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西医学》 > 1999年第4期
编号:10211158
出血性腔隙综合征29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广西医学》 1999年第4期
     作者:檀松

    单位:广西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关键词:

    广西医学GUANGXI MEDICAL YIXUE1999年 第21卷 第4期 Vol 腔隙综合征是脑部特定部位病变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群,不取决于病变性质而取决于病变部位,因此非腔隙性脑梗塞所特有(1)。近年随着CT、MRI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发现脑内的非腔隙脑梗塞也可引起腔隙综合征,其中最常见的病因是小量脑出血。现将我院1995年1月至1998年1月经头颅CT证实因小量脑出血所致的出血性腔隙综合征患者29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29例均经头颅CT确诊为小量脑出血,且临床符合出血性腔隙综合征诊断标准(2)。男性19例,女性10例。年龄40~76岁。平均年龄57岁。有高血压病史者22例,其中病程10年以上者10例。冠心病史者4例,糖尿病史者6例,高血脂病史者7例。
, http://www.100md.com
    1.2 临床表现:急性起病者23例,渐进性起病者6例。活动中起病21例,安静状态下起病8例。入院时血压增高20例。全部病例均无明显意识障碍、瞳孔改变、智能障碍、失语、眼球活动障碍、视野缺损及癫痫发作等严重脑实质损害征象。头痛9例,头晕、头胀及头部不适感14例,呕吐4例,肢体瘫痪22例,浅感觉障碍13例,构音障碍6例,中枢性面瘫或舌瘫16例,一侧巴彬斯基征阳性者14例。依Fisher分类标准:运动性轻偏瘫及变异型10例(34.48%)。感觉运动性卒中9例(31.03%)。纯感觉性卒中5例(17.24%)。共济失调性轻偏瘫3例(10.34%)。构音障碍一手笨拙综合征2例(6.90%)。

    1.3 CT检查:全部病例均在发病1~5天进行头颅CT检查。CT扫描表现为单发的高密度小血肿病灶,血肿形态呈圆形、类圆形、长棱形或不规则形。密度均匀、周边光滑整齐。血肿周围无水肿带或轻度水肿带。无脑室受压及中线结构移位等占位效应。所有出血灶均未破入脑室。病灶部位:壳核(外囊)区11例,内囊区7例,丘脑区6例,桥脑区2例,额顶叶2例,小脑区1例。出血量0.32~6.65ml。平均出血量3.94ml。出血量采用多田氏公式计算。
, 百拇医药
    1.4 治疗结果:全部病例均采取内科治疗,治疗原则同高血压性脑出血。使用甘露醇静滴,一般1~2次/日,1周左右停药。清除自由基、脑神经营养药物,控制血压及对症处理。住院时间16~34天,平均25天。出院时临床治愈22例,好转7例,无1例死亡。

    2 讨论

    目前研究认为出血性腔隙综合征的病理基础是高血压性小动脉脂质透明样变及动脉粥样变这种病理基础可引起脑部深穿支小动脉破裂、渗血引起小灶性脑出血。尤其是供应基底节区的纹动脉,其深穿支呈直角分出,分支较少,吻合支更少,管壁薄而脆,极易因血液冲击而致该动脉破裂出血。又由于脑血管的反射性收缩,出血迅速停止,故出血量较小。本组资料29例患者,有高血压病史者22例,其中病史10年以上者10例。入院时血压增高者20例。与有关报道出血性腔隙综合征主要由高血压病所致是符合的。且病灶以壳核部位最多,其次内囊、丘脑、桥脑。壳核、内囊出血者以运动性轻偏瘫及变异型最多见,其次为感觉运动性中。丘脑出血则表现为纯感觉性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2例桥脑出血分别表现为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构音障碍一手笨拙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与出血部位是基本符合的。当然,CT显示的病灶部位同临床征象关系是复杂的,有其各自的独特性(3)
, http://www.100md.com
    本组资料病例有以下临床特点:①多数有高血压病史或发病时血压增高。②多数患者在活动中急性起病,少数患者呈渐进性起病。安静状态下起病8例,在CT检查前临床诊断为脑梗塞。③可有头痛、头晕胀不适感,但少见呕吐,无意识障碍、瞳孔改变、智能障碍、失语、眼球活动障碍、视野缺损及癫痫发作等严重脑实质损害征象。④临床体征符合腔隙综合征表现之一,症状较轻、体征单一。多表现为一侧肢体运动性轻偏瘫或偏身感觉障碍。⑤头颅CT主要表现为单发的小灶性脑出血。血肿周围无水肿带或轻度水肿带,无脑室受压及中线结构移位等占位效应,所有出血灶均未破入脑室。⑥预后好,大多数病例临床治愈,无1例死亡。

    典型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及体征不难诊断,但在临床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病例,尤其是小量脑出血,其临床表现酷似腔隙性脑梗塞。本组有8例患者安静状态下起病,发病后无明显的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瞳孔及眼位变化,肢体瘫痪不严重。临床表现类似于腔隙性脑梗塞而致误诊。其机理考虑是由于出血量很小,血肿周围脑水肿反应范围小,占位效应不明显,脑组织受挤压损伤程度轻,又因其未影响脑室系统及破入蛛网膜下腔,也未累及网状结构与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故临床不出现全脑损害症状而仅表现为腔隙综合征。因此,临床上绝不能单凭发病时状态,有否全脑损害症状,肢体瘫痪的程度等表现判断有否出血,那种认为临床症状轻微、定位体征不严重的就是腔隙性脑梗塞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极易造成误诊。因此,临床工作者应了解小量脑出血也可以引起腔隙综合征。及时进行头颅CT或MRI检查是诊断出血性腔隙综合征最可靠的方法。值得强调的是CT检查必须及时,最好在发病7天内,7天后小出血灶可能被吸收而转变成等密度或低密度灶,此时CT也难与梗塞灶鉴别。

    治疗上,不需大量、长时间使用脱水剂。绝大多数患者经内科治疗可望痊愈。

    参考文献

    [1]沈天真,陈星荣主编.中枢神经系统计算机体层摄影(CT)和磁共振成像(MRI).第1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2:132

    [2]隋邦森主编.脑血管疾病—MR.CT.DSA与临床.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229

    [3]中秀茹,闫鹤立.出血性腔隙综合征的特性与共性—附27例报告.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5(6):38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