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黑龙江医学》 > 1999年第6期
编号:10217821
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栓前状态的研究
http://www.100md.com 《黑龙江医学》 1999年第6期
     作者:李丽 于彩屏

    单位:广州铁路中心医院

    关键词:

    黑龙江医学990675 我们通过对53例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活化状态、抗凝及纤溶部分指标进行检测,探讨Ⅱ型糖尿病及微血管病变患者血小板功能和纤溶活性变化及血栓形成倾向,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53例Ⅱ型糖尿病全部符合1985年WHO制定的诊断标准〔1〕。采血时无合并感染或其它肾病,无心、肺、肝功能不全和脑血管意外,无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和合并症,将其分为无微血管病变组和有微血管病变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包括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
, 百拇医药
    53例中男27例,女26例,年龄58.45±9.6岁,病程5.8±5.5年。其中无微血管病变组24例,男11例,女13例,年龄54.16±7.8岁,病程3.9±5.6年;有微血管病变组29例,男16例,女13例,年龄59.14±15岁,病程7.6±5.6年。正常对照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54.36±8.7岁。

    1.2 方法。

    1.2.1 观察指标:血浆GMP-140、血浆蛋白C含量、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PAI)。

    1.2.2 标本收集与检测方法:2周内未服对血小板功能、纤溶活性有影响的药物。空腹静脉抽血3ml,置于2%EDTA-Na2塑料试管内,抗凝剂与全血之比为1∶9(V/V),3000Apm离心10min,分离血浆后存放在-20℃冰箱内保存待测定。血浆GMP-140和血浆PC:是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采用发色底物法。以上药盒由苏州医学院止血与血栓研究室提供。检测者按药盒说明书严格操作。
, http://www.100md.com
    1.3 统计方法。

    所测数据以均值±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凝血、纤溶、血小板功能指标检测结果见附表。

    附表 糖尿病患者凝血、纤溶及血小板功能部分指标检测结果(±S) 组 别

    n

    GMP-140

    ng/ml

, http://www.100md.com     PC

    ug/ml

    t-PA

    Iu/ml

    PAI

    Au/ml

    对照组

    30

    15.72±12.83

    5.46±1.51

    0.33±0.16

    0.58±0.26

    糖尿病组
, 百拇医药
    53

    45.76±29.23*

    6.47±1.41*

    0.30±0.14

    0.67±0.23**

    无微血管病变组

    24

    39.94±25.13

    6.42±1.21

    0.32±0.13

    0.34±0.31
, http://www.100md.com
    有微血管病变组

    29

    50.69±28.22

    6.73±1.35

    0.28±0.12

    0.69±0.25

    与对照组比较:*P<0.001,**P<0.01,与无微血管病变组比较△P<0.05

    3 讨论

    血栓前状态是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凝血、纤溶系统等发生改变所引起的有利于血栓形成的病理状态〔2〕。我们认为测定糖尿病患者血浆GMP-140含量可作为评估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程度及血栓前状态的特异性指标之一〔3〕。血浆PC是一种维生素K依赖性蛋白质,PC被凝血酶血栓调节蛋白(TM)复合物激活,活化后通过灭活Ⅴa、Ⅷa及促进纤维蛋白溶解而发挥抗凝作用,PC缺乏可导致血栓的发生。本结果提示:Ⅱ型糖尿病患者PC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患者血浆PC含量及活性升高,可能是由于抵抗高凝状态必然消耗较多凝血因子,包括活化PC,这又引起PC在内的抗凝系统活力代偿性增高,以维持凝血及抗凝之间的平衡。如果PC活性拮抗不了血小板活化等因素导致的血凝过程,微血管病变可能较早发生。
, 百拇医药
    本组资料亦显示Ⅱ型糖尿病患者PAI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液中纤溶添活性调节主要取决于t-PA和PAI活性比值,PAI是重要因子,其活性增加提示糖尿病患者纤溶活性降低,也是成为血栓前状态的主要原因。

    Ⅱ型糖尿病有微血管病变组血浆GMP-140含量明显高于无微血管病变组(P<0.01)。无微血管病变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本结果证实血小板活化同微血管病变的关系,而且提示血小板功能的改变可先于病变的发生。〔4〕亦表明随着糖尿病患者病变的进展,微血管内膜受损,血管损害继续加重,血小板粘附聚集活性增强并形成微血栓,即微血管病变,其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方面,是重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 朱禧星.糖尿病.实用内科学.第十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840

    2 Rauer KA,Rosenberg RD.Thepathophysiology of the prethrombotic state in huma ns,Insights gained from studies using markers of hemostaticsystem activation Blo od,1987,70:343

    3 周鹏,杜同信.Ⅱ型糖尿病患者α-颗粒膜蛋白测定的临床价值.中华内分泌代谢杂 志,1998,14:15

    4 王振义.血栓与止血.第一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94

    (收稿日期:1999-04-2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