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重庆医学》 > 1999年第5期
编号:10211580
子宫腺肌病超声诊断性评价
http://www.100md.com 《重庆医学》 1999年第5期
     作者:邹 波 胡 捷

    单位:重庆市长寿县医院(401220)

    关键词:

    重庆医学990544 B超对子宫腺肌病的检出率日趋增高,但对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报道不多。为探索B超对子宫腺肌病的诊断价值,本文将我院56例子宫腺肌病的诊断性试验四格表进行B超检查与手术病理对照,对其敏感、特异性及准确性进行评价,同时对其假阳性及假阴性进行原因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选自1998~1999年间临床诊断为子宫腺肌病的全部住院手术病例。术前皆做1~3次B超检查,术后行病检。年龄范围32~55岁,平均43岁。

    1.2仪器:采用西门子小狮王超声显像仪。
, 百拇医药
    1.3探查方法:病人适当充盈膀胱,不能显示者,安置尿管注入生理盐水充盈膀胱,清楚显示子宫后进行多切面扫查,必要时嘱患者月经前或月经期、月经后复查,进行前后检查对照分析。

    2.结 果

    56例子宫腺肌病超声检查与手术,病检结果:B超手术病理两者阳性10例,两者阴性37例;B超阳性、手术病理阴性4例;B超阴性、手术病理阳性5例。以诊断性试验四格表计算得出超声对56例子宫腺肌病的敏感性为66%、特异性90%,准确性84%,阳性预测值71%,阴性预测值88%。

    3.讨 论

    子宫腺肌病是正常位置的子宫内膜向肌壁内良性侵入,弥漫于子宫肌壁,引起肌纤维的反应性增生,使子宫呈一致性或不规则增大。切面呈弥漫不对称的肌壁增厚,多见于子宫后壁。增生的肌组织似肌瘤样旋涡结构,但其周围无疏松结缔组织包绕。本病多发生在40~54岁的经产妇,其发病率国内报告为1.03%~7.8%,有资料指出尸检中子宫腺肌病的发生率高达到50%~60%,临床术前正确诊断率为2.6%~22%,国内最高达36.8%,本组为26%(15/56)。
, 百拇医药
    本组所测得的子宫大小、形态及病变部位与术后相近,比妇科双合诊检查所提供的子宫大小更为确切。56例临床诊断为子宫腺肌病的病人中,超声诊断14例,10例符合,4例为子宫肌瘤。本组病例的声象图特点为子宫均匀或不均匀性长大,增大程度不超过3月孕的子宫大,病变区表现为低回声或呈网状结构,形状不规则,回声不均质,边界模糊,周界无包膜回声,月经期检查,可见肌层间有多个含陈旧性血液的小囊性暗区,一般以后壁为多见。本组资料显示B超诊断子宫腺肌病准确性84%,敏感性66%,特异性90%,阳性预测值71%,阴性预测值88%。所以,笔者认为B超是可以作为诊断子宫腺肌病的较为可靠的手段,由于B超检查方便、无创、可重复、病人易于接受,因而拟诊子宫腺肌病者,首选B超检查无疑是可以事半功倍的。

    尽管如此,B超诊断子宫腺肌病有较多的假阳性与假阴性存在,本组假阳性4例,假阴性5例,其中有7例为子宫肌瘤,究其原因主要是有的子宫肌瘤部份玻璃样变或红色样变,使子宫肌瘤中出现低密度物体,B超显示为小的暗区面误认为子宫腺肌病,造成假阳性,又有的子宫腺肌病因纤维化程度较高,使占位密度增高,加之约有10%的子宫肌瘤可合并子宫腺肌病,因而,B超显示误为子宫肌瘤而致假阴性。由于子宫腺肌病的病变区随月经周期性出血,因而其低回声区域可有改变,如果在月经前后反复检查,可减少B超诊断子宫腺肌病的假阳性与假阴性。

    综上所述,本文结果显示B超对子宫腺肌病的诊断性及特异性是较高的,对临床拟诊的子宫腺肌病患者,应首选B超检查,以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当然,若能辅以B超监视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可显著提高本病的诊断率,这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