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大脑半球切除术治疗脑性偏瘫伴癫痫5例
作者:李清海 李东升 范振增 杨炯达 陈炳桓
单位:河北红十字会博爱医院神经外科(石家庄 050041)
关键词:癫痫,大脑性瘫痪;放射线诊断;癫痫,大脑性瘫痪;手术治疗;脑电图;方法;儿童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990421 中图号 R742.3
自1996年1月~1997年3月,我院采用改良大脑半球切除术[1,2]治疗儿童脑性偏瘫伴顽固性癫痫5例。术后近期随访结果表明,这种改良的手术对婴儿脑性偏瘫伴顽固性癫痫确有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5~13岁。偏瘫发生时间为生后7天~5岁,均伴有顽固性癫痫(药物系统治疗2年以上,发作>4次/月)[1]。发病原因:有感染史2例,难产1例,颅内出血1例,头部外伤史1例。查体:患儿智力均较同龄儿童差,4例行为异常,1例正常。5例患儿均有痉挛性肢体偏瘫,下肢肌力Ⅲ~Ⅱ级,上肢Ⅱ~Ⅲ级,远端重于近端。
, http://www.100md.com
1.2 影像学检查:头颅CT检查示两侧颅腔、大脑半球发育不等,中线向一侧偏移,病变侧半球灰白质萎缩,局部低密度等改变。
1.3 脑电图:均为慢波活动,其中3例病变侧或对侧出现棘波、棘慢综合波。
2 手术方法
左侧大脑半球切除2例,右侧切除3例,均采用改良大脑半球切除术。患儿取侧卧位,沿患侧额颞顶枕大骨瓣开颅,进入硬膜后,显微镜下将侧裂蛛网切开;显露同侧颈内动脉及其分叉部,找到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前动脉,在大脑中动脉分出豆纹动脉的远端电凝切断;再沿大脑前动脉分出前交通动脉,确认健侧前动脉发育良好后,于其远端电凝切断;电凝大脑表面的引流静脉,抬起颞叶后部,将labbe静脉电凝后,沿小脑幕找到大脑后动脉分出后交通动脉的远端结扎切断。切开胼胝体进入同侧侧脑室,保留基底节,沿侧脑室外侧壁将额颞顶枕叶整块切下,电灼同侧侧脑室脉络丛,确认透明隔室间孔后,用大小适宜的肌片填塞同侧的Monro孔,其外覆以明胶海绵片,然后将肌肉海绵两端用细线缝扎固定于大脑镰及小脑幕上,并将残留的基底节复盖于填塞物上,再翻转凸面硬膜向中线分2层将其近端缝合于大脑镰下缘,远端压盖丘脑后缝合于前中颅凹底及小脑幕上,以缩小硬膜下腔。硬膜外腔放引流管,常规关颅。术后伤口愈合良好,但有不同程度发热,持续3~10 d,对症处理后均缓解。
, 百拇医药
3 结果
3.1 预后:术后随访时间1~2年无1例死亡。根据国际癫痫外科手术评价标准,本组病例完全控制发作4例,明显改善1例。4例偏瘫无加重,3例肌力、肌张力均好转;4例智力行为明显改善,1例无变化。
3.2 影像学检查:4例术后复查CT,均显示健侧大脑半球明显向术腔生长。
3.3 脑电图:5例均以α波为基本节律,未见棘波。
3.4 并发症:本组5例随访1~2年尚未发现梗阻性脑积水、迟发性血肿、含铁血黄素沉积症等并发症,须继续追踪随访。
4 讨论
大脑半球切除术为Krynauw于1950年首先用来治疗婴儿偏瘫伴顽固性癫痫,方法是切除患侧除基底节以外的大脑组织,结果不但癫痫发作消失,而且行为、智力均有改善,被认为是治疗婴儿偏瘫伴顽固性癫痫的最佳选择。到60年代末采取此手术方式共实施了500例,然而随着这些病例术后康复期的不断延长,人们发现在3~4年后有1/3~1/4的病例出现了含铁血黄素沉积、梗阻性脑积水、迟发性血肿等远期并发症,尽管有人采取了陈旧性血肿清除或脑脊液分流术,但仍有1/2病例死亡[2]。近20年来,有人对这种手术进行改良,目的是既能保持大脑半球切除术的抗癫闲效果,又能防止远期并发症的发生。Adams法虽缩小了硬膜下腔,但用肌片填塞室间孔时不固定,不能将术腔与脑脊液循环完全隔离,有术后出现脑积水的可能。陈炳桓等对大脑半球切除进行了进一步改良,在缩小硬膜下腔的同时用肌片堵塞患侧Monro孔并加以固定,从理论上使其对远期并发症的预防更完善。他们对采用此手术治疗的31例患者进行术后平均7年的随访,结果无1例死亡,也未发生远期并发症,其中90%癫痫发作完全停止,10%基本控制,而且无偏瘫加重。我院采用改良术治疗5例,随访近2年的结果表明:4例癫痫完全控制(80%),1例有改善(20%),所有患者行为、智力均有改善,偏瘫无加重,无1例死亡,进一步证明了这种改良式手术的可行性、有效性,但必须做进一步追踪随访,以观察远期疗效。
参考文献
1.陈炳桓,杨炯达,王宜荣,等.改进的大脑半球切除术治疗顽固性癫痫的婴儿脑性偏瘫.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89,5(2):107
2.Peacock WJ.Hemispherectomy for the treatment of in tractable seizures in child hood.Neurosurg Clin Am,1995,6:549
(1998-09-21 收稿), http://www.100md.com
单位:河北红十字会博爱医院神经外科(石家庄 050041)
关键词:癫痫,大脑性瘫痪;放射线诊断;癫痫,大脑性瘫痪;手术治疗;脑电图;方法;儿童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990421 中图号 R742.3
自1996年1月~1997年3月,我院采用改良大脑半球切除术[1,2]治疗儿童脑性偏瘫伴顽固性癫痫5例。术后近期随访结果表明,这种改良的手术对婴儿脑性偏瘫伴顽固性癫痫确有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5~13岁。偏瘫发生时间为生后7天~5岁,均伴有顽固性癫痫(药物系统治疗2年以上,发作>4次/月)[1]。发病原因:有感染史2例,难产1例,颅内出血1例,头部外伤史1例。查体:患儿智力均较同龄儿童差,4例行为异常,1例正常。5例患儿均有痉挛性肢体偏瘫,下肢肌力Ⅲ~Ⅱ级,上肢Ⅱ~Ⅲ级,远端重于近端。
, http://www.100md.com
1.2 影像学检查:头颅CT检查示两侧颅腔、大脑半球发育不等,中线向一侧偏移,病变侧半球灰白质萎缩,局部低密度等改变。
1.3 脑电图:均为慢波活动,其中3例病变侧或对侧出现棘波、棘慢综合波。
2 手术方法
左侧大脑半球切除2例,右侧切除3例,均采用改良大脑半球切除术。患儿取侧卧位,沿患侧额颞顶枕大骨瓣开颅,进入硬膜后,显微镜下将侧裂蛛网切开;显露同侧颈内动脉及其分叉部,找到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前动脉,在大脑中动脉分出豆纹动脉的远端电凝切断;再沿大脑前动脉分出前交通动脉,确认健侧前动脉发育良好后,于其远端电凝切断;电凝大脑表面的引流静脉,抬起颞叶后部,将labbe静脉电凝后,沿小脑幕找到大脑后动脉分出后交通动脉的远端结扎切断。切开胼胝体进入同侧侧脑室,保留基底节,沿侧脑室外侧壁将额颞顶枕叶整块切下,电灼同侧侧脑室脉络丛,确认透明隔室间孔后,用大小适宜的肌片填塞同侧的Monro孔,其外覆以明胶海绵片,然后将肌肉海绵两端用细线缝扎固定于大脑镰及小脑幕上,并将残留的基底节复盖于填塞物上,再翻转凸面硬膜向中线分2层将其近端缝合于大脑镰下缘,远端压盖丘脑后缝合于前中颅凹底及小脑幕上,以缩小硬膜下腔。硬膜外腔放引流管,常规关颅。术后伤口愈合良好,但有不同程度发热,持续3~10 d,对症处理后均缓解。
, 百拇医药
3 结果
3.1 预后:术后随访时间1~2年无1例死亡。根据国际癫痫外科手术评价标准,本组病例完全控制发作4例,明显改善1例。4例偏瘫无加重,3例肌力、肌张力均好转;4例智力行为明显改善,1例无变化。
3.2 影像学检查:4例术后复查CT,均显示健侧大脑半球明显向术腔生长。
3.3 脑电图:5例均以α波为基本节律,未见棘波。
3.4 并发症:本组5例随访1~2年尚未发现梗阻性脑积水、迟发性血肿、含铁血黄素沉积症等并发症,须继续追踪随访。
4 讨论
大脑半球切除术为Krynauw于1950年首先用来治疗婴儿偏瘫伴顽固性癫痫,方法是切除患侧除基底节以外的大脑组织,结果不但癫痫发作消失,而且行为、智力均有改善,被认为是治疗婴儿偏瘫伴顽固性癫痫的最佳选择。到60年代末采取此手术方式共实施了500例,然而随着这些病例术后康复期的不断延长,人们发现在3~4年后有1/3~1/4的病例出现了含铁血黄素沉积、梗阻性脑积水、迟发性血肿等远期并发症,尽管有人采取了陈旧性血肿清除或脑脊液分流术,但仍有1/2病例死亡[2]。近20年来,有人对这种手术进行改良,目的是既能保持大脑半球切除术的抗癫闲效果,又能防止远期并发症的发生。Adams法虽缩小了硬膜下腔,但用肌片填塞室间孔时不固定,不能将术腔与脑脊液循环完全隔离,有术后出现脑积水的可能。陈炳桓等对大脑半球切除进行了进一步改良,在缩小硬膜下腔的同时用肌片堵塞患侧Monro孔并加以固定,从理论上使其对远期并发症的预防更完善。他们对采用此手术治疗的31例患者进行术后平均7年的随访,结果无1例死亡,也未发生远期并发症,其中90%癫痫发作完全停止,10%基本控制,而且无偏瘫加重。我院采用改良术治疗5例,随访近2年的结果表明:4例癫痫完全控制(80%),1例有改善(20%),所有患者行为、智力均有改善,偏瘫无加重,无1例死亡,进一步证明了这种改良式手术的可行性、有效性,但必须做进一步追踪随访,以观察远期疗效。
参考文献
1.陈炳桓,杨炯达,王宜荣,等.改进的大脑半球切除术治疗顽固性癫痫的婴儿脑性偏瘫.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89,5(2):107
2.Peacock WJ.Hemispherectomy for the treatment of in tractable seizures in child hood.Neurosurg Clin Am,1995,6:549
(1998-09-21 收稿),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