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叶酸盐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作者:黄 进 段宝祥 叶 飞 罗 骏 杜同信
单位:黄 进 段宝祥 叶 飞 罗 骏 南京市第一医院心内科 邮政编码:210006;杜同信 南京市医学放射免疫检测中心
关键词:冠心病 叶酸 放射免疫分析法
江苏医药990414
摘要 为研究血清叶酸(FA)水平与冠心病(CHD)的关系,运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60例CHD患者和45例正常人血清叶酸水平。结果血清叶酸水平CHD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急性心肌梗塞(AMI)组明显低于陈旧性心肌梗塞(OMI)组。不同的心肌梗塞范围之间、累及不同数量冠脉病变之间其血清叶酸水平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CHD患者血清叶酸水平低于正常人;血清叶酸水平降低与CHD的严重程度一致。
本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60例CHD患者血清FA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以探讨血清叶酸盐与CHD的关系。
, http://www.100md.com
对象与方法
一、CHD组:我院1997年6月至1998年8月住院患者60例,男43例,女17例;年龄35~78岁,平均56.5岁。均符合1979年WHO的缺血型心脏病诊断标准,并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确诊血管直径狭窄≥50%。其中心肌梗塞34例(AMI15例、OMI19例)。
二、正常对照组:选择年龄、性别与CHD组相匹配,经体检和实验室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活动平板、Holter及临床生化)均正常,并排除消化系统及营养不良性疾病的非CHD患者45例(其中18例选择性冠脉造影正常)。
三、血清FA的测定:均为入院后,冠脉造影前,晨6~8时,空腹,肘静脉采血3ml立即离心,其血清保存于-20℃冰箱中。美国DPC公司提供的药盒,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FA。
四、冠脉造影:采用Judkins法,冠脉直径减少≥50%者,判定为显著病变。病变累及左主干、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脉中的两支以上者为多支病变。
, 百拇医药
五、统计学处理:检测结果各组数据均用均值±标准差(±s)表示,并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q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血清叶酸对照组8.22±2.48μg/ml,CHD组5.36±2.12μg/ml,两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
二、血清叶酸水平AMI组(4.29±1.61μg/ml,n=15)明显低于OMI组(6.57±1.44μg/ml,n=19)(P<0.01);且AF水平随着梗塞范围的扩大逐渐降低(P<0.05或P<0.01)(见表1)。
表1 不同梗塞范围血清AF水平的比较(±s) 梗塞范围
, http://www.100md.com
例 数
FA(μg/ml)
一 处
11
6.36±2.02
两 处
13
5.00±1.68
两处以上
10
4.09±1.73
三、CHD患者随着病变累及冠脉数的增多(冠脉造影证实),其血清叶酸水平逐渐降低(P<0.05或P<0.01)(见表2)。 表2 不同冠脉病变数血清AF水平的比较(±s) 组 别
, 百拇医药
例 数
FA(μg/ml)
1支血管病变
13
6.60±1.95
2支血管病变
25
5.17±1.44
多支血管病变
22
3.60±1.26
讨论
CHD冠心病危险因素包括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血清胆固醇的水平升高[1],近年来研究发现血浆半胱氨酸也是一个独立的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2]。叶酸盐是同型半胱氨酸转换为蛋氨酸所必需,且血清叶酸盐与同型半胱氨酸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故对于血清叶酸盐水平与CHD的关系已日益受到重视。以往早期发现CHD病例的对照研究表明血清叶酸盐水平的升高可降低其危险性[3],且叶酸盐水平与致死性CHD危险存在明显的统计学负相关性[4]。
, http://www.100md.com
叶酸盐与CHD的关系,国外学者从营养学、流行病学等方面进行了有关研究[5]。我们在临床上对此进行探索,结果AMI患者血清FA水平明显低于OMI患者。随着CHD累及血管数的增加、梗塞范围增广,血清FA水平逐渐降低,提示其水平与CHD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这与Killian Robinson等研究结果相一致[6]。CHD发生和发展的机理极其复杂,因此有待于我们进行大样本不同层次研究,以进一步揭示FA水平与CHD的关系。但我们认为血清FA水平的降低则可能为CHD又一危险因素之一,若努力改善饮食,适当提高叶酸盐的摄入量,则可能使CHD的危险性降低。
参考文献
[1] Semenciw R, et al. Int J Epidmiol 1998;170:317.
[2] Malinow MR, et al. J Nutr 1996;126:1238s.
, http://www.100md.com
[3] Pancharuniti N, et al. Am J Clin Nutr 1994;59:940.
[4] Stampter NJ, et al. N Eng J Med 1995;332:328.
[5] Morrison HI, et al. JAMA 1996;275:1893.
[6] Killian Robinson, et al. Circulation 1998;97:437.
(1998年9月1日收稿 同年10月21日修回), 百拇医药
单位:黄 进 段宝祥 叶 飞 罗 骏 南京市第一医院心内科 邮政编码:210006;杜同信 南京市医学放射免疫检测中心
关键词:冠心病 叶酸 放射免疫分析法
江苏医药990414
摘要 为研究血清叶酸(FA)水平与冠心病(CHD)的关系,运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60例CHD患者和45例正常人血清叶酸水平。结果血清叶酸水平CHD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急性心肌梗塞(AMI)组明显低于陈旧性心肌梗塞(OMI)组。不同的心肌梗塞范围之间、累及不同数量冠脉病变之间其血清叶酸水平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CHD患者血清叶酸水平低于正常人;血清叶酸水平降低与CHD的严重程度一致。
本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60例CHD患者血清FA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以探讨血清叶酸盐与CHD的关系。
, http://www.100md.com
对象与方法
一、CHD组:我院1997年6月至1998年8月住院患者60例,男43例,女17例;年龄35~78岁,平均56.5岁。均符合1979年WHO的缺血型心脏病诊断标准,并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确诊血管直径狭窄≥50%。其中心肌梗塞34例(AMI15例、OMI19例)。
二、正常对照组:选择年龄、性别与CHD组相匹配,经体检和实验室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活动平板、Holter及临床生化)均正常,并排除消化系统及营养不良性疾病的非CHD患者45例(其中18例选择性冠脉造影正常)。
三、血清FA的测定:均为入院后,冠脉造影前,晨6~8时,空腹,肘静脉采血3ml立即离心,其血清保存于-20℃冰箱中。美国DPC公司提供的药盒,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FA。
四、冠脉造影:采用Judkins法,冠脉直径减少≥50%者,判定为显著病变。病变累及左主干、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脉中的两支以上者为多支病变。
, 百拇医药
五、统计学处理:检测结果各组数据均用均值±标准差(±s)表示,并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q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血清叶酸对照组8.22±2.48μg/ml,CHD组5.36±2.12μg/ml,两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
二、血清叶酸水平AMI组(4.29±1.61μg/ml,n=15)明显低于OMI组(6.57±1.44μg/ml,n=19)(P<0.01);且AF水平随着梗塞范围的扩大逐渐降低(P<0.05或P<0.01)(见表1)。
表1 不同梗塞范围血清AF水平的比较(±s) 梗塞范围
, http://www.100md.com
例 数
FA(μg/ml)
一 处
11
6.36±2.02
两 处
13
5.00±1.68
两处以上
10
4.09±1.73
三、CHD患者随着病变累及冠脉数的增多(冠脉造影证实),其血清叶酸水平逐渐降低(P<0.05或P<0.01)(见表2)。 表2 不同冠脉病变数血清AF水平的比较(±s) 组 别
, 百拇医药
例 数
FA(μg/ml)
1支血管病变
13
6.60±1.95
2支血管病变
25
5.17±1.44
多支血管病变
22
3.60±1.26
讨论
CHD冠心病危险因素包括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血清胆固醇的水平升高[1],近年来研究发现血浆半胱氨酸也是一个独立的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2]。叶酸盐是同型半胱氨酸转换为蛋氨酸所必需,且血清叶酸盐与同型半胱氨酸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故对于血清叶酸盐水平与CHD的关系已日益受到重视。以往早期发现CHD病例的对照研究表明血清叶酸盐水平的升高可降低其危险性[3],且叶酸盐水平与致死性CHD危险存在明显的统计学负相关性[4]。
, http://www.100md.com
叶酸盐与CHD的关系,国外学者从营养学、流行病学等方面进行了有关研究[5]。我们在临床上对此进行探索,结果AMI患者血清FA水平明显低于OMI患者。随着CHD累及血管数的增加、梗塞范围增广,血清FA水平逐渐降低,提示其水平与CHD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这与Killian Robinson等研究结果相一致[6]。CHD发生和发展的机理极其复杂,因此有待于我们进行大样本不同层次研究,以进一步揭示FA水平与CHD的关系。但我们认为血清FA水平的降低则可能为CHD又一危险因素之一,若努力改善饮食,适当提高叶酸盐的摄入量,则可能使CHD的危险性降低。
参考文献
[1] Semenciw R, et al. Int J Epidmiol 1998;170:317.
[2] Malinow MR, et al. J Nutr 1996;126:1238s.
, http://www.100md.com
[3] Pancharuniti N, et al. Am J Clin Nutr 1994;59:940.
[4] Stampter NJ, et al. N Eng J Med 1995;332:328.
[5] Morrison HI, et al. JAMA 1996;275:1893.
[6] Killian Robinson, et al. Circulation 1998;97:437.
(1998年9月1日收稿 同年10月21日修回),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