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根螺纹针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
作者:赵庆 唐宇星 陈少明
单位:赵庆 唐宇星 陈少明 广东省珠海市医疗中心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螺纹针
黑龙江医学990711 摘要 目的:为了增强疗效、缩短疗程 、减少并发症。方 法:X线透视下闭合手法复位,于股外侧大粗隆下作3个小皮肤切口,钻入3枚螺纹针,最下 面1枚沿股骨距上缘进入,针尖向股骨头内上方汇聚,起到几何三点固定一个平面的作用。 结 论:用多根螺纹针内固定,其占位面积小,对局部血运影响少,且内固定坚强,最上及最下 的2枚螺纹针分别沿张力系统下缘和压力系统上缘进入,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控制折端的剪切 及扭转应力,增强了稳定性,并使股骨端产生良好的生理应力,促进骨折愈合。
股骨颈骨折多见于老年人,属较难治疗的损伤。我们自1990~ 1997年 对收治的87例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闭合手法复位,多根螺纹针内固定,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就其临床应用情况报告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临床资料
全组男58例,女29例。年龄分布40岁以下1例,41~50岁6例;51~60岁32例;60岁以上48例,平均年龄62岁。病因76例为滑倒及跌伤,9例车祸,2例其它。股骨颈骨折头颈型(包括头下型)26例,占29.9%;经颈型37例,占42.5%;股骨颈基底型24例,占27.6%。
2 治疗方法
采用的螺纹针总长度为20cm,直径0.4cm,尖端带有3~5cm的螺纹。所有病人均在X 线监视下麻醉后行手法复位,完全复位后,在大粗隆下部的皮肤分别切开3个1.5cm的纵行 小口,直至骨膜,每个切口的距离在3~5cm之间,经3个切口分别旋入3枚螺纹针,上面一根针于大粗隆下,经股骨颈上方的皮质骨下缘,向着股骨头内上方旋入,最下面一根针沿股骨距上缘旋入,中间一根在上下二者之间的平均位置进入,3枚针的针头向股骨颈内上方同一 方向汇聚,距离股骨头下0.5~1.0cm。
, 百拇医药
术后处理:手术后患者卧床,患肢平放外展中立位,外展角度约15°~25°之间;卧床期特别注意预防褥疮的发生及呼吸、泌尿系统的感染。3~4周后可逐步开始床上活动及扶拐下地 ,一般在术后3~4个月左右开始逐步负重,骨折愈合后可弃拐。术后18个月左右取出内固定。
3 结果
本组病例随访时间1~6年,其中门诊复查58例,信访29例。疗效评定参照潘世界所述标准〔1〕,优:41例;良:28例;差:18例;优良率为79.3%。本组随访1 ~5年出现骨折不愈合5例,股骨头缺血坏死9例,多出现于头颈型,占全组10.3%。有3例于术后6个月出现1~2根内固定螺纹针滑脱至皮下,门诊手术取出已滑脱的螺纹针,1年后取出余下的螺纹针,骨折愈合。
4 讨论
, http://www.100md.com 4.1 螺纹针的位置及其生物力学分析
股骨颈的形状及结构特殊,有颈干角和前倾角,颈内分布有压力骨小梁及张力骨小梁,其所 受应力主要为纵向的剪切应力和横向的扭转应力,骨折的发生往往是两种应力集中作用于股骨颈结构上的薄弱处而引起,而当骨折发生后,这两种应力又成为影响骨折端稳定最主要的因素。因此,如何能最大限度地消除折端不良应力的影响,成了我们选用何种内固定最根本的要求。在我们采用的内固定中,最上面1根针通过张力系统下方,增强了其抗张作用〔2〕,最下面一根贴近股骨距的上缘,可提高固定效果和改善内固定物的受力情况 〔3〕,有效地补偿及加强压力骨小梁的功能,在控制局部剪切应力上发挥了非常关键的 作用,为负重时维持生理应力作出有力的保障;3根螺纹针通过骨折线后,形成一个平面抗 扭转系统,而平面的抗扭转力远强于单根内固定针或钉;这种抗剪切及扭转应力系统的强度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针进入骨折近端的长度,长度越长,强度越强,故而可以部分解释头颈型 (包括头下型)骨折的治疗效果较其余两型差的原因。
, 百拇医药
此种固定可允许患者早期下地活动,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而负重时,折端会产生生理应力 刺激,加速愈合〔4〕。另外,3根螺纹针固定对股骨头及骨折部血运的影响较之以往的内固定,如三翼钉、Richard′s钉、Pugh钉等要小,在防股骨头缺血坏死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4.2 术后处理的重要性
对于股骨颈骨折来说,骨折愈合前任何违反治疗原则的行为都可能引起严重的后果,术后处 理亦不例外,我们认为术后处理的重点主要在以下两方面:①术后患肢的体位。应常规保持在外展中立位,可穿用“丁”字鞋维持,卧床休息,减少髋关节的活动,维持外展位可预防内收肌挛缩,及减弱髋外展肌对骨折端的影响,而维持中立位更是最大限度减轻骨折端不良扭转应力的关键措施。②术后离床活动及负重的时间。由于骨折后至骨折端初步粘连,这一过程大约需2~3周时间〔5〕,我们确定患者离床时间为术后3~4周,但负重要慎重 ,不能操之过急,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陆裕朴.实用骨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637
〔2〕潘世界.经皮3根骨圆针治疗新鲜股骨颈骨折.中华骨科杂志,1988,8:431
〔3〕李起鸿.主编.骨外固定原理与临床应用.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31
〔4〕郭世绂.临床骨科解剖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672
〔5〕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577
(收稿日期:1999-03-08), http://www.100md.com
单位:赵庆 唐宇星 陈少明 广东省珠海市医疗中心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螺纹针
黑龙江医学990711 摘要 目的:为了增强疗效、缩短疗程 、减少并发症。方 法:X线透视下闭合手法复位,于股外侧大粗隆下作3个小皮肤切口,钻入3枚螺纹针,最下 面1枚沿股骨距上缘进入,针尖向股骨头内上方汇聚,起到几何三点固定一个平面的作用。 结 论:用多根螺纹针内固定,其占位面积小,对局部血运影响少,且内固定坚强,最上及最下 的2枚螺纹针分别沿张力系统下缘和压力系统上缘进入,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控制折端的剪切 及扭转应力,增强了稳定性,并使股骨端产生良好的生理应力,促进骨折愈合。
股骨颈骨折多见于老年人,属较难治疗的损伤。我们自1990~ 1997年 对收治的87例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闭合手法复位,多根螺纹针内固定,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就其临床应用情况报告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临床资料
全组男58例,女29例。年龄分布40岁以下1例,41~50岁6例;51~60岁32例;60岁以上48例,平均年龄62岁。病因76例为滑倒及跌伤,9例车祸,2例其它。股骨颈骨折头颈型(包括头下型)26例,占29.9%;经颈型37例,占42.5%;股骨颈基底型24例,占27.6%。
2 治疗方法
采用的螺纹针总长度为20cm,直径0.4cm,尖端带有3~5cm的螺纹。所有病人均在X 线监视下麻醉后行手法复位,完全复位后,在大粗隆下部的皮肤分别切开3个1.5cm的纵行 小口,直至骨膜,每个切口的距离在3~5cm之间,经3个切口分别旋入3枚螺纹针,上面一根针于大粗隆下,经股骨颈上方的皮质骨下缘,向着股骨头内上方旋入,最下面一根针沿股骨距上缘旋入,中间一根在上下二者之间的平均位置进入,3枚针的针头向股骨颈内上方同一 方向汇聚,距离股骨头下0.5~1.0cm。
, 百拇医药
术后处理:手术后患者卧床,患肢平放外展中立位,外展角度约15°~25°之间;卧床期特别注意预防褥疮的发生及呼吸、泌尿系统的感染。3~4周后可逐步开始床上活动及扶拐下地 ,一般在术后3~4个月左右开始逐步负重,骨折愈合后可弃拐。术后18个月左右取出内固定。
3 结果
本组病例随访时间1~6年,其中门诊复查58例,信访29例。疗效评定参照潘世界所述标准〔1〕,优:41例;良:28例;差:18例;优良率为79.3%。本组随访1 ~5年出现骨折不愈合5例,股骨头缺血坏死9例,多出现于头颈型,占全组10.3%。有3例于术后6个月出现1~2根内固定螺纹针滑脱至皮下,门诊手术取出已滑脱的螺纹针,1年后取出余下的螺纹针,骨折愈合。
4 讨论
, http://www.100md.com 4.1 螺纹针的位置及其生物力学分析
股骨颈的形状及结构特殊,有颈干角和前倾角,颈内分布有压力骨小梁及张力骨小梁,其所 受应力主要为纵向的剪切应力和横向的扭转应力,骨折的发生往往是两种应力集中作用于股骨颈结构上的薄弱处而引起,而当骨折发生后,这两种应力又成为影响骨折端稳定最主要的因素。因此,如何能最大限度地消除折端不良应力的影响,成了我们选用何种内固定最根本的要求。在我们采用的内固定中,最上面1根针通过张力系统下方,增强了其抗张作用〔2〕,最下面一根贴近股骨距的上缘,可提高固定效果和改善内固定物的受力情况 〔3〕,有效地补偿及加强压力骨小梁的功能,在控制局部剪切应力上发挥了非常关键的 作用,为负重时维持生理应力作出有力的保障;3根螺纹针通过骨折线后,形成一个平面抗 扭转系统,而平面的抗扭转力远强于单根内固定针或钉;这种抗剪切及扭转应力系统的强度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针进入骨折近端的长度,长度越长,强度越强,故而可以部分解释头颈型 (包括头下型)骨折的治疗效果较其余两型差的原因。
, 百拇医药
此种固定可允许患者早期下地活动,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而负重时,折端会产生生理应力 刺激,加速愈合〔4〕。另外,3根螺纹针固定对股骨头及骨折部血运的影响较之以往的内固定,如三翼钉、Richard′s钉、Pugh钉等要小,在防股骨头缺血坏死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4.2 术后处理的重要性
对于股骨颈骨折来说,骨折愈合前任何违反治疗原则的行为都可能引起严重的后果,术后处 理亦不例外,我们认为术后处理的重点主要在以下两方面:①术后患肢的体位。应常规保持在外展中立位,可穿用“丁”字鞋维持,卧床休息,减少髋关节的活动,维持外展位可预防内收肌挛缩,及减弱髋外展肌对骨折端的影响,而维持中立位更是最大限度减轻骨折端不良扭转应力的关键措施。②术后离床活动及负重的时间。由于骨折后至骨折端初步粘连,这一过程大约需2~3周时间〔5〕,我们确定患者离床时间为术后3~4周,但负重要慎重 ,不能操之过急,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陆裕朴.实用骨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637
〔2〕潘世界.经皮3根骨圆针治疗新鲜股骨颈骨折.中华骨科杂志,1988,8:431
〔3〕李起鸿.主编.骨外固定原理与临床应用.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31
〔4〕郭世绂.临床骨科解剖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672
〔5〕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577
(收稿日期:1999-03-08),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