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新中医》 > 1999年第7期
编号:10230633
竹针配合按摩治疗面肌痉挛
http://www.100md.com 《新中医》 1999年第7期
     作者:何伟

    单位:广州市东山区中医针灸门诊部,广州市白云路62号(510100)

    关键词:肌痉挛;中医疗法;针刺疗法;按摩

    新中医990713 自1997年以来,笔者采用竹针配合足部按摩治疗面肌痉挛,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例中,男5例,女15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64岁;病程最短15天,最长15年;眼睑颤动14例,眼睑颤动并眼角口角抽动5例,口唇抽动1例。

    2 治疗方法

    选坚韧竹杆削成竹针消毒备用。取足部反射区之脑、三叉神经、肝、肾、眼、耳区,十四经穴太冲、解溪、太溪、涌泉。病人卧位或直腿坐位,双足放松。医者先以竹针点刺上述区、穴,单针或多针集束应用,刺激强度依病情、病程、年龄、体质和足部皮肤厚薄而定,点刺后即以指腹揉按之。每天治疗1次,5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次。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1月后未复发。显效:症状基本消失,在劳倦、情绪激动时偶见轻度发作,无需治疗即能停止。好转:症状减轻或发作次数减少。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变。

    3.2 治疗结果 20例中,治愈14例,好转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0%。治愈病例的病程均在1年内,最少治疗1次,最多治疗3个疗程,一般治疗3次。其余病例病程均超过4年。

    4 病案举例

    刘某,女,37岁,1997年3月27日初诊。患者因崩漏失血过多,右目下睑颤动3周余,经内服中西药及耳针治疗罔效。诊见:面色青白,晨起右下眼睑即起跳,整日不停,至夜晚闭目后仍振跳不已,舌尖略红、苔薄白,脉弦细。诊为面风(右面肌痉挛),证属肝血亏虚,血不养筋,虚风内动。治宜滋补肝肾,养血熄风,缓急止痉。采用竹针点刺加按摩,患者当即面目舒展,15分钟后跳动遏止。随访1年半无复发。

    5 体会

    笔者认为本病多属虚损,亦可虚实夹杂,主要病机为肝肾阴虚,精血内耗,气血不足,引动肝风。病程与疗效关系密切,病程愈长,疗效愈低。

    竹针在古代曾与骨针发挥过作用,后被金属针取代。笔者采用竹针配合足部按摩治疗面肌痉挛,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结合足部反射区有关原理设计的。本法立意上病下取,以下治上,以补益肝肾,平肝熄风,缓急制动,养血舒筋为原则,以仿针刺与按摩融于一炉为特点。竹针不刺入皮内,操作灵活,能进行大范围区域性多点集束式刺激,通过神经反射和经络传导,使大脑皮质和受损神经获取充分的良性调节信息,从而调整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修复受损神经或解除病理性干扰,缓解面肌的躁动痉挛,故奏效快,副作用少,而且远期疗效较好。

    足部各区及经穴的治疗原理为:脑区调节大脑皮质功能,总体平衡阴阳,安神熄风;三叉神经区统治面神经三叉神经疾患,平肝熄风,调和气血,舒筋缓急;眼、耳区明目聪耳,滋养肝肾;肝区舒肝养肝止痉;肾区、涌泉、太溪穴滋水涵木,补肾生髓通于脑,安神降虚火;太冲穴平肝清肝,熄风止痉;解溪穴清降胃火,面口由阳明所主,泻阳明经之实,有利于舒缓协调面部肌肉。

    (收稿日期:1998-09-28)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