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1999年第5期
编号:10252503
中医脾脏实体初论
http://www.100md.com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9年第5期
     作者:胡剑北

    单位:胡剑北(皖南医学院 芜湖 241001)

    关键词:解剖学;脾;胰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990503 摘 要 从古代有关人体脾脏的解剖记载、脾主要功能描述、脾字释义、人体气化等多方面,论证了中医脾是一个具有其解剖实体的脏器,包括现代医学的脾与胰。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医对脏腑功能、病证描述等是以一定的人体解剖知识为基础的。

    中图分类号 R223.1

    On Tangibility of Splee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Hu Jianbei(胡剑北)

, 百拇医药     (Department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Wannan Medical College,Wuhu 241001)

    Abstract: Objec:This article justified the spleen as a tangible anatomical entity with pancreas included in TCM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into its anatomical and functional descriptions in TCM classics,its literal meaning implied in the original Chinese character, and bodily Qi transformation (metabolism). All this indicates that TCM has its own knowledge of human anatomy as a foundation in understanding and describing physiological activities and pathological changes.
, 百拇医药
    Key words:anatomy, spleen, pancreas

    脾是中医五脏之一,又称后天之本。在西医未传入中国以前,有关中医五脏的解剖实体与功能关系并未引起大的争议,只有六腑中三焦成为众医聚讼的焦点,有谓有名无形,有谓有名有形。随着西医的传入,有关中医脏腑与西医解剖学内脏的比较研究开始兴起。其中尤为突出的是中医关于脾的功能描述超出了西医脾的功能内容,主要是一种与消化功能相关的功能单位,对其脏器实体则基本避而不谈,以致认为,中医的脾与西医的脾完全不同,二者是两码事,从而影响到有关脾本质的现代化研究和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医所认识的脾究竟有无实体?这是涉及到中医学科学体系、中医探索人体生命活动的科学研究的全面性、完整性的大问题,必须进行深入探讨。

    1 从中医有关解剖记载证实脾有实体

    中医有关人体解剖内容的记载及名词很多,虽然未能形成一门学科专业并对中医发展产生较大影响,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医的兴起与发展是离不开对人体结构的认识。诚如唐容川在《本草问对》中所论:“中国古圣定出五脏六腑……,而实有其物,非亲见脏腑者不能,安得谓古之圣人未曾亲见脏腑耶。”《灵枢经》云:五脏六腑可破而视之,据此经文则知古圣已剖视过也。”虽然中医学注重阴阳五行和人体的功能气化,但并不代表对人体结构不重视。《素问.太阴阳明论》:“脾与胃以膜相连”,说明了脾与胃是两个不同的脏器实体,并以一种称之为膜的组织联系着二者。膜可认为是现代医学中韧带、腹膜或大网膜类结构。结合《灵枢.经水》篇“若夫八尺之士……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内容,可见脾与胃以膜相连是解剖的记载,证明脾与胃是邻近的两个人体脏器。
, http://www.100md.com
    《难经.四十二难》详细记载了“脾重二斤三两,长五寸,扁三寸,有散膏半斤。”对脾的重量、组成、长度、宽度做了描述。王冰在注释《素问》时提到“脾,形象马蹿。”其后医家则对脾的位置、形态、色泽及功能做了图示、描写、推论等。如:脾的位置“与胃用膜相连而附其上之左”(《类经图翼》);“微差左胁于胃之上”(《医学入门》);“(胃)其左有脾,与胃同膜,而附其上”(《医贯》);“脾掩乎太仓附脊十一椎”(《针灸大成》);太仓即胃,掩乎太仓意指脾在胃之后,十一椎即第十一胸椎。现代医学关于脾的解剖是脾位于腹腔中,胃的后方,有胃脾韧带与胃相连,约与第十二胸椎高度一致,仰卧比站位高2.5cm,约相当于一个椎体,活体脾较尸体脾低些(X线下观察)等与古代中医所述基本相同。中医脾位约高于现代医学一个椎体的认识与中医观察的可能是仰卧的尸体有关。此外《针灸聚英》、《针灸大成》、《医宗必读》等还绘制有人体脏腑图,明确标明脾在腹腔中左季胁处。脾的形态:“形如刀镰”(《类经图翼》《医贯》)。“扁似马蹄”(《医学入门》)。脾的色泽“如马肝赤紫”(《医贯》)等。这些都与现代解剖学上的脾基本一致。
, 百拇医药
    2 从中医关于脾的部分功能的论述证实脾有实体

    中医脾有“主统血”的功能,人们常用《难经.四十二难》中“脾主裹血,温五脏”一句来说明,而此句前半段正是对脾的重量形态组成的描述,即“脾重二斤三两……”,此又证明了古人关于脾主统血功能的认识是从脾的解剖中发现的。现代医学对脾功能的认识是①造血,胚胎期和某些病理情况下可造出各种血细胞。一般情况主要产生无粒白细胞。②破血,主要是衰老的红细胞。③储铁。④产生抗体。⑤调节血量,清除血内异物。⑥贮存血细胞。而最可能被人认识的则是由于脾为实质脏器,色紫红,脾窦内含丰富的血液,古人剖而视之,所见多为血,故认为“脾裹血”是统血之脏。后世医家正是根据人体解剖的这些认识才提出脾与血的相关关系,进而在临床上将某些血证与脾关联,认为是脾不统血的原因,并用于临床治疗某些血证,取得较好疗效,结果使“主统血”成为脾的重要功能之一。

    中医关于脾的功能中有主运化,而说明古人对此功能认识时引用的文献又多为《素问.太阴阳明论》中“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一句,将脾能为胃行其津液,运化水谷精微至四肢的主运化功能与脾胃是以膜相连的解剖结构相联系来认识,说明中医对脏腑功能的认识并没有完全脱离人体的结构。
, 百拇医药
    此外,从脾的病证描述也可以发现关于脾的解剖对中医的影响。如《内经》记载:“脾大则苦而痛”,“脾高则引季胁而痛”,“脾下则下加于大肠”等。脾大、脾高、脾下均可理解为脾的病理形态改变,为胁下无肋空软处,季胁在第十一肋处,脾的病理形态的变化导致了上述部位的疼痛,正可说明脾的解剖实体正在此处。

    3 从中医对脏腑命名用词及气化认识分析,脾有实体

    中医古代文献中有关人体解剖结构用词甚多,多数含有“月”,“月”古代又作“肉”字解,对人体结构名称多用月字意指与肉相关。脾由月、卑组成,月如上示与肉有关,卑是个会意字,金文、小篆字形都由广、甲两个象形字组合而成。其中“广”象左手,“甲”示士兵头上头盔,卑字用从事劳动的手和戴头盔士卒表示身份、职位低下,按古代礼仪,左右两方右方地位高,左方地位低。清朝李滢《身经通考》中认为脾,裨也,掩乎太仓,裨助胃气也,居心肺之下,故从卑。脾字本身已可说明该脏器是人体的一个肉质脏器,位于腹内左方,位低于胃,功能是裨助胃消磨谷物。
, http://www.100md.com
    中医认为,人体气机具有升降出入的变化形式,而气机的升降出入实际上就是人体生化的过程与表现。《内经》认为生化必须依据“器”才能发生,所谓“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器,张介宾谓即形。易曰:形乃谓之器,就是说生化过程须依赖一定的物体结构才能发生,如无物体或原有物体不存在了。就人体来说死亡以后,则生化也就停止了。脾是人体五脏之一,诸多生化作用与脾有关,如血的生化之源即在于脾与胃,所谓“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生化要有器,脾脏当然有自己的组织,才可谓脏器,如果我们仅把脾作为一个功能单位认识,则脾何以为脏器呢?如果仅把脾认为是胃肠的某些功能则更难令人相信了,在人体结构上就使得脾与胃肠发生了重叠。

    上述论述已基本说明,脾是一个独立的有实质的脏器,并与现代医学的脾在解剖学上基本一致,翻译家将西医学中Spleen用我国汉字中脾对译可能也正是基于上述中医学中有关脾的解剖记载作为依据,然而为何一些中医、中西医结合人士仍认为脾为功能单位?关于脾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主要从消化功能着手研究呢?根本原因在中医脾功能中主运化,与胃肠共同完成人体水谷的受纳、消化、吸收、转运方面,与西医脾的功能不一致有关。《难经.四十二难》中提及脾的重量长度后论及脾功能只涉及“裹血,温五脏”,可见中医与西医在解剖学上脾的功能概念是从实际解剖观察和临床实践中得出的,这一点不应有什么分歧,中医关于脾尚有主运化的功能才使人产生脾本质模糊的概念。
, http://www.100md.com
    为什么古人会有脾具有主运化的功能认识呢?从《难经.四十二难》中记载脾有“散膏半斤”,可见中医对脾的解剖认识与西医并不完全相同,可能还包括西医的胰。胰脏具有助消化功能,而中医文献中缺乏有关胰的记载。在对人体的认识中应当说古代医家的观察是较全面的,尤其是大的脏器一般不应遗漏,胰腺在腹腔中较易辨认,中医古代医籍中缺少记载可能是古人将其误认为脾脏的一部分,如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就曾将胰认做脾。《难经》认为脾有散膏半斤,按《难经》时代度量衡,半斤为16两制的8两,每两约相当于现时的16.13克,半斤约为129克。现代关于胰的重量约为80.84克~116.58克,古今记载相差不多。于此可知,中医的脾包括现代医学的脾与胰两个脏器,结果中医关于人体内脏的认识少了胰脏,而脾功能则多了主运化等实际为胰的功能。

    关于西医的胰属于中医的脾还可从中医关于脾的病变的描述来认识,如脾虚具有的饱胀消化不良。腹泻等均可与胰有关。某些健脾药具有促进胰腺分泌及调节胰液质量的功能。现代医学胰与脾一道构成了中医的脾,除了对中医脾主运化功能有了正确理解外,还可弥补中医未记载胰的不足。

    综上所述,可以肯定地说中医脾不能仅认为是一个功能单位,而是有自己的实质脏器,它包括了现代医学中的脾和胰两个脏器,这从中医脾的功能范围、解剖描述、缺乏胰脏的单独记载等可证明,应当在中医临床、科研与教学中加以重视。

    作者简介:胡剑北,男,47岁,教授,医学硕士生导师。

    (收稿日期 1998—12—18 修回日期 1999—01—16),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