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 1999年第4期
编号:10244087
颌下型及混合型舌下腺囊肿的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1999年第4期
     作者:

    孙建立

    单位:山东省莱州市人民医院口腔科(261400)

    关键词: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990422 中图分类号:R739.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4979(1999)04-347-01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SUBLINGUAL CYST

    舌下腺囊肿是原发于舌下腺分泌液贮留性囊肿。常由慢性炎症引起舌下腺及其导管的水肿而发生导管狭窄、阻塞使导管内唾液蓄积扩张所致。或由于导管破裂发生的“唾液外漏”而形成。根据囊肿突出的部位,临床上可分为口内型、颌下型及混合型三种。现将我科近年收治资料完整的颌下型及混合型舌下腺囊肿27例报告如下。
, 百拇医药
    1 临床资料

    1.1 本组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最大45岁,最小6岁,平均年龄22.5岁。

    1.2 发病情况:左侧17例,右侧10例。其中颌下型11例,混合型16例。术前全部病例均经B超检查。混合型术前与术后诊断均相符。颌下型术前确诊为舌下腺囊肿2例,误诊为颌下腺囊肿7例,表皮样囊肿2例。

    1.3 手术进路及术式:口内进路18例,切除舌下腺及囊肿或部分囊壁。颌下+口内进路5例,经颌下进路切除颌下腺后,发现囊肿与舌下腺关系密切,改由口内切口,切除舌下腺及部分囊壁。颌下进路4例,切除颌下腺、舌下腺及部分囊壁1例,仅切除颌下腺及囊肿3例。

    1.4 术后情况:全部病例经1个月~1年以上随访,口内进路及颌下+口内进路全部无复发,而颌下进路复发3例,均为仅摘除颌下腺及囊肿的病例(术前1例诊为颌下腺囊肿,2例为表皮样囊肿)。术后复发时间最短1个月,最长半年。复发病例经再次手术,口内进路切除舌下腺及部分囊壁后治愈。
, 百拇医药
    2 典型病例

    男性,25岁。主诉:左颌下无痛性隆起3个月。临床检查:左颌下隆起约4cm×5cm大小,向下达颈部,囊感,无痛,皮色正常。口内检查无异常。按压颌下囊肿,口底略有饱胀感,波动不明显,穿刺抽出略有粘稠淡黄色囊液。B超报告:囊性回声,周围壁不完整,与颌下腺关系密切,考虑为颌下腺囊肿。临床诊断:颌下腺囊肿(左)。手术行颌下进路,术中囊肿破裂,囊壁较薄不能区分是否与舌下腺有关,只摘除颌下腺及囊壁。术后伤口愈合好。术后1月囊肿复发。因颌下腺已摘除,故诊断左舌下腺囊肿(颌下型)术后复发。手术行口内进路切除舌下腺及部分囊壁,抽出囊液,颌下加压包扎。7天拆线时伤口愈合好,颌下仍有隆起,穿刺抽出全部囊液,继续加压包扎一周后复查,颌下无隆起,治愈。1年后复查无异常。

    3 讨论

    3.1 诊断:舌下腺囊肿病史多在数周至1年,常为偶然发现,大多无其他不适主诉,部分患者在并发感染而疼痛时始就诊。口内型及混合型根据病史及临床检查诊断不难,而颌下型由于舌下、颌下两区域解剖关系密切,其病变症状常互相牵连混淆,给正确诊断造成困难。当囊肿较大,位置较突下时,其他辅助检查如B超,亦不能做出正确判断。鉴别诊断较可靠的方法为穿刺吸液检查,舌下腺囊肿的穿刺液为清亮粘液蛋清状,颌下腺囊肿稍混浊且稀薄,而表皮样囊肿则为豆渣样混浊液。
, 百拇医药
    3.2 治疗:近年通过组织病理切片已证实,舌下腺囊肿囊壁没有完整的上皮结构,为纤维结缔组织和肉芽组织。因此通过手术完整摘除舌下腺是治愈的关键,而对囊壁则尽可能切除,而不作绝对要求。对突入到颌下甚至达颈部的囊肿,可经口内切口摘除舌下腺并挤压颌下区抽吸出囊液,颌下区加压包扎。术后如发现囊肿残存时,仍可穿刺抽吸加压包扎,至止囊肿消失。

    3.3 术式选择:确认为舌下腺囊肿应选择口内进路,摘除舌下腺及尽可能去除囊壁,此术式具有创伤小,少复发,操作简单,手术较彻底,对各型都适用等特点。

    作者简介:孙建立(1956-),男,主治医师

    收稿日期:1998-10-26,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