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的研究
作者:许 茵 郑柏生
单位:华东医院,上海 200040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心律失常;原发性高血压病
中国老年学杂志990515 摘 要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的血压变化与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之间关系。方法 对78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动态血压及动态心电图同步监测,并分6个时段进行研究。结果 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发生数与血压变化密切相关(r=0.71,0.76,P<0.01),且以上午(6~10 am)为甚(P<0.01)。结论 血压升高,左室负荷增大和氧耗增加是导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重要原因。
本文对78例无明确冠心病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的同步监测及对照研究,以明确血压波动与心律失常、ST段变化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 百拇医药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7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我院1993年以来的住院病人,全部符合WHO的高血压诊断标准。男53例,女25例,年龄61.7±12.3岁,高血压病史2~7年。除外有陈旧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充血性心衰,肾功能不全以及水电解质紊乱。排除心电图有束支传导阻滞及预激综合征的病人。
1.2 监测方法 监测前3 d,停服任何可改变血压及心电图的药物。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进行同步检测,动态心电图系统为美国DMI公司的8300三导全息动态心电图系统,导联选用CM1、CM3及CM5。时间划分:将一昼夜分为6个时段:即上午(6~10时),中午(10~14时),下午(14~18时),晚上(18~22时),深夜(22~2时),凌晨(2~6时)。监测指标为6个时段的平均血压,平均心率、ST段压低及室性心律失常情况。缺血性ST段标准;以J点为准,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1 mm,持续60 s以上者为一次缺血事件,以打印结果为准.室性心律失常按Lown氏法分级.
, 百拇医药
1.3 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表达为(±s),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表达(例数/发生率)。进行卡方检验;并对室性心律失常及ST段压低时间进行直线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6时段的平均血压,心肌缺血时间及室性心律失常情况 见表1。
表1 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测定的6时段平均血压、心肌缺血时间及室性心律失常情况 时段
凌晨
上午
中午
下午
晚上
, 百拇医药
深夜
平均血压(mmHg)
106.9±15.93)
124.6±16.73)
115.7±20.61)
119.6±17.92)
115.5±17.73)
101.1±17.13)
平均心率(次/分)
61.4±9.33)
, 百拇医药
82.7±11.33)
74.6±12.51)
79.5±10.42)
69.5±10.73)
59.2±8.53)
缺血时间(min)
4.0±3.23)
18.5±15.33)
11.6±9.71)
, 百拇医药
17.0±14.72)
7.8±6.73)
1.5±1.43)
室早总数(次)
16.6±13.53)
114.4±93.53)
68.3±46.71)
93.9±58.32)
41.3±28.53)
, 百拇医药 11.8±0.33)
≥LownⅢ(例/%)
2/2.563)
13/16.70
7/8.973)
8/10.302)
3/3.853)
2/2.563)
注:1)表示与第一时段相比,P<0.01;2)表示与第一时段相比,P<0.05;3)表示与和一时段相比,P<0.001
, 百拇医药
高血压病患者血压的规律呈双峰双谷形、峰值时间为上午(6~10时)及下午(14~18时),谷底为深夜(22~2时),及午睡时(10~14时),与文献报道的一致。血压的高低与ST段压低及心律失常的发生高度相关,血压高时缺血时间增加,心律失常,特别是恶性心律失常的发作频率增加。本组资料中,出现缺血性ST段改变的有20例(25.6%)。出现室性心律失常72例(92.2%),其中Lown氏Ⅲ及以上17例(21.8%),绝大部分出现在血压峰值时。缺血性ST段改变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血压的波动都呈同一昼夜规律:即清晨至上午最为严重,深夜最低,两者具有显著差异(P<0.01)。血压的高低与心率的快慢基本一致。
2.2 血压与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的相关性 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心肌缺血时间与血压的直线相关系数分别为0.71及0.76(P<0.01)。
3 讨论
本文研究了高血压患者的心脏功能改变,发现高血压患者时常出现室性心律失常,二者呈中度相关(r>0.7),血压高时心律失常、ST段压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血压低时(P<0.01)。这说明血压升高是引起心律失常及ST段压低的重要因素。(1)血压升高引起左室壁张力及左室舒张末压力增加,使心肌应激性增高,从而发生异位搏动;(2)压力负荷过重本身也有致心律失常的作用。据报道,在静息状态下,无心律失常的病人静滴升压药,可引发室性早搏,继而静滴硝普钠,随着收缩压下降,室性早搏显著减少;(3)高血压引起相对性冠脉供血不足、心肌缺血;(4)高血压患者的室性早搏多呈左心室型(占全部室早的33%),也说明高血压是先引起左室功能改变,然后导致心律失常。
, http://www.100md.com
研究中发现,血压的升高、心律失常的发生、ST段压低的出现都表现为同一昼夜规律,即以上午6~10发生率为最高。这与心性猝死多发生在凌晨至中午的报道是一致的。早晨时血浆儿茶酚胺、皮质醇分泌增加,血小板聚集增高,纤维蛋白原分解活动下降,血压升高,心率及心输出量和心肌收缩力均增高,导致心脏的氧耗增加,冠脉供血能力下降,从而出现缺血性ST段改变,同样导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1〕。
本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较易出现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因此对于高血压患者,特别是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患者,建议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2〕,以便早期发现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这对猝死的预防,药物的选择及预后的改善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应用降压药时应尽可能使24 h血压均得以控制,防止早晨血压过分升高,而夜间血压过低。高血压治疗还应同时防止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发生,针对急性心脏事件的药物,应在起床之前使用。
作者简介:许 茵,女,44岁,主治医师
4 参考文献
1 刘江生主编.康复心脏病学.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6:239
2 卓大宏编著.中国康复医学.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921
1999-08-06收稿, 百拇医药
单位:华东医院,上海 200040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心律失常;原发性高血压病
中国老年学杂志990515 摘 要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的血压变化与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之间关系。方法 对78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动态血压及动态心电图同步监测,并分6个时段进行研究。结果 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发生数与血压变化密切相关(r=0.71,0.76,P<0.01),且以上午(6~10 am)为甚(P<0.01)。结论 血压升高,左室负荷增大和氧耗增加是导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重要原因。
本文对78例无明确冠心病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的同步监测及对照研究,以明确血压波动与心律失常、ST段变化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 百拇医药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7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我院1993年以来的住院病人,全部符合WHO的高血压诊断标准。男53例,女25例,年龄61.7±12.3岁,高血压病史2~7年。除外有陈旧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充血性心衰,肾功能不全以及水电解质紊乱。排除心电图有束支传导阻滞及预激综合征的病人。
1.2 监测方法 监测前3 d,停服任何可改变血压及心电图的药物。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进行同步检测,动态心电图系统为美国DMI公司的8300三导全息动态心电图系统,导联选用CM1、CM3及CM5。时间划分:将一昼夜分为6个时段:即上午(6~10时),中午(10~14时),下午(14~18时),晚上(18~22时),深夜(22~2时),凌晨(2~6时)。监测指标为6个时段的平均血压,平均心率、ST段压低及室性心律失常情况。缺血性ST段标准;以J点为准,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1 mm,持续60 s以上者为一次缺血事件,以打印结果为准.室性心律失常按Lown氏法分级.
, 百拇医药
1.3 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表达为(±s),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表达(例数/发生率)。进行卡方检验;并对室性心律失常及ST段压低时间进行直线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6时段的平均血压,心肌缺血时间及室性心律失常情况 见表1。
表1 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测定的6时段平均血压、心肌缺血时间及室性心律失常情况 时段
凌晨
上午
中午
下午
晚上
, 百拇医药
深夜
平均血压(mmHg)
106.9±15.93)
124.6±16.73)
115.7±20.61)
119.6±17.92)
115.5±17.73)
101.1±17.13)
平均心率(次/分)
61.4±9.33)
, 百拇医药
82.7±11.33)
74.6±12.51)
79.5±10.42)
69.5±10.73)
59.2±8.53)
缺血时间(min)
4.0±3.23)
18.5±15.33)
11.6±9.71)
, 百拇医药
17.0±14.72)
7.8±6.73)
1.5±1.43)
室早总数(次)
16.6±13.53)
114.4±93.53)
68.3±46.71)
93.9±58.32)
41.3±28.53)
, 百拇医药 11.8±0.33)
≥LownⅢ(例/%)
2/2.563)
13/16.70
7/8.973)
8/10.302)
3/3.853)
2/2.563)
注:1)表示与第一时段相比,P<0.01;2)表示与第一时段相比,P<0.05;3)表示与和一时段相比,P<0.001
, 百拇医药
高血压病患者血压的规律呈双峰双谷形、峰值时间为上午(6~10时)及下午(14~18时),谷底为深夜(22~2时),及午睡时(10~14时),与文献报道的一致。血压的高低与ST段压低及心律失常的发生高度相关,血压高时缺血时间增加,心律失常,特别是恶性心律失常的发作频率增加。本组资料中,出现缺血性ST段改变的有20例(25.6%)。出现室性心律失常72例(92.2%),其中Lown氏Ⅲ及以上17例(21.8%),绝大部分出现在血压峰值时。缺血性ST段改变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血压的波动都呈同一昼夜规律:即清晨至上午最为严重,深夜最低,两者具有显著差异(P<0.01)。血压的高低与心率的快慢基本一致。
2.2 血压与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的相关性 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心肌缺血时间与血压的直线相关系数分别为0.71及0.76(P<0.01)。
3 讨论
本文研究了高血压患者的心脏功能改变,发现高血压患者时常出现室性心律失常,二者呈中度相关(r>0.7),血压高时心律失常、ST段压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血压低时(P<0.01)。这说明血压升高是引起心律失常及ST段压低的重要因素。(1)血压升高引起左室壁张力及左室舒张末压力增加,使心肌应激性增高,从而发生异位搏动;(2)压力负荷过重本身也有致心律失常的作用。据报道,在静息状态下,无心律失常的病人静滴升压药,可引发室性早搏,继而静滴硝普钠,随着收缩压下降,室性早搏显著减少;(3)高血压引起相对性冠脉供血不足、心肌缺血;(4)高血压患者的室性早搏多呈左心室型(占全部室早的33%),也说明高血压是先引起左室功能改变,然后导致心律失常。
, http://www.100md.com
研究中发现,血压的升高、心律失常的发生、ST段压低的出现都表现为同一昼夜规律,即以上午6~10发生率为最高。这与心性猝死多发生在凌晨至中午的报道是一致的。早晨时血浆儿茶酚胺、皮质醇分泌增加,血小板聚集增高,纤维蛋白原分解活动下降,血压升高,心率及心输出量和心肌收缩力均增高,导致心脏的氧耗增加,冠脉供血能力下降,从而出现缺血性ST段改变,同样导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1〕。
本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较易出现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因此对于高血压患者,特别是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患者,建议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2〕,以便早期发现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这对猝死的预防,药物的选择及预后的改善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应用降压药时应尽可能使24 h血压均得以控制,防止早晨血压过分升高,而夜间血压过低。高血压治疗还应同时防止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发生,针对急性心脏事件的药物,应在起床之前使用。
作者简介:许 茵,女,44岁,主治医师
4 参考文献
1 刘江生主编.康复心脏病学.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6:239
2 卓大宏编著.中国康复医学.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921
1999-08-06收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