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腹部外科》 > 1999年第6期
编号:10252816
利用疝囊修补腹股沟管后壁缺损(附18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腹部外科》 1999年第6期
     作者:汪兆军 夏光民 梁钊

    单位:233500 安徽省蒙城县第一人民医院外科

    关键词:疝囊;腹股沟管;手术修补

    腹部外科990604 摘要 目的:报告利用疝囊修补腹股沟管后壁缺损的方法和体会。方法:本组男17例,女性1例,年龄35~64岁。对18例易复性斜疝患者手术,将切下的疝囊重新整合成至少3层的“疝囊膜”,在精索后把疝囊膜与腹横筋膜、联合肌腱、腹股沟韧带及耻骨梳韧带缝合以加强腹股沟管后壁。结果:均治愈,随访0.5~4.5年无复发。结论:该术式取材方便,缝合修补无张力,具有可行性和临床价值。远期效果还有待于继续随访。

    1994年5月~1998年8月,我们利用切下的疝囊重新制成的“疝囊膜”修补腹股沟管后壁缺损18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 百拇医药
    一、一般资料:本组男17例,女1例;年龄35~64岁,平均48岁。疝初次发作至手术间隔时间3.5~12年,平均7年。18例均为易复性斜疝,右侧13例,左侧3例,双侧2例(一侧采用Bassini法,另一侧采用本方法修补);体检嘱患者直立咳嗽时见疝块降至阴囊或大阴唇,卧位时可触及松弛扩大的外环口。麻醉选用连续硬膜外麻醉14例,局部麻醉4例,手术历时75~90分钟。术后能下床直立行走最早4天,最迟6天,住院时间6~9天。术后并发阴囊血肿1例,经抽吸治愈。随访0.5~4.5年,无复发病例。

    二、手术方法:切口选择及解剖腹股沟管的方法同一般斜疝修补术。找到疝囊后在其底部,贴近外环口处切开疝囊前壁,剥离至高位,内荷包缝合疝囊颈,结扎后在结扎线下0.1cm处剪断疝囊,将其展开浸泡在生理盐水中;游离并提起精索,在精索后以7号丝线测量后壁缺损区的面积(即长度和宽度),以此为标准修剪切下的疝囊并以“0号”丝线缝合边缘,使其成为一个3层的膜性结构,简称为疝囊膜;修补内环口后,将疝囊膜的上缘与腹横筋膜及联合肌腱下缘与腹股沟韧带及耻骨梳韧带U形缝合,缝合后的疝囊膜成为一适宜的紧张面。放回精索,依次缝合腹外斜肌筋膜及皮肤。
, 百拇医药
    讨论

    对腹股沟管后壁严重缺损,周围组织纤弱而难以修补的患者,常以切开的腹直肌前鞘翻转,或以阔筋膜、高分子材料等替代物施行疝成形术[1]。笔者以切除后重新整合成的疝囊膜修补宽松的后壁,具有可行性和临床价值,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该术式的可行性

    腹股沟管后壁缺损明显,疝内容物长期反复掉下的患者,其疝囊较大;疝囊是壁层腹膜经疝门向腹股沟管突出的部分。本术式将剥离的疝囊切除重新整合成3层膜性结构,其韧性不亚于单层腹直肌前鞘或阔筋膜,将疝囊膜与腹股沟管周围的韧带缝合可加强其后壁。本组18例中随访3~4年者5例,无复发。

    二、该术式的优点

    1.取材方便,可就地取材。能避免切开腹直肌前鞘或取股外侧阔筋膜片可能给患者带来的副损伤及不适,修补使用自体组织,无异物反应。
, http://www.100md.com
    2.缝合修补无张力,避免了因修补张力高导致的疝复发。对于双侧斜疝患者,当对一侧疝囊较小者采用Bassini法修补后,另一侧的联合肌腱因牵拉移向对侧,使腹股沟管更宽松,后壁更薄弱,更适合运用本方法,并可行一次性手术修补。本组中2例手术修补满意,分别随访1.5年、2年,无复发;患者能早期下床直立行走,感觉良好。

    三、手术要点

    由于手术时因剥离面大,手术时间较一般疝修补术长,笔者体会选择连续硬膜外麻醉较局部麻醉好。在切开疝囊时要尽量靠近疝囊底部,剥离疝囊须完整并尽可能保留囊壁上的1~2支小血管。重新整合成的疝囊膜最少要3层,以维持其韧性;修补缝合后的疝囊膜紧张度必须适宜,过紧或过松均可导致复发。剥离疝囊渗血多者,阴囊内应置引流。

    四、该术式的局限性

    该术式只适应于疝囊比较大的患者,并要求疝囊不能横断,对于腹股沟管缺损虽明显但疝囊小或疝囊无法剥离完整者应改用其它材料修补。本组18例均为择期斜疝修补术,是否能用于嵌顿性疝及复发疝尚无体会;手术例数少,随访时间短,远期效果不确切,有待于继续随访。

    编后 作者利用切除疝囊重叠修补腹横筋膜,内口缝合缩小作腹股沟疝修补术是值得供大家参考的。因为作者已经明白腹股沟疝的修补在于腹横筋膜的加固这一原则。这一原则仍需宣传推广。但是疝囊重叠后强度是否足够,是否容易复发仍应随访,此外重叠的疝囊需要足够大的疝囊,而且疝囊应较肥厚而不是菲薄,如正常腹膜,故其应用有一定限度。重叠疝囊不应与腹股沟韧带固定,而应与髂耻束固定。

    参考文献

    1 裘法祖,主编.外科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99.

    (收稿:1999-03-05),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