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临床误诊误治》 > 1999年第6期
编号:10218480
玻璃体积血一例误诊
http://www.100md.com 《临床误诊误治》 1999年第6期
     作者:张 美 卢向红 高和香

    单位: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323000]

    关键词:

    临床误诊误治990689 【病例】 男,41岁。右眼被火炮炸伤10天,伴视力下降于1997年2月13日到当地医院就诊。查体:右眼视力:指数/10 cm,左眼1.2;右眼球混合性充血,角膜清,角膜后见白色尘状沉着物,前房深浅正常,房水Tyndall现象(++),瞳孔圆,晶体透明,裂隙灯下见玻璃体内大量色素、灰色颗粒及黄色絮状混浊,眼底窥不见。眼压:右眼5.5/10=7.1 mmHg,左眼5.5/5=17.30 mmHg。诊断:右眼外伤性色素膜炎、视网膜剥脱?2月14日转某上级医院诊治。先后2次行双眼B超检查提示:右眼玻璃体内探及1.3 cm×1.0 cm强光带,回声呈“V”字型,与视乳头相牵连,玻璃体内可见絮状样回声。B超诊断:右眼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混浊。于3月2日转我院。专科检查:右眼视力指数/30 cm,光定位正常,色觉正常,右眼结膜无明显充血,角膜清,房水Tyndall现象(+),瞳孔中等散大(药物性),晶体透明,玻璃体内见大量黄白色絮状混浊,眼底窥不见。双眼眼压5.5/4=20.5 mmHg。复查B超,嘱病人轻轻闭上眼睑,将耦合剂均匀涂于眼睑上,然后将探头于其上行横切、纵切探查,见玻璃体内有“V”形强光带,似与视乳头相连,并见玻璃体内较多絮状混浊,然后变动体位,转动眼球,此时玻璃体内“V”形强光带有活动,与球壁相距约0.1 cm,则说明强光带与视孔头无牵连。根据临床表现及B超检查,诊断:右眼钝挫伤,玻璃体积血。予血管扩张剂、碘剂及活血化淤中药等治疗半月后,右眼视力提高为0.1,治疗1个月后,视力0.3,眼底彻照红光反应,模糊可见视乳头及血管。治疗3个月后复诊,右眼视力1.0,眼底视网膜平坦,玻璃体内见少量点状、丝状混浊。

    该病人外伤后右眼眼压降低(7.10 mmHg),眼底窥不见,B超提示:右眼玻璃体内见“V”型强光带,与视乳头相连,造成误诊。其实,眼球外伤早期,由于睫状体分泌房水减少,可以造成眼压下降。视网膜脱离是超声诊断最佳适应证之一,尤其是屈光间质混浊,导致眼底窥不见时,更具独到之处。本例基层医师超声声像图知识缺乏,临床亦过份依赖于B超报告,从而导致误诊。眼外伤是较复杂的眼病,在接诊后应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检查眼部情况,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演变,以免误诊。

    对无玻璃体切割手术条件的基层医院,应早期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玻璃体积血。专家认为年轻人保守治疗超过1个半月,中老年人保守治疗超过3个月,玻璃体混浊无明显改善者,应考虑做玻璃体切割术,以防玻璃体机化,造成视网膜剥离。

    (收稿时间1999-04-22),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