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 1999年第6期
编号:10222639
盆腔脊膜膨出2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1999年第6期
     作者:周玉璞 李玉杰 段国庆

    单位:河南开封医专附属淮河医院脑外科 475000

    关键词: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990620 盆腔脊膜膨出或称骶前脊膜膨出,是先天因素所致的脊柱发育畸形,同时存在脊膜、脊神经向盆腔内膨出。临床上少见,症状不典型,易导致误诊误治。作者从1990年5月~1997年10月收治2例,报告如下。

    例1,女性,32岁。1990年5月6日以“发现盆腔肿块7d”入院。7d前因计划生育行妇科检查,B超发现盆腔内子宫右后方有一实质性肿块,约8.2×7×5cm大小,有包膜。患者既往无腹痛及下肢疼,大小便正常。查体:一般情况好,腹软,腹部未触及肿块。肛诊:括约肌较松弛,骶前偏右侧可触及一实质性肿块,表面光滑,中等硬度,能活动,无压痛。诊断为:盆腔皮样囊肿。在骶管麻醉下手术。术中见肿瘤位于骶前偏右侧,大小如B超所示,将包膜分离。因肿瘤较大,将囊内豆腐渣样内容物部分切除,待体积缩小后将其逐步切除。在分离肿物内侧壁时,发现一“囊壁破裂口”有少量无色透明液体流出,顺破口用示指向上探查,骶骨前缘上部有一1.5×1cm的缺损。手术完毕局部放置一橡皮引流管。术后当天引流出淡红色液体约100ml,第2天、第3天分别引流出淡黄色透明液体300ml和400ml,病人出现头痛、头晕,伴有尿潴留。复查B超并行膀胱造影显示输尿管、膀胱均无异常。取引流液化验糖定量为2.8mmol/L,考虑引流液为脑脊液。骶骨平片显示:右骶骨前缘有“镰刀状”骨缺损。术后确诊为:盆腔脊膜膨出。随后拔出引流管,观察有无低颅压综合征,给予抗感染等对症外理,刀口愈合好,但仍有尿潴留,自动出院。
, 百拇医药
    例2,女性,40岁。以“下腹部不适伴便秘1年余”入院。查体:下腹部稍膨隆,可触及一拳头大小的肿块,质软,表面光滑,无压痛,下界不清,活动差。肛诊:骶左前方可触及一囊性肿块。神经系统检查正常。B超示子宫左后方可见一11×10cm的无回声区,壁光滑。钡灌肠显示:直肠上段的左上方受压移位,肠壁光滑。CT显示:子宫左后下方有一11×10×9cm大的卵圆形囊性肿块,注射造影剂后囊壁略有增强。骶骨平片显示:左骶骨前缘“镰刀状”骨缺损(图1)。脊髓造影立位示造影剂从脊膜囊尾进入囊肿腔(图2)。MRI显示囊肿为长T1、长T2信号影,包膜完整,并与硬脊膜囊有管道相通。确诊为:盆腔脊膜膨出。经骶骨后入路手术,术中可见骶前稍偏左侧有囊性肿块,壁较薄,表面光滑,囊肿的后上部有一“蒂”通过S2平面的骨缺损处与硬脊膜囊相通。“蒂”的直径约5mm。将囊壁逐渐分离至骨缺损处,检查“蒂”部无神经纤维通过,在“蒂”的根部高位结扎并切断。切开囊壁,吸出脑脊液,将囊壁组织完全切除,常规结束手术。
, 百拇医药
    图1 骶骨前脊膜膨出伴骶骨的新月状(镰刀状)畸形(箭头所指)

    图2 a 碘苯酯油柱最初表现为正常的锥形尾囊;b 造影剂通过一狭管进入骶前的脊膜膨出囊内

    讨论 盆腔脊膜膨出临床少见,症状很少或不典型。当病人有便秘及下腹部不适等症状,特别是年青患者,应查找原因,以明确盆腔有无占位病变。肛诊简便易行,骶前肿瘤多可在指检中发现。本组病人肛诊时均为阳性。盆腔肿瘤患者术前应考虑是否有或合并有脊膜膨出的可能,尤其是囊性肿瘤者。由于对本病缺乏足够的认识,本组例1术前、术后均未能作出正确的诊断与处理,应引以为戒。

    一些辅助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1)骶骨平片显示骶骨有“镰刀状”骨缺损,本组病人均有此典型表现。(2)CT显示盆腔后部有低密度肿块,与硬膜囊下腔密度一致或稍高于后者,有时可见囊肿向后上方突入骶骨管内。骨窗位可显示骶骨有骨质缺损。(3)下行性脊髓造影可直观显示造影剂由硬脊膜囊末端进入囊肿腔内。(4)MRI能更清楚地显示囊肿的位置及毗邻关系。囊肿为长T1及长T2信号,并与硬脊膜囊相通。诊断不明确时,不要盲目行穿刺或引流,因可造成颅内压骤然下降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而危及病人生命。本组例1,因脑脊液引流过多而出现低颅压的症状。

    手术时体位应以臀部稍高为妥,以免囊肿破裂致脑脊液损失过多。手术入路以骶尾骨下缘弧行切口为佳,为增加显露可切除尾骨尖。本组2例均采用此术式。因囊壁较薄,分离时应小心防止破裂。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在“蒂”部结扎后,放出囊液,再将囊壁完全切除。在“蒂”部结扎或切除囊壁时,应注意其内是否有神经纤维存在,以免损伤。“蒂”部结扎应尽可能在高位进行。

    收稿日期:1998-10-30 修回日期:1999-03-05,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