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江苏医药》 > 1999年第5期
编号:10207717
慢性包膜化脑内血肿2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江苏医药》 1999年第5期
     作者:李增生 白海平 余 俐 马玉新 王雪梅

    单位:解放军第三二三医院(710054)

    关键词:

    江苏医药990542 慢性包膜化脑内血肿是脑实质内血肿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少见,近来我院收治2例,报告如下。

    例1,女,19岁。因头痛3个月,抽搐、右侧肢体无力1个月,于1997年1月7日入院。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部隐痛,伴右上肢麻木,头痛进行性加重,1个月前抽搐1次,发作时意识丧失,并出现右侧肢体无力,行走不便。在当地行头颅CT检查诊断为左颞、顶肿瘤。无高血压和外伤史。查体:血压112/68mmHg,神志清,反应迟钝,命名性失语,右侧轻度面瘫,右上、下肢肌力Ⅳ级。EEG:中度异常。CT示:左颞、顶椭圆形低密度影,5cm×4cm×3cm大小,边缘清楚,灶周水肿,占位效应明显,中线右移,增强后呈环状强化。诊断:胶质瘤。1月13日在全麻下开颅,术中见左颞、顶病灶约5cm×4cm×4cm大小,包膜完整,呈暗红色,表面光滑,内容为血凝块及陈旧性血液40ml,予以全切除。术后恢复顺利,3周后出院。右侧肢体肌力恢复正常。病理报告:毛细血管扩张症伴出血。血肿有包膜形成,包膜为纤维素及毛细血管网构成。
, 百拇医药
    例2,男,20岁。8个月前劳动时突感头痛,休息后缓解。3周后头痛加重,并有呕吐,视物模糊,在当地经药物治疗症状减轻。近1个月出现抽搐,于1998年7月15日入院。检查:神志清楚,精神倦怠,眼底视乳头水肿,神经系统未见阳性体征。CT示左枕脑内圆形混杂密度影,约3.5cm×3cm×3cm大小,灶周水肿,增强后明显环状强化。初步诊断:左枕部肿瘤。8月4日在全麻下行左枕开颅,术中发现病变区脑皮层呈黄褐色,水肿明显,皮质下1cm处见病灶包膜完整,呈微黄色,约3.5cm×3cm×3cm大小,易与周围组织分离,内容深褐色较粘稠液。予以全切除,并对灶周血管增多组织切除。病理报告:动静脉血管畸形伴出血,包膜为纤维素,术后恢复良好。

    讨论

    慢性包膜化脑内血肿是自发性脑叶出血的一种类型,多发生在脑叶皮质下白质内,出血灶多为圆形或椭圆形,病变分为液性病变和包膜两部分,血肿缓慢增大,故又称为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据文献综合报道,发病年龄最小1岁,最大71岁。女性多发。好发于顶、颞枕叶等大脑后半部分。
, 百拇医药
    关于慢性包膜化脑内血肿的出血来源,目前认为隐匿性脑血管畸形是一个重要原因,本组经病理证实,出血原因分别为毛细血管扩张症和动静脉畸形。据Roda等在26例患者中,经手术或病理证实12例存在隐匿性脑血管畸形,14例可能由于血管畸形破裂或血栓形成后病灶破裂所致。病灶出血后逐渐形成包膜。有人认为包膜可能起源于隐匿性血管畸形之异常血管的成纤维细胞。这种包膜也可能类似于脑脓肿的壁,其内层由纤维细胞和新生的毛细血管构成,外层由星形细胞构成。也有推测包膜可能是长期反复出血和慢性机化所致。包膜内新生的毛细血管破裂反复出血,使血肿逐渐扩大,呈慢性扩展特性。

    慢性包膜化脑内血肿因出血量小,临床表现不典型,头痛多为首发症状。进展缓慢,常在3周以上,症状进行性加重,晚期以颅内压增高及局灶性神经损害为主。CT表现为低密度或混杂密度圆形或椭圆形,病灶周围水肿明显,可见占位效应和中线移位,增强后可有环状强化。脑血管造影通常无异常。其临床表现及CT征象酷似肿瘤或脓肿极易误诊,与肿瘤卒中鉴别困难。

    本病一经确诊,应及早手术治疗,切除病灶效果良好。术中取可疑血管增多组织作病理检查,常可发现出血原因。,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