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黑龙江医学》 > 1999年第4期
编号:10217718
基底节区脑梗塞CT与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黑龙江医学》 1999年第4期
     作者:赵冬艳 卞友才 史铁君 李郁

    单位:赵冬艳 卞友才 史铁君(黑龙江省邮电医院);李郁(哈尔滨铁路分局医院)

    关键词:

    黑龙江医学990422 本文收集了两个医院脑梗塞病例中的基底节区脑梗塞122例,对其CT扫描和临床表现及病因进行分析。

    1 临床资料

    本组122例,其中男性86例,女性36例。基底节区脑梗塞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人群中,但多见于50~70岁,最大年龄为87岁,最小年龄为26岁。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36例,动脉硬化42例,脑萎缩18例。临床症状及体征:头痛、眩晕12例,头痛伴精神忧郁6例,健忘、记忆力减退42例,语言障碍说话不清或失语13例,偏侧肢体麻木无力21例,四肢无力麻木17例,感觉障碍5例,无症状而体检发现者6例。

    2 CT影像特点

    2.1 脑梗塞时,CT表现为大小不等的、形状不一的低密度影。此低密度阴影是按血管供应区的范围分布的。

    2.2 基底节区易发生腔隙性脑梗塞,如动脉闭塞发生于穿通支的远端则形成3~4mm的腔隙灶,如动脉闭塞发生于穿通支的根部可形成15mm左右的腔隙灶。腔隙性脑梗塞病灶形状为圆形或卵圆形、边缘清楚、可单侧单发,也可单侧多发或双侧多发。如果病灶大于15mm,最大可达30mm者称为巨腔隙性脑梗塞。

    2.3 基底节区出血性脑梗塞时,CT表现为梗塞的低密度区域内出现散在斑状或呈脑回样的密度增高影。

    2.4 基底节区脑梗塞后由于脑组织水肿或浸润性反应可出现占位效应,表现为脑室变形、移位,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但腔隙性脑梗塞由于病灶小往往不发生占位效应。

    3 讨论

    3.1 基底节区脑梗塞时CT表现的低密度影是因为梗区血流停滞、神经胶质细胞发生坏死和继发水肿所致。腔隙性脑梗塞是由脑深穿支动脉及分支闭塞引起的脑深部小软化灶。病理上出血性脑梗塞的出血来源认为是由于栓子梗塞了较大脑动脉,造成血管壁破坏,之后栓子分解流向远端小动脉而发生渗血所致。同时梗塞灶内的毛细血管也由于缺血坏死管壁破裂出血。

    3.2 根据我们对两个医院的病例统计,发病至扫描时间2~3d的占75%,5~7d的占15%,阳性率大多是在12~18h以后。发病12h以内阳性率很低。追踪观察发现梗塞后最大低密度区见于发病后的第3~4d。较大的梗塞灶此时还可以看到不同程度的占位改变。根据我们观察,15~20d后梗塞灶的低密度区范围缩小,有占位效应的则逐渐消失。1个月以后,梗塞灶CT扫描所见呈边缘规则的低密度区,一般称之为陈旧性梗塞。

    3.3 近年来脑梗塞较脑出血有明显增长趋势,尤其是基底节区脑梗塞已成为老年人甚至中年人的重要病类之一。其原因认为与患有的疾病和不良嗜好有极大关系。如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脑萎缩、糖尿病等。过多吸烟、酗酒、一氧化碳中毒、玩麻将牌时间过久疲劳等均有关联。

    (收稿日期:1998-12-18),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