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新中医》 > 1999年第6期
编号:10251589
疏肝降逆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27例
http://www.100md.com 《新中医》 1999年第6期
     作者:胡 耀 民

    单位:浙江省义乌市中医院(322000)

    关键词:

    新中医9906261 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均来自本院1995~1998年门诊及住院病人,并经纤维胃镜检查确诊。其中男23例,女4例;年龄最大69岁,最小34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4个月。

    2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采用纯中药治疗,治疗期间停用一切西药。方药组成:柴胡、香附、丁香、柿蒂、枳壳、旋覆花(包)、瓦楞子、吴茱萸各10 g,姜半夏15 g,赭石(先煎)、白芍各30 g,生甘草6 g。20天为1疗程。

    3 治疗结果

    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胃镜检查食管粘膜表面光滑,无炎性改变)16例,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胃镜检查食管粘膜溃疡面缩小)8例,无效(临床症状及食管粘膜炎症无明显改善)3例。

    4 病案举例

    张某,女,45岁,农民。反复胸骨后烧灼样疼痛伴泛酸呕吐4月余。迭经西药胃复安、西咪替丁、吗丁啉、硫糖铝片等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刻诊:胸骨后烧灼样疼痛,胸胁不适,口苦咽干,胃脘嘈口 杂,食入即吐,呃逆频频,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纤维胃镜示:反流性食管炎、浅表性胃炎。中医诊断:呕吐,属肝气犯胃型。治拟疏肝和胃,降逆制酸。处方:柴胡、香附、吴茱萸、姜半夏、丁香、柿蒂、旋覆花(包)、枳壳各10 g,赭石(先煎)、白芍、瓦楞子各30 g,生甘草6 g。水煎服。2剂后症状大减,服完10剂后症状完全消失,20剂后胃镜复查示食管下端粘膜光滑,无充血及溃疡。嘱续服10剂,巩固疗效。随访1年余,未见复发。

    5 体会

    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西医多采用改善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降低胃酸等药物治疗,但效果欠佳。反流性食管炎属中医呕吐、泛酸、嘈口 杂、痞满及胃脘痛等范畴。其病因多为外邪内袭、情志不畅、暴饮暴食等。而情志不畅者占很大的比例。中医学认为,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失其疏泄,则横逆犯胃,致胃失和脾,胃气上逆。因此,本病病机的关键在于肝气犯胃,胃气上逆。故而疏肝和胃,降逆制酸是治疗本病的根本大法。方中柴胡、香附、白芍等均具疏肝理气解郁之功;丁香、柿蒂、旋覆花、瓦楞子均具降逆镇吐之效;吴茱萸、姜半夏和胃,本方有较好的疏肝和胃、降逆制酸作用,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具有疗效确切、疗程较短、治愈率较高的优点。

    (收稿日期:1998-11-03),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