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线疝的诊断和治疗(附24例报告)
作者:丁春元 徐杰 陶然 方敦学
单位:430061 武汉,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外科
关键词:白线疝;疝修补;诊断
腹部外科990607 摘要 目的:探讨白线疝的诊断措施和治疗方法。方法:分析24例白线疝的临床资料。手术治疗白线疝24例,对无疝囊型行突出的腹膜前脂肪组织切除;对有疝囊型切开疝囊后还纳内容物,高位结扎疝囊颈,切除疝囊。然后,根据白线缺损大小分别采用单纯横行对合缝合、单纯纵行对合缝合或横行重叠缝合法修补白线缺损。分析24例白线疝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误诊5例,全部手术治愈。结论:较大、难复、嵌顿、绞窄的白线疝应手术治疗。难复性白线疝如肿块有牵拉痛或Litten征可确定诊断;饱食后或立位检查有助于较小白线疝的发现;肿块局部疼痛和压痛可作为疝绞窄的诊断依据。
1991年9月~1993年9月,我们在阿尔及利亚工作期间手术治疗白线疝24例,现报告讨论如下。
, 百拇医药
临床资料
一、性别和年龄:本组男14例,女10例,年龄18~74岁,其中20~40岁共18例。
二、症状:24例均因腹痛就诊,多为局部轻度隐痛,少数表现较严重的深部疼痛,疼痛以活动时加剧,休息后减轻,3例疼痛时伴有恶心、呕吐。
三、体征:24例均在白线处触及肿块,其中22例位于脐上,1例位于脐下,另1例脐上、脐下分别触及一肿块,肿块直径1.5~3cm不等。19例肿块可还纳,还纳后可在白线区扪到疝孔,咳嗽无冲击感;5例肿块不能还纳,其中1例肿块局部明显压痛。
四、治疗与结果:24例均手术治疗。在疝的部位作纵或横切口。无疝囊型白线疝仅行突出的腹膜前脂肪组织切除,有疝囊型白线疝切开疝囊后还纳内容物,高位结扎疝囊颈,切除疝囊。然后,根据白线缺损大小分别采用单纯横行对合缝合、单纯纵形对合缝合或横行重叠缝合法修补白线缺损。24例全部治愈,术后症状消失,无并发症,短期内随访无疝复发。其中3例术前误诊为上消化道疾病而长期就诊于内科,1例误诊为脂肪瘤进行手术,术后因腹腔内大出血而行第2次手术,1例肠管壁疝因无肠梗阻表现拖延手术时间2天,至肠绞窄而行肠切除。
, 百拇医药
讨 论
一、发病率
白线疝较少见,脐上白线疝(上腹部疝)占腹外疝的1%[1];脐下白线疝(下腹部疝)更罕见。本组24例占同期腹外疝801例的3%,发病率较其他地区为高,其中脐上白线疝22例,脐下白线疝1例,另1例脐上、脐下均有一疝块。
二、白线疝的诊断
1.可复性白线疝占绝大多数,其诊断较易,根据自觉症状及在白线处皮下触及肿块,肿块还纳后可在白线区触到疝孔而确定诊断。
2.难复性白线疝较少见,难复者大都是无疝囊型疝,即只有腹膜前脂肪垂脱出,而非为真正的疝内容物,本组5例难复性疝,无疝囊型占4例,另1例有疝囊型,其疝内容物为大网膜,因肿块不能还纳而误诊为脂肪瘤进行手术,术中又将疝囊内大网膜误认为脂肪瘤组织,近侧断端也未完全结扎,使出血的大网膜滑入腹腔,18小时腹腔内积血约2000ml,致出血性休克,教训深刻。Moure等指出:检查时用拇指和食指夹住肿块并向外牵拉常诱发疼痛,认为这是白线疝的一种具有特征的临床表现。另一检查方法是,用手指按在患部的腹壁上,嘱患者咳嗽,在咳嗽的同时,手指可感到一种捻发感觉(Litten征)是由于含有液体的肠曲暂时突入疝囊所致。
, 百拇医药
3.绞窄性白线疝罕见,本组1例肠管壁疝(Richter疝),因无典型肠梗阻表现,拖延手术时间2天而发生绞窄。患者感肿块局部剧痛,且有明显压痛。因此,不论有无肠梗阻表现,只要疝块本身疼痛和明显压痛,即可作为绞窄的诊断依据,应尽早手术治疗。
4.对肿块很小而又肥胖的患者,有时难以发现位于很厚的皮下脂肪层下的疝,特别是此类患者在有上腹部深处疼痛,伴恶心、呕吐现象时,极易与上消化疾病相混淆。本组有3例属于此种情况,分别误诊为胆道疾病、溃疡病、胰腺炎,而长期就诊于内科。遇此类患者,医生要想到白线疝的存在,可令患者饱食后或立位时检查,有助于肿块的发现。
三、白线疝的手术治疗
有症状、较大的白线疝或难复、嵌顿、绞窄的白线疝应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如下:
1.切口:可作纵形或横形切口。(1)纵切口:大多数外科医生喜用纵切口,因可广泛暴露腹白线,探查多发性白线疝,当需作较彻底的修补时,暴露腹白线全长,便于重叠缝合。本组23例采用此切口;(2)横切口:适用于较小的白线疝,或肌肉不发达的患者,若有两个白线疝且距离较远时,则另作一皮肤切口,本组仅1例采用此切口。
, 百拇医药
2.疝囊的处理:切开皮下组织后仔细分离脱出的脂肪组织,充分显露白线,然后处理疝囊。(1)无疝囊型:将突出的腹膜前脂肪稍向外牵拉后于根部结扎切断,使脂肪回缩至白线后方,而后修补白线缺损。本组有5例施行此种手术;(2)有疝囊型:切开疝囊,还纳内容物,高位结扎疝囊颈,切除疝囊,再修补白线缺损。
3.白线缺损的修补:可选择下列任一方法修补白线缺损:(1)单纯横行对合缝合:裂孔边缘横向缝合。这种缝合方向往往对缺损边缘的张力最小,故修补效果较佳,是最常用的修补方法,本组22例采用此种缝合方法。(2)单纯纵形对合缝合:按纵形方向缝合白线边缘。这种缝合适用于白线缺损较小者,本组仅1例采用此种缝合方法。(3)横行重叠修补法:这种修补方法一般要切开自脐至剑突的腹白线全长,用类似修补腹壁疝的方法横行重叠缝合腹白线。这种缝合方法适用于腹直肌分离相当宽,伴有腹白线伸长变薄,用单纯对合缝合方法可能效果不好者。本组1例采用此种修补方法。
参考文献
1 钱礼.腹部外科学.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86.
(收稿:1999-08-27), http://www.100md.com
单位:430061 武汉,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外科
关键词:白线疝;疝修补;诊断
腹部外科990607 摘要 目的:探讨白线疝的诊断措施和治疗方法。方法:分析24例白线疝的临床资料。手术治疗白线疝24例,对无疝囊型行突出的腹膜前脂肪组织切除;对有疝囊型切开疝囊后还纳内容物,高位结扎疝囊颈,切除疝囊。然后,根据白线缺损大小分别采用单纯横行对合缝合、单纯纵行对合缝合或横行重叠缝合法修补白线缺损。分析24例白线疝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误诊5例,全部手术治愈。结论:较大、难复、嵌顿、绞窄的白线疝应手术治疗。难复性白线疝如肿块有牵拉痛或Litten征可确定诊断;饱食后或立位检查有助于较小白线疝的发现;肿块局部疼痛和压痛可作为疝绞窄的诊断依据。
1991年9月~1993年9月,我们在阿尔及利亚工作期间手术治疗白线疝24例,现报告讨论如下。
, 百拇医药
临床资料
一、性别和年龄:本组男14例,女10例,年龄18~74岁,其中20~40岁共18例。
二、症状:24例均因腹痛就诊,多为局部轻度隐痛,少数表现较严重的深部疼痛,疼痛以活动时加剧,休息后减轻,3例疼痛时伴有恶心、呕吐。
三、体征:24例均在白线处触及肿块,其中22例位于脐上,1例位于脐下,另1例脐上、脐下分别触及一肿块,肿块直径1.5~3cm不等。19例肿块可还纳,还纳后可在白线区扪到疝孔,咳嗽无冲击感;5例肿块不能还纳,其中1例肿块局部明显压痛。
四、治疗与结果:24例均手术治疗。在疝的部位作纵或横切口。无疝囊型白线疝仅行突出的腹膜前脂肪组织切除,有疝囊型白线疝切开疝囊后还纳内容物,高位结扎疝囊颈,切除疝囊。然后,根据白线缺损大小分别采用单纯横行对合缝合、单纯纵形对合缝合或横行重叠缝合法修补白线缺损。24例全部治愈,术后症状消失,无并发症,短期内随访无疝复发。其中3例术前误诊为上消化道疾病而长期就诊于内科,1例误诊为脂肪瘤进行手术,术后因腹腔内大出血而行第2次手术,1例肠管壁疝因无肠梗阻表现拖延手术时间2天,至肠绞窄而行肠切除。
, 百拇医药
讨 论
一、发病率
白线疝较少见,脐上白线疝(上腹部疝)占腹外疝的1%[1];脐下白线疝(下腹部疝)更罕见。本组24例占同期腹外疝801例的3%,发病率较其他地区为高,其中脐上白线疝22例,脐下白线疝1例,另1例脐上、脐下均有一疝块。
二、白线疝的诊断
1.可复性白线疝占绝大多数,其诊断较易,根据自觉症状及在白线处皮下触及肿块,肿块还纳后可在白线区触到疝孔而确定诊断。
2.难复性白线疝较少见,难复者大都是无疝囊型疝,即只有腹膜前脂肪垂脱出,而非为真正的疝内容物,本组5例难复性疝,无疝囊型占4例,另1例有疝囊型,其疝内容物为大网膜,因肿块不能还纳而误诊为脂肪瘤进行手术,术中又将疝囊内大网膜误认为脂肪瘤组织,近侧断端也未完全结扎,使出血的大网膜滑入腹腔,18小时腹腔内积血约2000ml,致出血性休克,教训深刻。Moure等指出:检查时用拇指和食指夹住肿块并向外牵拉常诱发疼痛,认为这是白线疝的一种具有特征的临床表现。另一检查方法是,用手指按在患部的腹壁上,嘱患者咳嗽,在咳嗽的同时,手指可感到一种捻发感觉(Litten征)是由于含有液体的肠曲暂时突入疝囊所致。
, 百拇医药
3.绞窄性白线疝罕见,本组1例肠管壁疝(Richter疝),因无典型肠梗阻表现,拖延手术时间2天而发生绞窄。患者感肿块局部剧痛,且有明显压痛。因此,不论有无肠梗阻表现,只要疝块本身疼痛和明显压痛,即可作为绞窄的诊断依据,应尽早手术治疗。
4.对肿块很小而又肥胖的患者,有时难以发现位于很厚的皮下脂肪层下的疝,特别是此类患者在有上腹部深处疼痛,伴恶心、呕吐现象时,极易与上消化疾病相混淆。本组有3例属于此种情况,分别误诊为胆道疾病、溃疡病、胰腺炎,而长期就诊于内科。遇此类患者,医生要想到白线疝的存在,可令患者饱食后或立位时检查,有助于肿块的发现。
三、白线疝的手术治疗
有症状、较大的白线疝或难复、嵌顿、绞窄的白线疝应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如下:
1.切口:可作纵形或横形切口。(1)纵切口:大多数外科医生喜用纵切口,因可广泛暴露腹白线,探查多发性白线疝,当需作较彻底的修补时,暴露腹白线全长,便于重叠缝合。本组23例采用此切口;(2)横切口:适用于较小的白线疝,或肌肉不发达的患者,若有两个白线疝且距离较远时,则另作一皮肤切口,本组仅1例采用此切口。
, 百拇医药
2.疝囊的处理:切开皮下组织后仔细分离脱出的脂肪组织,充分显露白线,然后处理疝囊。(1)无疝囊型:将突出的腹膜前脂肪稍向外牵拉后于根部结扎切断,使脂肪回缩至白线后方,而后修补白线缺损。本组有5例施行此种手术;(2)有疝囊型:切开疝囊,还纳内容物,高位结扎疝囊颈,切除疝囊,再修补白线缺损。
3.白线缺损的修补:可选择下列任一方法修补白线缺损:(1)单纯横行对合缝合:裂孔边缘横向缝合。这种缝合方向往往对缺损边缘的张力最小,故修补效果较佳,是最常用的修补方法,本组22例采用此种缝合方法。(2)单纯纵形对合缝合:按纵形方向缝合白线边缘。这种缝合适用于白线缺损较小者,本组仅1例采用此种缝合方法。(3)横行重叠修补法:这种修补方法一般要切开自脐至剑突的腹白线全长,用类似修补腹壁疝的方法横行重叠缝合腹白线。这种缝合方法适用于腹直肌分离相当宽,伴有腹白线伸长变薄,用单纯对合缝合方法可能效果不好者。本组1例采用此种修补方法。
参考文献
1 钱礼.腹部外科学.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86.
(收稿:1999-08-27),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