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妇产科 > 子宫内膜异位症
编号:10230630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研究现状及展望
http://www.100md.com 《新中医》 1999年第7期
     作者:向东方

    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州市大德路111号(5101200

    关键词:

    新中医990739 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是妇科常见病,发病率渐趋增加。近几年来,许多学者从中医学角度多方面研究EMT已取得可喜成绩。现将近几年来研究资料概述如下。

    1 病证结合的诊断模式

    EMT属中医痛经、瘕、不孕等范畴。目前中医研究EMT文献显示,中医诊断该病主要体现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其诊断依据包括临床表现、妇科检查、B超、腹腔镜或手术病检,血清CA 125、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等测定亦成为重要辅助诊断项目。在诊疗标准方面,有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制订的诊疗标准〔1〕,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2〕,中国卫生部颁发中药新药治疗EMT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的诊疗标准〔3〕。治疗上则按中医理论辨证施治。如郑英等按照EMT症状体征,将本病分为痛经型(血瘀少腹,胞脉不通),瘕型(气滞血瘀,下焦积聚),不孕型(肾虚肝郁,气血失和),然后辨证 施治,取得良好效果〔4〕,体现了病证结合的可行性,合理性。
, 百拇医药
    2 本虚标实的病理本质

    EMT主要病理变化是异位内膜周期性出血,即中医所言“离经之血”。因此普遍认为瘀血阻滞是主要病机所在。或寒凝血瘀〔5〕,或气滞血瘀〔6〕,或热郁血瘀〔7〕,或肾虚血瘀〔8〕,而肝郁脾虚血瘀亦不少见。

    EMT病位多在下焦,病程日久,经血过多,久病及肾,易出现肾虚血瘀之本虚标实之证〔9〕,补肾化瘀治疗本病的确切疗效亦佐证了这一观点。亦有学者认为血瘀只是EMT形成过程中的病理产物,瘀血夹痰湿才可概括其病理本质;同时认为本病仍以肾虚为本,痰瘀为标,肝郁为痰瘀形成之中间环节,肾虚、肝郁、血瘀更完整地概括了EMT的发病过程〔10〕。“百病皆生于气”,孙氏等认为在EMT形成中,瘀血阻滞多兼脾肾气虚,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而致瘀滞,瘀血不去而新血不生又加重病情〔11〕。《金匮要略》言当归芍药散主治妇人腹中?痛,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李氏用本方治疗EMT取得效果,提出其病机为肝郁脾虚,冲任失调,瘀血阻滞,不通则痛〔12〕
, 百拇医药
    3 内服为主,多法同用的治疗方案

    3.1 内治法 主要是辨证论治,处方来源以自拟经验方为主,针对EMT瘀血阻滞的病机,治法上强调活血化瘀。罗氏内异方由益母草、桃仁、川芎等组成,其疗效与丹那唑比较无显著差异〔13〕。其它报道如自拟红棱脂汤、盆腔瘀血汤、化膜汤、消异汤等,组成药物主要是活血化瘀之品,如三棱、莪术、红花、丹参、当归等,治疗EMT总有效率均在90%以上。实验资料已证实活血化瘀药物能扩张周围血管,改善微循环,溶解纤维蛋白,调节免疫功能,从而改善盆腔环境,调理脏腑气血功能〔14〕

    由于EMT多见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治法上有补肾化瘀,或补肾固冲,或温肾疏肝、祛瘀化痰,攻补兼施〔15〕等法,某些经方如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EMT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3.2 外治法 保留灌肠因药物通过直肠静脉丛迅速吸收,盆腔局部药物浓度高,在EMT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药物多选用丹参、败酱草、白花蛇舌草等清热化瘀之品,能有效改善或消除痛经、盆腔包块、结节、粘连等症状。中药外敷、离子导入亦是实用、简便、有效之辅助疗法。
, http://www.100md.com
    针灸包括针刺体穴、耳穴贴压、水针等,实验研究表明针灸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分泌,对抗前列腺素产生,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而对EMT起到治疗作用。

    3.3 综合疗法 综合疗法可以是中西医结合,如活血化瘀中药灌肠,配合西药丹那唑阴道塞入治疗术后复发EMT〔16〕;也可以是中医药内服外治同施,最常见是中药内服加清热化瘀中药灌肠;亦有中药内服配合静滴复方丹参注射液,中药外敷少腹部等多种途径。汪氏用复方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配合药饼灸治疗EMT,起到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子宫微循环、消散结节的作用〔17〕

    4 多途径的作用机制

    4.1 抑制异位内膜组织生长 资料表明,中药对EMT的作用途径研究较多的是中药对异位内膜组织生长的抑制。妇痛宁对大鼠实验结果显示,它能使异位内膜包块明显变小、萎缩,抑制异位内膜的代谢活动〔18〕。内异方1号也能使模型动物异位内膜腺体数目减少,腺腔减少,腺上皮细胞萎缩,甚至破碎〔19〕
, 百拇医药
    4.2 调节内分泌及免疫功能 温补肾阳法、补肾化瘀法治疗EMT临床资料表明,中药可改善性腺功能,激发皮质激素释放,改善EMT患者的免疫功能〔20〕。内异方对家兔实验性子宫内膜异位症雌、孕激素受体均有作用,对后者作用更明显〔21〕,表明中药对雌、孕激素受体的直接作用也是治疗EMT的机理之一。复方抑抗灵能使EMT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阳性不育症患者的EMAB转阴,阴转率95%以上〔22〕。吴氏等认为EMT发病中心环节是痰瘀互结,经软坚散结,化瘀止痛治疗,使EMT患者高于正常的前列腺素PGF与血栓烷素TXB2水平降低,其水平与辨证分型有一定相关性〔23〕

    5 展望

    中医研究EMT的资料表明,血瘀是其病理本质,以内服中药为主,多法联用为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中医治疗本病能明显改善症状及体征,调经助孕,长期用药无明显毒副作用,显示出中医药特色和优势。
, 百拇医药
    在对EMT中医病理本质研究方面,虽然瘀血阻滞的病机已得到公认,但本病发病机制复杂,有关证候本质的研究仍是一项重要和长期的任务。中医药治疗EMT的作用机制,目前主要从微循环、免疫、内分泌等方面研究,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机制的研究必需注重多学科、多系统、多途径的结合。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子宫内膜异位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及不孕症的中西医综合诊疗标准.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6)∶376

    [2] 陈贵廷.最新国内外疾病诊疗标准.北京∶学苑出版社,1991、88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订颁布.中药新药治疗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3,第1辑∶267~271

    [4] 郑 英,崔金金,祝黎明.中西医结合诊治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7,13(6)∶330~331
, http://www.100md.com
    [5] 胡永明.加味阳和汤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27例.浙江中医杂志,1997,32(55)∶208

    [6] 王俊兰.红棱脂汤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46例.江苏中医,1997,18(5)∶23

    [7] 秦 吉.自拟盆腔瘀血汤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陕西中医函授,1997,25(6)∶35

    [8] 李祥云.补肾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研究.中医杂志,1997,38(5)∶292~293

    [9] 简永平.活血化膜汤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38例.福建中医药,1997,28(2)∶15

    [10] 蔡 辉,顾秋善.活血调经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研究.中医药学报,1996(1)∶19~20

, 百拇医药     [11] 孙融融,应 萍.攻补兼施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体会.浙江中医杂志,1997,32(10)∶464

    [12] 李彩霞.当归芍药散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陕西中医函授,1996,24(3)∶23

    [13] 王俊玲,罗元恺,欧阳惠卿,等.罗氏内异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观察.中国中医结合杂志,1997,17(4)∶238~239

    [14] 李文芹.活血化瘀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64例.吉林中医药,1998,18(1)∶32

    [15] 高月平,徐 嘉.温肾疏肝、祛痰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37例.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2(5)∶55~56

    [16] 朱文新.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术后复发子宫内膜异位症31例.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4)∶241
, 百拇医药
    [17] 汪慧敏.水针结合药饼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7,21(6)∶39

    [18] 常 暖,韩 冰.妇痛宁对大鼠实验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和在位内膜的影响.大同医专学报,1997,17(1)∶33~36

    [19] 俞超芹,翟美英,邢玲玲,等.内异方对SD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种植内膜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6,2(4)∶34~37

    [20] 田延竹.温补肾阳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21例.陕西中医,1997,18(6)∶252

    [21] 李祥云,傅金荣,庄剑清.中药内异消对兔实验性异位子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的影响.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7,21(5)∶29

    [22] 黄邱朝,黄宇烽,武建国,等.抑抗灵治疗抗子宫内膜抗体的临床观察.中医杂志,1994,35(1)∶40~41

    [23] 吴 凡,祖玉梅.辨证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53例.辽宁中医杂志,1997,24(3)∶122~123

    (修回日期:1999-01-29)

    , http://www.100md.com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妇产科 > 子宫内膜异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