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 1999年第4期
编号:10244082
36例颌面颈部淋巴结核误诊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1999年第4期
     作者:侯文炳

    单位:江苏靖江人民医院口腔科(214500)

    关键词: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990431 中图分类号:R78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4979(1999)04-364-01

    口腔颌面颈部淋巴结核常与其它疾病相混淆,误诊率高。自1977年至1996年我科收治病理确诊的颌面颈部淋巴结核58例,其中误诊36例,误诊率62.1%。为提高临床诊断率,及时有效治疗,现就36例颌面颈部淋巴结核误诊病例进行分析讨论。

    1 临床资料

    1.1 本组36例中女性22例,男性14例,女性多于男性(1:1.6)。年龄6~68岁,20~30岁年龄组多见。发病部位以颌面部最多,其次颈上部、颌下区、腮腺区、颏下区。病程最短两周,最长6年。
, 百拇医药
    1.2 本组病例无明显的结核病接触史及身体其它部位的结核病史。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无痛性渐进增大性肿块,质地较硬,表面光滑,其中以表现为单个光滑的、无粘连移动的肿块最多见,也可表现为多个融合成团,呈结节状或与周围组织粘连的肿块。肿块生长缓慢,初期一般无明显结核中毒症状。少数局部伴有疼痛,干酪样坏死后形成囊性样变,可扪及波动感,破溃或继发混合感染后,主要表现为化脓性炎症。病程中经用青、链霉素无明显疗效。胸透、血常规均正常。

    2 讨论

    2.1 本组病例无明显结核病史和结核接触史。一方面病史不可靠,另一方面与结核的感染有关。结核杆菌经上呼吸道或食物在鼻咽部及口腔引起原发灶。原发灶可渐趋吸收,但感染沿淋巴管可潜伏于相应淋巴结内。因此临床上无结核病史或结核接触史并不能排除结核感染。

    2.2 颌面颈部淋巴结核多见于青壮年,体质和营养状况佳,大多为单个无痛性渐增性肿块,无明显的结核中毒症状。临床医师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易误诊为良性肿瘤,与混合瘤相混淆。2.3 本组误诊最多是化脓性炎症。由于结核的好发部位也是口腔牙源性、腺源性炎症好发部位,易继发化脓感染,引起相应淋巴结肿大,忽略了原有的结核病灶而误诊。当数个淋巴结融合在一起,使包块呈结节状,临床上易误诊为混合瘤。当结核病灶呈干酪样坏死液化易误诊为囊肿。淋巴结皮质破溃后难以穿破皮肤,干酪物向邻近组织间隙浸润,致局部硬块粘连,易误诊为转移癌。
, 百拇医药
    2.4 本组均未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除胸透、血常规之外,应进行血沉,结核菌素试验为了避免误诊,延误治疗,可作切除活检或用穿刺细胞学检查来明确诊断。

    2.5 淋巴结核为慢性特异性化脓性炎症,当用广谱抗菌素治疗无效时,很容易排除淋巴结炎的诊断,而误诊为肿瘤。本组大多数患者入院前肌注过青、链霉素3~6天,5例异烟肼治疗一周无效。因抗结核的有效作用与抗痨药物的选择,抗痨时间的长短及局部淋巴结核的病变程度有关。因此短期、不规则、单一抗结核治疗无效并不能排除结核感染。

    2.6 颌面颈部淋巴结核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及结合临床病变特点。本文资料分析显示,颌面颈部淋巴结核多见于20~30岁年龄组,以颌面部多见。结核的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比较困难。笔者认为正确的诊断必须建立在全面细致的检查,鉴别诊断的基础之上。辅助检查及吸取活组织检查有助早期诊断,手术切除活检可明确诊断。

    作者简介:侯文炳(1969-),男,医师

    收稿日期:1999-06-11,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