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 1999年第6期
编号:10237853
返流装置在改良Sugiura手术中的应用
http://www.100md.com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1999年第6期
     作者:林 源

    单位:(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外科 贵港 537100)

    关键词: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990686

    改良Sugiura手术的特点即必须完全廓清食道下段周围血管,切断迷走神经干。因此,防止术后胃食管返流,才能提高术后生存质量。1991年12月至1997年12月,我们用消化道吻合器行经腹改良Sugiura手术25例,术中加做防返流装置,取得了较好的防返流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本组(称改良组)病人25例,其中男20例,女5例,年龄26~54岁。同期行Hassab手术17例,其中男11例,女6例,年龄22~60岁,两组病人术前情况基本相似。
, 百拇医药
    1.2 手术方法:Hassab手术组行脾切除加常规胃底食管下段周围血管廓清;改良组行脾切除胃体、胃底及食管下段(贲门上6~8 cm)周围血管廓清、迷走神经干切断,在贲门上方约1~1.5 cm用GF-1吻食器行食管下段横断吻合,然后在无张力的情况下将食管下段左侧的胃底与食管吻合口上下的食管肌层间断缝合数针,用胃底部浆肌层包绕食管下段约4 cm,包绕食管周径的3/4,使其呈管状,同时将胃底与 膈肌脚行适当固定。

    2 结 果

    2.1 近期效果:改良组病人术后胃液转清时间为(5.1±0.3)h,近期无再出血;Hassab组术后胃液转清时间为(30.2±1.6)h,术后第4天再出血1例。改良组近期再出血率、胃液转清时间均低于Hassab手术组(P<0.05)。

    2.2 远期情况及胃食管返流的观察:改良组病人随访3个月至5年7个月,全组病人均存活,随访率100%,3年累计生存率100%,再出血率4%。Hassab手术组病人术后随访15例,占手术存活病人的100%,随访时间5个月至5年9个月,死亡2例,3年累计生存率76.4%(13/17),再出血率20%(P<0.05)。
, 百拇医药
    为了解术后胃食管返流情况,分别对两组术后病人进钡餐(部分加胃镜)检查和发放临床症状调查表。钡餐检查采用平卧位,上腹轻度加压,如观察有胃食管钡返流即视为阳性。随访中发现,改良组19例中有上腹症状者3例,全组钡餐、胃镜均未见有胃食管返流的;Hassab组11例,有上腹饱胀等症状者5例,钡餐、胃镜发现胃食管返流6例,占术后病人数的40%。统计学处理,改良组与Hassab组病人的术后胃食管返流发生率有明显的差异(P<0.05)。

    3 讨 论

    改良Sugiura手术和Hassab手术的共同要点首先是要在胃底食管下段做大范围的血管廓清及附属组织的切断,迷走神经干切断。因此,必然会导致胃底食管下段的解剖和生理的改变[1],从而使胃食管返流的发生难以避免。全门奇断流术后, 生理状态下防止胃食管返流的机制几乎被全部破坏。因此,术中进行必要的防返流处理显得非常必要。我们的结果表明,在改良全门奇断流术(Sugiura手术)时将横断吻合食管的位置降低,加行食管下段3/4管状包绕及胃底部适当固定,既简单又切实可行,效果良好,与其他作者的报告相似[2~4]。本组改良Sugiura手术病人加行防返流处理后随访,钡餐、胃镜无一例发现返流,与未行防返流处理的Hassab手术组有明显差异。在改良Sugiura 手术中加行防返流处理的目的在于重新恢复和保持胃底与贲门间的正常解剖位置,胃与食管之间的His角和贲门区的静态压。同时,通过防返流的处理,减少食管下段粘膜的损害,也是提高门奇断流术后远期疗效的重要手段[5]
, http://www.100md.com
    我们认为,在此类手术中,加行适当的胃底固定,对于保证胃底始终保持在高于贲门的水平,保证胃食管的His角有较重要意义;而食管下段因已用吻合器行横断吻合,包绕食管下段时不宜过紧,以免发生狭窄。

    参 考 文 献

    1 靳富有,谢灿茂.胃食管返流性疾病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5,22(12):519

    2 王其彰,李文起,李保庆,等.贲门斜行套叠术——一种新的抗返流手术.中华外科杂志,1995,33(2):73

    3 Henderson MB.Total fundoplication gastroplasty.J Thorac Cardiov asc Sury,1983,85:81

    4 裘华法.下段食管括约肌压力测定及在食管返流病临床中的应用.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1982,9(1):25

    5 黄延庭,王维民.门静脉高压症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普外临床,1995,10(5):296

    收稿日期:1999-01-1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