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在急诊中误用案例分析
作者:徐寿生 何长国
单位:安徽省六安地区中医院[237006]
关键词:医学,中国传统;中草药/副作用;物质滥用;心绞痛/治疗;感冒/治疗;胃炎/治疗
临床误诊误治990566 Key words Medicine,Chinese traditional Drugs,Chinese herbal/adverse effects Substance abuse Angina pectoris/therapy Common cold/therapy Gastritis/therapy
中医院急诊使用中成药的过程中,因不同原因造成误用者亦不少见,本文例举一二,以提请注意。
1 痰湿胸痹,误用“生脉注射液”。
, 百拇医药
【例1】 女,46岁。头晕、心悸、胸闷1年余,加重3天,于1995年11月6日入院。体检未见任何阳性体征。心电图:Ⅱ、Ⅲ、aVF导联ST段压低1.5 mV,T波倒置。血脂提示高胆固醇血症。临床诊断:冠心病。予生脉注射液50 ml加入5%葡萄糖液30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3天后病人诉头晕、胸闷加重,口苦纳差,复查心电图结果同前。查体:病人形体肥胖,面色红润,声音洪亮,说话急促。舌质淡暗,苔黄腻,舌根部苔尤厚,脉滑,左关兼弦。乃停用生脉注射液,改瓜萎薤白汤合涤痰汤加减:全瓜萎20 g,茯苓15 g,半夏12 g,薤白、竹茹各10 g,陈皮、胆南星、枳壳、石菖蒲、远志各6 g,黄连4.5 g,甘草3 g,每日1剂。水煎服。另予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加入5%葡萄糖液300 ml静脉滴注,2天后口苦、头晕、胸闷稍减,胃纳有增。原方不变,14天后症状完全消失,黄腻苔化,脉细兼滑,心电图恢复正常。
讨论 生脉注射液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具有兴奋心肌β受体,促进心肌收缩,增强心肌对缺氧的耐受性及提高免疫力等药理作用,有升血压、抗休克、改善心肌缺血等作用,临床多用于治疗冠心病、休克等。该药具益气养阴、敛汗生津之功,适用于中医辨证属气阴两虚者,挟痰湿者忌用。本案证属痰浊蒙蔽兼有淤血之胸痹,用该药则助温生痰,更碍气机流畅而致症状加重。
, 百拇医药
2 风寒感冒,误用“双黄连注射剂”
【例2】 男,27岁。畏寒、发热、头痛、周身痛、鼻塞流涕2天,发热以午后为高,次日晨热减,于1997年7月8日就诊。查体:体温39.8℃,咽红,扁桃体不大,两肺呼吸音粗,心率132/min,律齐。白细胞4.6×109/L,中性粒细胞0.64,淋巴细胞0.36。予双黄连粉针剂3.6 g加入5%葡萄糖液500 ml,每日1次静脉滴注,治疗3天仍无效。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显然为外感风寒之证。乃停双黄连,予正柴胡饮冲剂20 g,1日3次口服,当晚即微汗出,体温38.1℃。连用4天,痊愈。
讨论 双黄连粉针剂及口服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多种病毒及支原体有抑制作用,并具解热、抗炎作用,临床可用于呼吸道、肠道感染性疾病。该药由金银花、黄芩、连翘组成,药性均寒凉,当用于具外感风热证的疾病。而本例外感风寒证显著,医者却囿于双黄连抗病毒退热之见,用辛凉解表治风寒感冒,南辕北辙而罔效,后改用正柴胡饮疏散风热而痊愈。
, 百拇医药
3 寒邪客胃,误用“气滞胃痛冲剂”。
【例3】 男,34岁。因劳动后汗出口渴,饮大量井水致胃痛半天,于1996年7月21日初诊。予气滞胃痛冲剂1包,1日3次口服,共服10天,疼痛减轻。同年11月受寒后胃痛复发,且疼痛剧烈,得温则舒,再次来诊。胃镜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病人面色不华,舌质淡,苔白,脉沉紧,辨证为寒凝胃痛。予温中祛寒、益气健脾之良附丸,合附子理中汤加味:高良姜、制香附、炒白术各10 g,制附片、干姜、陈皮、党参各6 g,灸甘草4.5 g,水煎服,1日1剂。服2剂后痛减,7剂而愈。
讨论 病人于炎夏大暑之季饮大量冷水,致寒邪直中胃腑,寒凝气滞、气机逆乱,发为胃痛。气滞胃痛冲剂由柴胡、白芍、甘草、香附、玄胡等组成,有解痉止痛、抗菌消炎等药理作用,具疏肝解郁、理气止痛功能,适用于肝郁犯胃、气机不畅之胃痛。此例初诊后疼痛虽部分缓解,但此病源于饮冷受寒,方中仅香附、玄胡性温,全方温中祛寒力弱而效不佳。且病程日久,耗伤正气,兼有气虚。改方后,以温中祛寒辅以健脾益气,是为扶正祛邪之意,终获效。
目前中医院急诊科必备中成药,尤其是中成药注射剂的使用,正逐渐改变中医院“急诊不急”的局面,但同时也出现了中药西用,按说明书与西药病名对号入座的简单化倾向。本文例1、例2均属不辨证用药,例3则属辨证片面,不能治病求本。见证用方,本是中医临证常识,辨证论治亦为中医治病必不可少之步骤。因此,笔者呼吁,使用中成药一定不能离开辨证,尤其是急诊科必备中成药的使用,更要认证准确,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才能取得最佳疗效。
(收稿时间1999-03-20 修回时间1999-06-28), 百拇医药
单位:安徽省六安地区中医院[237006]
关键词:医学,中国传统;中草药/副作用;物质滥用;心绞痛/治疗;感冒/治疗;胃炎/治疗
临床误诊误治990566 Key words Medicine,Chinese traditional Drugs,Chinese herbal/adverse effects Substance abuse Angina pectoris/therapy Common cold/therapy Gastritis/therapy
中医院急诊使用中成药的过程中,因不同原因造成误用者亦不少见,本文例举一二,以提请注意。
1 痰湿胸痹,误用“生脉注射液”。
, 百拇医药
【例1】 女,46岁。头晕、心悸、胸闷1年余,加重3天,于1995年11月6日入院。体检未见任何阳性体征。心电图:Ⅱ、Ⅲ、aVF导联ST段压低1.5 mV,T波倒置。血脂提示高胆固醇血症。临床诊断:冠心病。予生脉注射液50 ml加入5%葡萄糖液30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3天后病人诉头晕、胸闷加重,口苦纳差,复查心电图结果同前。查体:病人形体肥胖,面色红润,声音洪亮,说话急促。舌质淡暗,苔黄腻,舌根部苔尤厚,脉滑,左关兼弦。乃停用生脉注射液,改瓜萎薤白汤合涤痰汤加减:全瓜萎20 g,茯苓15 g,半夏12 g,薤白、竹茹各10 g,陈皮、胆南星、枳壳、石菖蒲、远志各6 g,黄连4.5 g,甘草3 g,每日1剂。水煎服。另予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加入5%葡萄糖液300 ml静脉滴注,2天后口苦、头晕、胸闷稍减,胃纳有增。原方不变,14天后症状完全消失,黄腻苔化,脉细兼滑,心电图恢复正常。
讨论 生脉注射液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具有兴奋心肌β受体,促进心肌收缩,增强心肌对缺氧的耐受性及提高免疫力等药理作用,有升血压、抗休克、改善心肌缺血等作用,临床多用于治疗冠心病、休克等。该药具益气养阴、敛汗生津之功,适用于中医辨证属气阴两虚者,挟痰湿者忌用。本案证属痰浊蒙蔽兼有淤血之胸痹,用该药则助温生痰,更碍气机流畅而致症状加重。
, 百拇医药
2 风寒感冒,误用“双黄连注射剂”
【例2】 男,27岁。畏寒、发热、头痛、周身痛、鼻塞流涕2天,发热以午后为高,次日晨热减,于1997年7月8日就诊。查体:体温39.8℃,咽红,扁桃体不大,两肺呼吸音粗,心率132/min,律齐。白细胞4.6×109/L,中性粒细胞0.64,淋巴细胞0.36。予双黄连粉针剂3.6 g加入5%葡萄糖液500 ml,每日1次静脉滴注,治疗3天仍无效。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显然为外感风寒之证。乃停双黄连,予正柴胡饮冲剂20 g,1日3次口服,当晚即微汗出,体温38.1℃。连用4天,痊愈。
讨论 双黄连粉针剂及口服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多种病毒及支原体有抑制作用,并具解热、抗炎作用,临床可用于呼吸道、肠道感染性疾病。该药由金银花、黄芩、连翘组成,药性均寒凉,当用于具外感风热证的疾病。而本例外感风寒证显著,医者却囿于双黄连抗病毒退热之见,用辛凉解表治风寒感冒,南辕北辙而罔效,后改用正柴胡饮疏散风热而痊愈。
, 百拇医药
3 寒邪客胃,误用“气滞胃痛冲剂”。
【例3】 男,34岁。因劳动后汗出口渴,饮大量井水致胃痛半天,于1996年7月21日初诊。予气滞胃痛冲剂1包,1日3次口服,共服10天,疼痛减轻。同年11月受寒后胃痛复发,且疼痛剧烈,得温则舒,再次来诊。胃镜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病人面色不华,舌质淡,苔白,脉沉紧,辨证为寒凝胃痛。予温中祛寒、益气健脾之良附丸,合附子理中汤加味:高良姜、制香附、炒白术各10 g,制附片、干姜、陈皮、党参各6 g,灸甘草4.5 g,水煎服,1日1剂。服2剂后痛减,7剂而愈。
讨论 病人于炎夏大暑之季饮大量冷水,致寒邪直中胃腑,寒凝气滞、气机逆乱,发为胃痛。气滞胃痛冲剂由柴胡、白芍、甘草、香附、玄胡等组成,有解痉止痛、抗菌消炎等药理作用,具疏肝解郁、理气止痛功能,适用于肝郁犯胃、气机不畅之胃痛。此例初诊后疼痛虽部分缓解,但此病源于饮冷受寒,方中仅香附、玄胡性温,全方温中祛寒力弱而效不佳。且病程日久,耗伤正气,兼有气虚。改方后,以温中祛寒辅以健脾益气,是为扶正祛邪之意,终获效。
目前中医院急诊科必备中成药,尤其是中成药注射剂的使用,正逐渐改变中医院“急诊不急”的局面,但同时也出现了中药西用,按说明书与西药病名对号入座的简单化倾向。本文例1、例2均属不辨证用药,例3则属辨证片面,不能治病求本。见证用方,本是中医临证常识,辨证论治亦为中医治病必不可少之步骤。因此,笔者呼吁,使用中成药一定不能离开辨证,尤其是急诊科必备中成药的使用,更要认证准确,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才能取得最佳疗效。
(收稿时间1999-03-20 修回时间1999-06-28),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