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 1999年第6期
编号:10237873
236例腔隙性脑梗死磁共振成像与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1999年第6期
     作者:陈 广

    单位:(广西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MR室 钦州 535000)

    关键词:腔隙性脑梗死;磁共振成像;临床关系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990654

    摘要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磁共振成像(MRI)与临床表现关系。方法:236例MRI检查采用SE和PS3D序列,均作了T1加权像及T2加权像扫描,其中5例行了增强扫描。对其MRI表现和临床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本组50岁以上发病率为83.5%;有高血压病史者占84.3%;偏侧性肢体瘫痪132例。病变主要位于基底节、放射冠、内囊、侧脑室旁深部脑白质、丘脑及脑干等,前三者占82.2%。结论:MRI是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首要检查方法,可为临床诊断和指导治疗提供必要的帮助。

, http://www.100md.com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R445.2;R743

    腔隙性脑梗死(LI)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为脑深穿支动脉狭窄闭塞后所引起的局部脑缺血性梗死。该病临床体征轻,但较为复杂。为提高腔隙性脑梗死诊断准确率,本文收集1994~1998年经我院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的LI 236例,结合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36例,男147例,女89例;年龄35~79岁,平均56.6岁,其中50岁以上197例,占83.5%;有高血压病史200例,5~10年者76例,10年以上者124例;动脉粥样硬化82例;合并糖尿病33例。入院时头痛102例,眩晕87例,意识不清13例,痴呆9例;肢体无力60例,肢体麻木72例,走路不稳23例;偏瘫132例。发病后24 h内检查26例,1~3d 111例,4~14 d 67例,14d以上32例。复诊检查38例。
, 百拇医药
    1.2 方法:采用LMW-400磁共振成像系统进行检查,T2加权像用SE/PS序列,TR 2 400~2 800,TE 80~130;T1加权像用PS3D序列,TR 100~130,TE 25~35,层厚10 mm,轴位扫描。5例加作增强扫描检查。

    2 结 果

    磁共振成像于T2加权像显示为大小约5~20 mm的小片、豌豆状长T2高信号,T1加权像则呈等信号或低信号,大部分病灶边缘较清晰,少部分略显模糊,无占位效应。5例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改变。病灶分布主要见于:基底节区116例,放射冠46例,内囊32例,侧脑室旁深部白质区20例,丘脑10例,脑干10例,共计检出病灶268个。伴有脑萎缩22例,丘脑区出血9例,内囊区出血4例。20例于侧脑室前后角白质区可见月晕状的长T2高信号改变,边缘欠清。
, http://www.100md.com
    3 讨 论

    腔隙性脑梗死于1965年由Fisher首先提出。它的主要病理基础是高血压和动脉硬化,二者可使动脉管壁增厚,管腔变窄、闭塞,供血区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梗死。病变范围1~20 mm。本病主要见于50岁以上患者[1],本组平均发病年龄56.6岁,其中50岁以上占83.5%,有高血压病史占84.3%。

    腔隙性脑梗死的首发症状多为头晕头痛,偏侧性肢体麻木或乏力,或有恶心呕吐,但神智多无改变,病灶较小或不发生在重要功能区者可无明显症状出现。仅有单发或多发腔隙性脑梗死者,一般不会引起痴呆,只有合并则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等白质广泛损害,使脑组织受损容积达一定程度(Tomlinson认为大于50~100 ml时)才易发生痴呆[2]。本文9例出现痴呆者,与上述情形相符。一般情况下,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症状较脑出血、其他缺血性或出血性脑梗死为轻,尤其是神智方面较轻。但脑出血量较少时,则与腔隙性脑梗死较难鉴别,此时应作MRI检查明确诊断。本组22例合并脑萎缩患者,症状较单纯性脑梗死明显;昏迷的13例病人则均伴有丘脑或内囊出血。腔隙性脑梗死临床表现的轻重与梗死发生的部位有明显的关系,当病变发生在内囊或桥脑基底部时,可出现单纯性运动偏瘫,此类型较常见。本组一侧性肢体轻偏瘫132例,经MRI检查可见病变大部分发生在基底节、内囊及桥脑,与体征吻合率达83%,本组有8例患者在发病后24 h内首次检查无发现异常,2~5 d后再复查MRI可见梗死灶出现,这除与检查的时间过早病理改变未足以能够显示有关外,还可能与病灶过小切层较厚所造成的容积效应有关。因此,临床症状体征明显者,首次MRI检查未发现问题时,可加簿层扫描、改变选层位置扫描或近期内复查。
, 百拇医药
    磁共振成像为LI的诊断提供了十分理想的检查方法。MRI具有显像清晰,对病变敏感性高等特点,对急性期脑梗死的检出时间比CT要早。腔隙性脑梗死在MRI图像上的主要表现是,T2加权像显示为小片状、豌豆状高信号,急性期边缘较模糊,慢性期病灶边界较清,T1加权像一般为低或等信号。病变可累及大脑的单侧或双侧,病灶单发或多发。本组单发居多约占77.6%,发病部位根据病灶分布的多少依次是:基底节、放射冠、内囊、侧脑室旁深部白质、脑干及丘脑等,与文献报告基本相符[3]。在影像学上需与本病鉴别的主要是脑白质稀疏症(LA),后者的MRI表现为侧脑室额角及枕角区白质内月晕状或小片状高信号,边缘模糊,临床上一般无明显症状与体征。

    关于本病的预后,文献报告不一[3,4],以本组资料,肢体偏瘫的132例患者,0~Ⅱ级肌力18例,Ⅲ级肌力69例,Ⅳ级肌力45例,其中0~Ⅱ级肌力的治愈率为25%,Ⅲ~Ⅳ级肌力治愈率达47%。
, http://www.100md.com
    CT、MRI等先进影像设备逐步应用于临床后,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现日益增多。目前,高血压患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罹患腔隙性脑梗死的病人也会相应增加。因此,凡是年龄较大的病人出现头晕头痛伴肢体麻木,面部麻木或肢体运动障碍,应高度疑有腔隙性脑梗死的可能,有条件的应及时作MRI检查明确诊断,指导治疗。

    参 考 文 献

    1 沈天真,陈星荣主编.中枢神经系统计算机体层摄影(CT)和磁共振成像(MRI).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2.132

    2 李加乐.多发性梗死性痴呆研究的某些进展.脑血管疾病译丛,1990,6(1):30

    3 魏炎松,方燕南,江钢辉.腔隙性脑梗死68例临床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分析.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6,16(5):273~274

    4 郑芷萍.腔隙性脑梗死48例临床报告.广东医学,1993,14(3):278

    收稿日期:1999-08-10,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