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化疗时合并曲霉菌性肺炎的临床分析
作者:赵越 杨志敏 张乐萍 刘桂兰 殷慧君
单位:赵 越(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儿科 邮政编码100044);杨志敏(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儿科 邮政编码100044);张乐萍(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儿科 邮政编码100044);刘桂兰(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儿科 邮政编码100044);殷慧君(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儿科 邮政编码100044)
关键词:
我院儿科1994年4月至1996年12月 我院儿科1994年4月至1996年12月,急性白血病化疗时发生4例曲霉菌性肺炎,现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1.4例患儿中男2例,女2例,年龄2~14岁,平均10.3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例,2例为L1型,免疫分型均为B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为L2型,另1例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2a型。本次化疗前骨穿幼稚细胞占28%~81.5%,平均62.4%。化疗后均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2.5~5mg.kg-1/d,平均3.3mg.kg-1/d,共10天。
, 百拇医药
2.临床表现:4例均发热,最高体温为39.5~40.5℃,平均40.1℃,发热开始于化疗后2~14天,平均8.5天,发热持续时间为12~29天,平均17.8天,1例出现寒战。4例有咳嗽,2例痰中带血,1例有紫绀及呼吸困难。肺部听诊,1例有痰鸣音,2例有中小水泡音。
3.实验室检查:中性粒细胞最低值为0~0.4×109/L,平均0.2×109/L。X线表现:2例气胸,4例均有融合片影,2例有球型病灶。CT4例均有典型球型病灶。气管内吸痰涂片及培养均为曲霉菌,化疗后骨髓幼稚细胞3例为0%,1例为3%。
4.治疗:4例均应用二性霉素-B为2~3周,而后改用斯皮仁诺治疗3例,持续2~4个月,疗效较好;1例应用二性霉素-B后又应用大扶康、酮康唑及大蒜素治疗,疗效较差。
讨 论
, 百拇医药 强烈化疗使中性粒细胞减少加重,中性粒细胞减少是诱发机会性真菌感染的重要因素。本组患儿在化疗时中性粒细胞总数最低可达0~0.4×109/L。其次为免疫抑制剂的应用,4例患儿在本次化疗中均应用过强的松。一般认为广谱抗生素可以改变体内的菌群平衡,增加霉菌增殖的机会,本文4例患儿在本次化疗期间均应用过多种抗生素。
文献报道,白血病伴有曲霉菌性肺炎的死亡率很高,约占86%,未经治疗者均死亡。但本文4例患儿均未死于曲霉菌肺炎,我们认为其原因主要为:早期诊断,早期有效的抗曲霉菌药物治疗及G-CSF的应用使粒细胞低下持续时间缩短。
曲霉菌性肺炎的早期诊断非常困难,其原因为无典型临床表现,又无特异的X线表现。本文4例胸片均见融合片影,其中2例可见球型病灶,其内可见新月型透亮区,但不明显。同时查CT均可见典型的球型病灶,因此,CT可比普通平片更早、更准确地诊断曲霉菌性肺炎。本文4例患儿气管内吸痰涂片均在早期发现曲霉菌,我们认为,气管内吸痰涂片镜检亦是诊断呼吸道曲霉菌感染方便、快捷的方法。因此,曲霉菌性肺炎诊断要根据临床表现、胸片、CT、痰涂片及培养进行综合判断。
, 百拇医药
目前有效的抗曲霉菌肺炎的药物不多,二性霉素-B确有较高疗效,但副作用大,且价格昂贵。斯皮仁诺有较好的药动学特点,相对来说它的副作用小,是目前较好的抗曲霉菌药。我们主张,确诊曲霉菌肺炎后首先应用二性霉素-B,2~3周后停用,改为斯皮仁诺口服2~4个月,本文有3例按此方案治疗,用药后1~2周内,体温得到控制,3~6个月复查X线或CT,病灶消失,到目前为止,此3例分别持续缓解10、19及30个月,平均19.7个月,均未因曲霉菌性肺炎而影响化疗。另1例因诊断较晚,化疗药抑制较重以及抗曲霉菌药物应用不规则,治疗2周后虽咳嗽、咯痰减轻,但发热仍未得到完全控制,放弃治疗出院。
普通的霉菌性肺炎多为中等度发热,而本文4例化疗后伴有曲霉菌性肺炎的患儿,发热的最高体温均在39.5℃以上,这可能与此时中性粒细胞数目,同时伴有细菌感染有关。治疗在应用强有力的抗曲霉菌药的同时,适当应用抗生素是非常必要的。
化疗强度的增加,可以更好地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使患儿持续缓解的时间延长,虽然亦能使曲霉菌感染的发生率增加,但早期良好的抗菌药物以及G-CSF的应用,可使大部分曲霉菌感染得到良好控制。■
收稿日期:1997-05-21 修回日期:1998-02-12, 百拇医药
单位:赵 越(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儿科 邮政编码100044);杨志敏(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儿科 邮政编码100044);张乐萍(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儿科 邮政编码100044);刘桂兰(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儿科 邮政编码100044);殷慧君(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儿科 邮政编码100044)
关键词:
我院儿科1994年4月至1996年12月 我院儿科1994年4月至1996年12月,急性白血病化疗时发生4例曲霉菌性肺炎,现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1.4例患儿中男2例,女2例,年龄2~14岁,平均10.3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例,2例为L1型,免疫分型均为B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为L2型,另1例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2a型。本次化疗前骨穿幼稚细胞占28%~81.5%,平均62.4%。化疗后均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2.5~5mg.kg-1/d,平均3.3mg.kg-1/d,共10天。
, 百拇医药
2.临床表现:4例均发热,最高体温为39.5~40.5℃,平均40.1℃,发热开始于化疗后2~14天,平均8.5天,发热持续时间为12~29天,平均17.8天,1例出现寒战。4例有咳嗽,2例痰中带血,1例有紫绀及呼吸困难。肺部听诊,1例有痰鸣音,2例有中小水泡音。
3.实验室检查:中性粒细胞最低值为0~0.4×109/L,平均0.2×109/L。X线表现:2例气胸,4例均有融合片影,2例有球型病灶。CT4例均有典型球型病灶。气管内吸痰涂片及培养均为曲霉菌,化疗后骨髓幼稚细胞3例为0%,1例为3%。
4.治疗:4例均应用二性霉素-B为2~3周,而后改用斯皮仁诺治疗3例,持续2~4个月,疗效较好;1例应用二性霉素-B后又应用大扶康、酮康唑及大蒜素治疗,疗效较差。
讨 论
, 百拇医药 强烈化疗使中性粒细胞减少加重,中性粒细胞减少是诱发机会性真菌感染的重要因素。本组患儿在化疗时中性粒细胞总数最低可达0~0.4×109/L。其次为免疫抑制剂的应用,4例患儿在本次化疗中均应用过强的松。一般认为广谱抗生素可以改变体内的菌群平衡,增加霉菌增殖的机会,本文4例患儿在本次化疗期间均应用过多种抗生素。
文献报道,白血病伴有曲霉菌性肺炎的死亡率很高,约占86%,未经治疗者均死亡。但本文4例患儿均未死于曲霉菌肺炎,我们认为其原因主要为:早期诊断,早期有效的抗曲霉菌药物治疗及G-CSF的应用使粒细胞低下持续时间缩短。
曲霉菌性肺炎的早期诊断非常困难,其原因为无典型临床表现,又无特异的X线表现。本文4例胸片均见融合片影,其中2例可见球型病灶,其内可见新月型透亮区,但不明显。同时查CT均可见典型的球型病灶,因此,CT可比普通平片更早、更准确地诊断曲霉菌性肺炎。本文4例患儿气管内吸痰涂片均在早期发现曲霉菌,我们认为,气管内吸痰涂片镜检亦是诊断呼吸道曲霉菌感染方便、快捷的方法。因此,曲霉菌性肺炎诊断要根据临床表现、胸片、CT、痰涂片及培养进行综合判断。
, 百拇医药
目前有效的抗曲霉菌肺炎的药物不多,二性霉素-B确有较高疗效,但副作用大,且价格昂贵。斯皮仁诺有较好的药动学特点,相对来说它的副作用小,是目前较好的抗曲霉菌药。我们主张,确诊曲霉菌肺炎后首先应用二性霉素-B,2~3周后停用,改为斯皮仁诺口服2~4个月,本文有3例按此方案治疗,用药后1~2周内,体温得到控制,3~6个月复查X线或CT,病灶消失,到目前为止,此3例分别持续缓解10、19及30个月,平均19.7个月,均未因曲霉菌性肺炎而影响化疗。另1例因诊断较晚,化疗药抑制较重以及抗曲霉菌药物应用不规则,治疗2周后虽咳嗽、咯痰减轻,但发热仍未得到完全控制,放弃治疗出院。
普通的霉菌性肺炎多为中等度发热,而本文4例化疗后伴有曲霉菌性肺炎的患儿,发热的最高体温均在39.5℃以上,这可能与此时中性粒细胞数目,同时伴有细菌感染有关。治疗在应用强有力的抗曲霉菌药的同时,适当应用抗生素是非常必要的。
化疗强度的增加,可以更好地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使患儿持续缓解的时间延长,虽然亦能使曲霉菌感染的发生率增加,但早期良好的抗菌药物以及G-CSF的应用,可使大部分曲霉菌感染得到良好控制。■
收稿日期:1997-05-21 修回日期:1998-02-12,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