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新中医》 > 1999年第5期
编号:10230590
中西医结合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30例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新中医》 1999年第5期
     作者:马 丽 李 雁

    单位: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郑州市人民路19号(450000)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中西医结合疗法;@三黄汤;治疗应用;清热剂;治疗应用;急症

    新中医990523 近年来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30例,并与单纯西医治疗30例进行对比观察,兹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文60例均为1993年5月~1997年1月我院急诊科留观病人,并经腰椎穿刺、或颅脑核磁共振检查、或颅脑CT检查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入院后24 小时内死亡或要求手术治疗、转院者不作为选择病例),按就诊先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25~70岁;病因:脑动脉瘤3例,脑动脉硬化16例,原因不明11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31~73岁;病因:脑动脉瘤4例,脑动脉硬化14例,原因不明12例。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表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分别为27、28例;昏迷逐渐加重分别为2、3例;短暂神志模糊分别为14、13例;烦躁或谵语分别为10、12例;全身或局限性癫痫发作分别为5、7例;语言不清分别为16、15例;嗜睡分别为9、7例;畏光分别为10、9例;视物不清分别为9、10例;大便燥结分别为20、17例;小便失禁分别为6、4例;颈项强直分别为26、25例;Kerning征及Brudzinski征阳性分别为25、27例;眼底检查视网膜前即玻璃体膜下片状出血分别为16、17例。2组性别、年龄、病因、临床表现等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
, 百拇医药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以西药治疗原发病、止血、稳定血压、镇静、止痛、预防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营养为主要用药原则。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中药,以清气降火、凉血止血为主要治则。方用自拟三黄汤。处方:黄连、黄芩、栀子各10~12 g,大黄10~15 g,川牛膝、钩藤15~30 g。加减法:头痛剧烈加菊花15~30 g,杜仲10~12 g;头晕、呕吐加竹茹12~20 g,石菖蒲12~15 g;神昏谵语者加石菖蒲15 g,或加朱砂(冲服)0.5~1 g;烦躁重用栀子,或用石菖蒲、朱砂。每天1剂,水煎,分3~4次内服或鼻饲。

    2组均以20天为1疗程,治疗3~6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能独立生活。好转:症状及体征好转,能扶杖行动,或基本生活能自理。无效: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 http://www.100md.com
    3.2 治疗结果 观察组30例中治愈7例,好转21例,无效1例,死亡1例。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30例中治愈5例,好转16例,无效6例,死亡3例。总有效率为70.0%。2组比较,经χ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意识障碍转清醒时间,观察组21例平均6.4天,对照组22例平均12.5天。好转起始时间观察组平均54天,对照组平均84天。

    4 病案举例

    罗某,女,60岁,1994年7月17日以剧烈头痛、恶心呕吐10小时急诊。诊见:BP25/13 kPa,两眼底有片状出血,颈项强直,烦躁不宁,口臭,小便偶有失禁,大便不通,舌质暗红、苔厚腻。入院后逐渐出现嗜睡,经腰椎检查、脑CT检查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即予三黄汤加减。处方:黄连、黄芩、杜仲各12 g,大黄(后下)、栀子、姜竹茹各10 g,钩藤30 g,菊花24 g,石菖蒲15 g。每天1剂,煎2次取汁250~300 ml,分3~4次内服,并每天冲服朱砂1g。同时给予平稳血压、止痛、镇静止呕、抗感染、补充水及电解质等西药治疗。3周后,患者血压恢复正常,意识清楚,余症大减,仍觉头痛,心中烦闷,睡眠差,遂以辨证调整药物,酌用夜交藤、合欢皮、生白芍等,朱砂减半,共治疗75天,痊愈出院。随访4年无复发。
, http://www.100md.com
    5 讨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属中医中风范畴。急性期(发病初期)的主要病机为火热炽盛,火升则气升,气火升腾,血随气走,上扰清窍,使脑络之血溢于外;火盛血热亦可导致瘀血,血瘀血脉运行不畅又加重出血。故治疗上宜苦寒泄火,清上焦火热,凉血化瘀止血。本方用三黄苦寒降火之品直折其火,使气降血宁,脑自清;大黄、川牛膝引火下行,同时化瘀通脉,使血之循行正常;钩藤、栀子熄风清窍,清营凉血,共同达到气平而血静的功效,故疗效较满意。尤其大黄不但通腑泻热,而且祛瘀止血,通脉清脑,故本方适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属实证、闭证者。根据临证经验,在本方基础上加减治疗各证型蛛网膜下腔出血均可取得较好疗效。同时,本方对于脑动脉硬化者有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痉挛的作用,其机理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4

    (收稿日期:1998-12-03),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