致反复尿路感染。Lenaghan等报告14例VUR男孩共发生37次肾盂肾炎,平均为2.6次/人;42例VUR女孩共发生154次肾盂肾炎,平均为8.7次/人,男孩逆流消失之后就不再发生尿路感染,但女孩逆流消失之后仍有12/19例发生感染。
, http://www.100md.com
近年则认为它与VUR有密切关系。Hodson早就指出,慢性萎缩性肾盂肾炎的局灶性瘢痕是由VUR所引起,但Little等发现急性尿路感染后,肾脏大小正常,未见病灶性瘢痕,Kincaid-Smith在孕妇肾盂肾炎后也未发现有炎症瘢痕,除非患者合并尿路梗阻或VUR。这些资料表明非梗阻性慢性萎缩性肾盂肾炎只有在VUR存在时才能损害肾实质,而产生瘢痕,由于儿童时的VUR到成年后多数已消失,而肾实质的瘢痕依然存在,故许多学者以此解释成人有反复尿路感染而形成的肾脏瘢痕,而无VUR的现象。
3.4.3.2 是否VUR可导致RN 儿童VUR原因常为先天性,随生长发育,膀胱输尿管长度延长,输尿管膀胱段括约肌肌力增强,多数儿童VUR可自然缓解、消失。有人统计,儿童VUR无输尿管扩张者,68%~85%可自行消失,但成人VUR常为后天因素所继发,无自然消退之可能。VUR是否会发展至RN取决于①VUR的程度及持续时间,Sohen等研究发现Ⅰ~Ⅱ级VUR者有12%发展为RN,Ⅲ级以上为42%,而Ⅴ级100%发展为RN;②肾乳头类型,肾上极复合乳头易发生RN,而简单乳头不易发生RN;③是否有旧瘢痕;④下尿路功能状态,低膀胱压力,低膀胱容量性返流,RN发生率较高;以及⑤尿路感染次数。
, 百拇医药
3.5 治疗[5,7,8] RN的治疗目的是制止尿液返流和控制感染,防止肾功能进一步恶化。
3.5.1 内科治疗 内科治疗包括抗感染治疗;定期排尿,避免膀胱内压力增高;治疗便秘以及治疗结石。
3.5.2 外科治疗 抗返流手术——输尿管重新植入已应用于临床20多年,适用于小儿重度返流。轻或中度患者常无输尿管扩张或肾盂积液,一般不会造成严重肾实质病变,而且通常在控制尿路感染后,返流可消失,所以一般不考虑手术治疗。成人VUR并出现反复尿路感染,经内科积极治疗无法控制者才考虑手术。
参考文献
1 Rubin RH,Cotran RS,Tolkoff-Rubin NE.Urinary tract infection,Pyelonephritis,and Reflux Nephropathy.In:The Kidney,volume Ⅱ.Fifth edition,edited by Brenner BM,W.B.Saunders Company,1996.pp1597
, 百拇医药
2 Holland NH,Jackson EC,Kazee M et al.Relation of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and vesicoureteric reflux to sccar:Follow-up of thirty eight patients.J pediatr,1990,116:s65
3 Zhang YY,Bailey RR.A model of sterile vesicoureteric reflux in the sheep.Pediatr Nephrol,1998,12:190
4 李幼姬,黄峰先,叶任高等.成人膀胱输尿管返流及返流性肾病.中华肾脏病杂志,1991,7:341
5 叶任高,黄峰先.返汉性肾病.见:叶任高,沈清瑞主编,“肾脏病诊断与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pp369
, 百拇医药
6 Fernbach SK,Maizels M,Conway JJ.Ultrasound grading of hydronephrosis:Introduction to the system used by the society for fetal urology.Pediatr Radiol,1993,23:478
7 Huang FY,Tsai TC.Resolution of vesicoureteric reflux during medical management in children.Pediatr Nephrol,1995,9:715
8 White RHR.Management of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and vesicoureteri reflux in children.Br Med J,1990,30:1391
(1999-05-05收稿), http://www.100md.com
单位: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南京,210002)
关键词:返流性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尿路感染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990327
1 病情摘要
1.1 病史 患者,女性,37岁,因“夜尿增多,肾功能减退1年”收住院。
患者1997年底因腰酸,夜尿增多,夜间小便2次左右,量约600~800ml,至当地医院就诊。当时查血清肌酐(SCr)140μmol/L,B超示双肾明显缩小,大小不等,静脉肾盂造影示双肾盂积水,病程中曾多次中段尿细菌培养阳性(均为大肠埃希菌),无蛋白尿及镜下血尿,无尿路刺激征及肾区绞痛,无浮肿、肉眼血尿、高血压,无皮疹、关节肿痛及不规则发热,病程中曾间断服用呋喃坦丁、氨苄青霉素抗感染治疗,SCr值波动于100~200μmol/L。
, 百拇医药
既往史:8岁时曾患脊髓灰质炎,遗留右下肢跛行后遗症。
1.2 体格检查 血压16.0/9.33 kPa(120/70mmHg),体温36℃,心率80次/min,呼吸16次/min,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自主体位,全身皮肤、粘膜无皮疹及黄染,未触及浅表淋巴结,眼、耳、口、鼻未见异常,双肺呼吸音清,心率80次/min,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肝脾肋下未及,腹部未触及包块,无压痛及反跳痛,腹水征阴性,双下肢无浮肿,右下肢肌肉稍萎缩,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1.3 实验检查 血常规:Hb 122 g/L,WBC 3.1×109/L,N 0.69,L 0.3,PLT 96×109/L。
尿液检查:尿沉渣RBC3万/ml,WBC偶见;尿蛋白定量0.15g/24h;尿NAG酶17.6U/g.cr;尿免化:C3阴性;α2M阴性;溶菌酶0.01mg/L;禁饮13h尿渗量355Osmmol/kg.H2O;尿糖110mg/24h;尿酸化:pH 6.6,HCO-324mmol/L,TA 15mmol/L,NH+419mmol/L,NAC 10mmol/L,NH+4/TA1.27。膀胱穿刺尿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
, 百拇医药
血生化:A43 g/L,G20g/L,GPT4U/L,GOT14U/L,BUN6.3 mmol/L,SCr128μmol/L,Ua255μmol/L,K+4.5mmol/L,Na+135mmol/L,Cl104mmol/L,CO2-CP14mmol/L,CH 3.1mmol/L,TG 1.05mmol/L。
免疫学检查:自身抗体均阴性,C30.73 g/L,C4 0.21 g/L。
血气分析:PO289.5mmHg,PCO234.2mmHg,pH7.47,BE1.3mmol/L,SO297.5%。
ECG示:窦性心律,大致正常心电图。
1.4 辅助检查 眼底检查:A∶V=2∶3,未见明显出血,中心凹反光存在。双肾B超示:左肾65.5mm×32.3mm×31mm,右肾84.5mm×31.2mm×41mm,左肾体积缩小,集合系统见少量液性暗区,右肾内回声不均匀,肝胆胰脾未见占位。双肾多普勒超声示:右肾囊肿,双肾积水,左肾缩小,双肾血流未见明显异常。双肾核素断层扫描(ECT)示:左肾GFR7.13ml/min,右肾35.62ml/min,左肾萎缩,滤过功能严重受损,右肾滤过功能接近正常,示踪剂排泄略缓慢。ECT肾脏静态显像:静脉注射示踪剂24 h行后位肾静态显像,两肾显像影清晰,左肾外形明显缩小,示踪剂影较淡,右肾外形及形态尚正常,右肾下极及外侧缘均可见锲形示踪剂减低区,肾上极示踪剂分布尚均匀。排尿性膀胱输尿管造影示:双侧输尿管返流。
, http://www.100md.com
2 病情分析
该患者有以下病史特点:年轻女性,发现肾功能减退1年余,SCr140~200μmol/L,临床表现为夜尿增多,尿浓缩功能下降,无症状菌尿(多次中段尿培养生长细菌),无蛋白尿及红细胞尿,无高血压,影像学检查提示双肾体积缩小,大小不等,相差近2cm,静脉肾盂造影(IVP)示双肾盂积水,排尿性膀胱造影提示双侧输尿管返流,ECT肾脏静态显像示左肾萎缩,功能减退;右肾外侧及下极示踪剂减低。
分析患者病情,病史1年余,SCr140~200μmol/L,双肾体积缩小,慢性肾功能不全(CRF)诊断成立,因此该患者的病情及诊断分析首先从慢性肾功能不全着手。
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临床上常分三步进行,首先要明确是小球病变导致的CRF,还是小管间质病变导致的CRF。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来鉴别这两类疾患。本例患者CRF以夜尿增多为主要表现,病史中无高血压、浮肿、少尿等病史;实验室检查提示以小管间质损害为主:尿浓缩功能降低,尿酸化功能异常;无蛋白尿、镜下血尿;因此可以判断患者的CRF是源于小管间质损害。
, http://www.100md.com
其次要明确CRF是否存在导致肾功能恶化的可逆性因素,包括肾脏血流动力学变化,如血容量减少,降压不当;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功能障碍,如高钾、低钠、酸中毒等;感染;药物过敏或毒性作用;饮食控制不当等,该患者病程曾有反复菌尿史,入院检查有代谢性酸中毒(TCO2 14mmol/L),给予碳酸氢盐纠正酸中毒后(pH7.47,BE1.3mmol/L),复查肾功能SCr降至正常高限124μmol/L。
最后为小管间质损害的鉴别诊断,明确原发病因,这对判断预后及采取何种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临床可导致小管间质损害的疾病有许多,与本例患者相关的疾病鉴别如下:
2.1 小管间质及小球病变并存的先天遗传性疾患—遗传性肾炎 临床常以小管间质病变起病、或因慢性肾功能减退来就诊,部分患者尿检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轻度镜下血尿;然而此类疾患常有特殊的遗传背景及临床表现,肾活检有基膜的特征性改变;本例患者以中青年起病,无肾脏疾患家族史,无神经性耳聋及眼部病变,故临床相对容易鉴别。
, 百拇医药
2.2 小管间质及小球病变并存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局灶节段性硬化(FSGS) 临床有部分患者可表现为干性肾病综合征,即尿检有大量或中等量蛋白尿,但无明显浮肿表现,此类患者小管间质受损亦较重;本例患者临床无高血压,尿检蛋白在正常范围,双肾B超不等大,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均不支持该诊断。
2.3 血管缺血性病变导致的小管间质损害—高血压及恶性高血压 均可诱发血流动力学变化,肾脏缺血导致小管间质损害,最终发展为CRF。本例患者双肾大小不等,相差近2cm,要考虑肾血管病变,但该患者病史中无高血压,入院检查血压正常,四肢血压对称,腹部无血管杂音,肾血管多谱勒超声波检查无患侧肾血管病变,显然与肾血管性高血压及高压肾损害不相符合。
2.4 药物导致的慢性间质性肾炎 该患者在病程中因多次中段尿培养细菌阳性,而间断服用呋喃坦丁、氨苄青霉素等药物治疗,临床应考虑药物导致慢性间质性肾炎的可能性;但患者病史中未使用氨基甙类等肾毒性抗生素,使用抗生素后也无皮疹、发热和发作性血尿,临床无症状,且患者在服用抗生素之前即出现肾功能不全,所以临床也不支持。
, http://www.100md.com
2.5 梗阻性肾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小管间质损害,常以尿浓缩功能减退为主要症状。本例患者临床以夜尿为主,IVP示双肾盂积水,因而要考虑该诊断,但本例患者为女性,目前影象学检查无尿路梗阻证据,因此易与该病相鉴别。
2.6 返流性肾病 本例患者肾脏病变以尿浓缩功能减退为主要表现,病程中有多次无症状菌尿病史,双肾缩小,大小不等;普通B超检查患者在膀胱充盈时有双肾盂分离,肾盂积水现象,但排尿后双肾盂分离现象消失,因此高度怀凝为返流性肾病,最后经排尿性膀胱输尿管造影明确诊断。
3 讨论
3.1 发生率[1,2] 膀胱输尿管返流(VUR),返流性肾病(RN)临床并非罕见,且发生率相对较高。Bailey统计了世界上大量资料,估计健康儿童VUR发病率约为0.4%~1.8%,在普通人群中约为0.1%~10%。在尿路感染儿童中,VUR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从27%到55%不等。成人尿路感染中VUR的发生率仍不清楚,据Senoh报道,约为24.9%,国内叶任高等曾报告在56例成年尿路感染患者中,发现有VUR者30.4%。妊娠妇女VUR较为常见(21%),肾实质瘢痕的发生率(17%~20%)也较高,但RN在儿童中的发病率约为0.6%;学龄儿童约为0.5%;而在首次尿路感染发作病儿中检出率为40.6%;在反复尿路感染发作患者为52.5%;在成人尿路感染中报道较少。Senoh报道158例反复尿路感染患者,用IVP检出有肾瘢痕形成者为34.5%。以上资料充分表明在特殊人群中,VUR和(或)RN为常见病,足以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以往国内较少见到有关VUR和(或)RN的报道,并非它们的发生率低,而是目前尚缺少较敏感的检测方法或对该病的认识不足。
, http://www.100md.com
3.2 病因 正常人输尿管具有防止尿液返流的解剖结构,主要由支持粘膜下输尿管的肌肉组织构成,包括外层纵肌,中层环肌,Walderger鞘等,Walderger鞘为一单向瓣膜,可有效地防止尿液的返流,VUR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3.2.1 原发性VUR 为先天性异常,包括先天性膀胱粘膜下输尿管过短,开口异常,管腔长度与直径比例下降,膀胱三角部肌层薄弱或缺如以及神经性膀胱收缩无力;此外,先天性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包括膀胱括约肌收缩无力,尿道闭合过度活跃也可导致原发性VUR。原发性VUR多见于5岁下的婴幼儿,也见于成年妇女。
3.2.2 继发性VUR 继发性VUR是指继发于下尿路梗阻,如泌尿道肿瘤,前列腺肥大,尿路结石导致的尿路梗阻,神经性膀胱,膀胱结核,膀胱手术,以及膀胱外伤及放射性损伤等。
3.3 发病机制[2,3] RN确切发病机制目前仍未完全阐明,尿液返流引起的肾损害可能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有关。
, http://www.100md.com
3.3.1 菌尿 VUR合并感染可能是导致瘢痕形成的重要因素,肾内返流(IRR)使得致病微生物得以进入肾实质,引起炎症反应。Holland等对28例VUR患者长期随访表明,4例无感染的重度VUR患者在6~10年后未发生皮质瘢痕。Raansley的动物实验证明,在无菌条件下,VUR对肾脏生长及肾功能无影响。故认为VUR及IRR必需有菌尿才会产生肾瘢痕。然而有些学者证实无菌返流尿也可导致肾损害,临床上可见部分RN患者无尿路感染病史及尿路感染证据。故认为感染并非瘢痕形成所必需,但对其形成起促进作用。
3.3.2 尿流动力改变 VUR时并不一定有IRR,只有严重的VUR才发生IRR。严重VUR在膀胱充盈或排尿时,肾盏,肾盂及输尿管腔内液压与膀胱一样,可达5.3kPa(40mmHg),结果引起IRR。已有动物实验证明,无菌尿高压返流可产生肾损害,故提出只要有尿流动力学改变,就可产生IRR及肾损害。
3.3.3 免疫损伤 有人认为返流使尿液逆流至肾盂、肾盏,产生高压而致肾小管破裂、尿液外溢,结果Tamm-Horsfall糖蛋白(THP)进入肾间质造成免疫反应或化学性刺激,引起间质性肾炎。临床上有部分患者只有一侧返流,但对侧肾脏也发生病变,从而佐证免疫反应参与RN;此外部分RN患者肾活检免疫荧光检查发现,在肾小球硬化区及系膜区有ΙgM及ΙgG沉积,因此有作者认为免疫损伤是引起肾小球硬化的基本因素。
, 百拇医药
3.3.4 血管病变 Andronlararis等发现,在返流性肾盂肾炎的最初阶段,感染所累及的部位由于广泛间质水肿的机械压迫,致肾间质血管闭塞,尤其肾小管旁的小血管,提示由于血管阻塞所致的局部缺血在RN肾损害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另外,当功能性尿路梗阻存在时,膀胱尿道压力增高,导致肾小管内压增高及IRR,随后出现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出球小动脉血液减少,引起球后肾缺血,产生小管间质损害。
3.4 诊断[4,5] 原发性RN的早期常无自觉症状,但易发生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继之可出现夜尿、多尿等肾浓缩功能障碍及高血压等;早期尿检常无蛋白尿或仅有少量蛋白尿,多为肾小管性低分子量蛋白尿,当后期发生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后,尿蛋白量可增加,一般以白蛋白为主。本病系慢性进行性疾病,最后发生肾功能衰竭。
RN均由VUR所致,因此RN的诊断可分两步:首先判断是否存在VUR,,其次判断有无RN。
, http://www.100md.com
3.4.1 VUR 最近可使用动态超声波检查有无VUR[6],该项检查只限于肾盂肾盏系统、输尿管扩张等有无解剖畸形或病变,对输尿管的功能可进行动态观察;有经验的B超检查医师对Ⅲ级或Ⅲ级以上的VUR诊断敏感度为92%,但该项检查不能显示排尿相状况,不能区分输尿管的尿流方向。
排尿性膀胱尿路造影:是目前显示有无VUR最直接、最准确的检查手段,该项检查结合膀胱压和尿流速率监测还可评价膀胱功能,通过导尿管和耻骨上膀胱穿刺管注入含可溶性造影剂溶液,观察有无膀胱输尿管返流。该项检查无创伤,简便、安全,很少发生逆行感染,如发现有VUR,应根据输尿管充盈范围和程度以及集合系统,尤其是肾盏扩张的程度进行分级,分级的方法很多,目前多采用欧美国际分类方法:
Ⅰ级:尿液返流只达到输尿管。
Ⅱ级:尿液返流到输尿管肾盂及肾盏,但无扩张,肾盏形态正常。
, 百拇医药
Ⅲ级:输尿管轻度或中度扩张及(或)扭曲,肾盂轻度或中度扩张,但无或仅有轻度肾盏变钝。
Ⅳ级:输尿管中度扩张及(或)扭曲,肾盂中度扩张,肾盏锐角完全消失,但大部分肾盏保持乳头压痕。
Ⅴ级:输尿管严重扩张和扭曲,肾盂肾盏严重扩张,大部分肾盏看不到乳头压痕。
放射性核素排尿性膀胱造影:该项检查通过导管注入放射性核素(一般为Tc),其诊断VUR的敏感度与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MCU)相当,但可造成潜在的放射性损伤。Bailey改良上述方法,将放射性核素通过耻骨上注入充盈的膀胱,这种方法操作简单,较为安全,尤其适于接受手术或保守治疗VUR患者的疗效判断。
3.4.2 返流性肾病 目前诊断RN的影像学检查主要有:IVP、放射性核素及B超检查等。
IVP:为诊断RN传统性检查,该项检查可清楚地显示肾脏的轮廓,比较双肾的大小及皮质的厚度,另外可观察肾盂,肾乳头的外形,RN通常可见肾脏外形不规则,局部可有瘢痕形成,一般累及一个或多个小叶,多见于肾极区域。
, 百拇医药
放射性核素检查:尽管IVP可显示肾实质损害,但该项检查不能很好地显示局灶瘢痕形成,尤其肾极区域的瘢痕,此外也无法判断肾功能情况,因此最近放射性核素检查广泛使用于RN的诊断,运用99Tc放射性核素扫描检查可清楚显示局部瘢痕,表现为局部灌注不良。
超声检查:RN也可使用超声诊断,但需要良好的技术和精良的设备,超声检查可观察到肾脏大小,局灶性皮质坏死,肾盂扩张和变形,肾实质回声的变化(表明有纤维化)和瘢痕类型,但超声诊断RN有16%的假阴性率和5%的假阳性率。
3.4.3 VUR及RN的关系问题
3.4.3.1 是否尿路感染可以引起VUR VUR时膀胱残余尿量增多,易引起细菌感染,膀胱内的含菌尿液逆流至肾脏,导致反复尿路感染。Lenaghan等报告14例VUR男孩共发生37次肾盂肾炎,平均为2.6次/人;42例VUR女孩共发生154次肾盂肾炎,平均为8.7次/人,男孩逆流消失之后就不再发生尿路感染,但女孩逆流消失之后仍有12/19例发生感染。
, http://www.100md.com
近年则认为它与VUR有密切关系。Hodson早就指出,慢性萎缩性肾盂肾炎的局灶性瘢痕是由VUR所引起,但Little等发现急性尿路感染后,肾脏大小正常,未见病灶性瘢痕,Kincaid-Smith在孕妇肾盂肾炎后也未发现有炎症瘢痕,除非患者合并尿路梗阻或VUR。这些资料表明非梗阻性慢性萎缩性肾盂肾炎只有在VUR存在时才能损害肾实质,而产生瘢痕,由于儿童时的VUR到成年后多数已消失,而肾实质的瘢痕依然存在,故许多学者以此解释成人有反复尿路感染而形成的肾脏瘢痕,而无VUR的现象。
3.4.3.2 是否VUR可导致RN 儿童VUR原因常为先天性,随生长发育,膀胱输尿管长度延长,输尿管膀胱段括约肌肌力增强,多数儿童VUR可自然缓解、消失。有人统计,儿童VUR无输尿管扩张者,68%~85%可自行消失,但成人VUR常为后天因素所继发,无自然消退之可能。VUR是否会发展至RN取决于①VUR的程度及持续时间,Sohen等研究发现Ⅰ~Ⅱ级VUR者有12%发展为RN,Ⅲ级以上为42%,而Ⅴ级100%发展为RN;②肾乳头类型,肾上极复合乳头易发生RN,而简单乳头不易发生RN;③是否有旧瘢痕;④下尿路功能状态,低膀胱压力,低膀胱容量性返流,RN发生率较高;以及⑤尿路感染次数。
, 百拇医药
3.5 治疗[5,7,8] RN的治疗目的是制止尿液返流和控制感染,防止肾功能进一步恶化。
3.5.1 内科治疗 内科治疗包括抗感染治疗;定期排尿,避免膀胱内压力增高;治疗便秘以及治疗结石。
3.5.2 外科治疗 抗返流手术——输尿管重新植入已应用于临床20多年,适用于小儿重度返流。轻或中度患者常无输尿管扩张或肾盂积液,一般不会造成严重肾实质病变,而且通常在控制尿路感染后,返流可消失,所以一般不考虑手术治疗。成人VUR并出现反复尿路感染,经内科积极治疗无法控制者才考虑手术。
参考文献
1 Rubin RH,Cotran RS,Tolkoff-Rubin NE.Urinary tract infection,Pyelonephritis,and Reflux Nephropathy.In:The Kidney,volume Ⅱ.Fifth edition,edited by Brenner BM,W.B.Saunders Company,1996.pp1597
, 百拇医药
2 Holland NH,Jackson EC,Kazee M et al.Relation of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and vesicoureteric reflux to sccar:Follow-up of thirty eight patients.J pediatr,1990,116:s65
3 Zhang YY,Bailey RR.A model of sterile vesicoureteric reflux in the sheep.Pediatr Nephrol,1998,12:190
4 李幼姬,黄峰先,叶任高等.成人膀胱输尿管返流及返流性肾病.中华肾脏病杂志,1991,7:341
5 叶任高,黄峰先.返汉性肾病.见:叶任高,沈清瑞主编,“肾脏病诊断与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pp369
, 百拇医药
6 Fernbach SK,Maizels M,Conway JJ.Ultrasound grading of hydronephrosis:Introduction to the system used by the society for fetal urology.Pediatr Radiol,1993,23:478
7 Huang FY,Tsai TC.Resolution of vesicoureteric reflux during medical management in children.Pediatr Nephrol,1995,9:715
8 White RHR.Management of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and vesicoureteri reflux in children.Br Med J,1990,30:1391
(1999-05-05收稿), http://www.100md.com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肾脏内科 > 其它 > 返流性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