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黑龙江医学》 > 1999年第6期
编号:10217838
缝扎法在肺切除术中处理支气管残端的应用
http://www.100md.com 《黑龙江医学》 1999年第6期
     作者:郭荣浩 张贺山 徐峰

    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1医院

    关键词:

    黑龙江医学990639 为防止肺切除术后支气管残端瘘,我科应用缝扎法做了80例肺切除术,取得良好效果,并与1993年前全层缝合法的100例做了回顾性对照,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80例均为肺叶切除,男59例,女21例。年龄14~75岁。肺结核20例,肺化脓症11例,肺癌43例,其它6例。支气管残端处理方法:尽量多保留支气管外膜,于拟切除病肺支气管处,用7号丝线在外膜下包绕支气管潜行缝合2~3次,完成1周缝合;边结扎收紧缝线,边切除病肺,使保留的残端距缝扎线0.5cm长,消毒残端粘膜,用附近胸膜包埋。术后仅1例肺脓肿合并脓胸,经再次引流治愈。全组无残端瘘发生,见附表。

    附表 两组残端处理方法的临床资料

    例数

    处理残

    端平均

    时间(分)

    合并

    脓胸

    咳出

    线头

    残端

    瘘

    对照组

    100

    15

    5

    7

    2

    缝扎组

    80

    2

    1

    0

    0

    2 讨论

    支气管残端瘘的原因很多,感染、残端血运障碍和耐压程度低是重要因素。既往采用的细丝线全层缝合法,无论开放或闭合式缝合,缝线均穿过支气管粘膜成为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残端较多的缝线也影响局部血运,易造成坏死,线头脱落。若线头脱落时,局部存在感染,尚未形成由附近胸膜和支气管周围组织产生的瘢痕愈合,则势必发生残端瘘。发生的2例残端瘘于再次手术修补时,见残端分别裂开0.6cm和0.8cm,线头已经脱落。全层缝合法还有耐压程度低的缺点〔1〕。因此,术后强力咳嗽可能造成漏气。近年倡用的结扎法可使残端承受较大压力、无缝线穿透粘膜不易感染是其二大优点,但结扎后势必阻断了血运,易引起残端坏死。我们根据支气管动脉在支气管外膜中吻合成网的特点〔2〕,用7号丝线在外膜下潜行缝合2~3次后结扎支气管,保留了部分残端的血运,而且缝合结扎后较单纯结扎更为牢固,日后缝线也不会脱落。80例应用此法,不仅无残端瘘发生,也未咳出线头,脓胸发生率明显低于缝合组。因此,缝扎法做肺切除手术,确有一定的优点,值得倡用。

    参考文献

    1 杨国梁,等.肺癌肺切除时结扎法处理支气管残端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中华肿瘤杂志,1995;17:390

    2 Максимеиков АН主编(邹宁生等译).胸部外科解剖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153~157

    (收稿日期:1999-03-28),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