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虫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观察
作者:程兰 黎小斌
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科(510120)
关键词:大黄虫丸;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
广东医学990747 【摘要】 目的 探讨化瘀通腑药大黄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病、疑难病。近年来发病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占育龄妇女的5%~20%,严重影响着妇女的身心健康。1996年3月~1998年6月,我们用大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本院内膜异位症专科门诊或住院患者,均经西医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辨证为血瘀型。其中中药组26例,年龄23~48岁,平均33.8岁,病程0.5~19 a,平均7.3 a;病变部位:卵巢11例,盆腔内痛性结节10例,两者相兼者5例;病情分度:轻度7例,中度6例,重度15例。西药组共15例,年龄25~40岁,平均30.5岁;病程3个月~17 a;病变部位:卵巢6例,盆腔内痛性结节6例,两者相兼者3例;病情分度:轻度4例,中度3例,重度8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资料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会议修订标准[1],全部病例均结合临床妇科检查、B型超声波检查及腹腔镜检查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排除生殖器官恶性肿瘤或其他局部及全身性恶性肿瘤及其他系统严重疾病者,并除外同时接受其他治疗者。
1.3 治疗方法 中药组予口服中成药大黄
1.4 观察项目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抗内膜抗体测定、血液流变学的测定、谷丙转氨酶测定。
1.5 统计学方法 χ2检验、t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包括血瘀证候)全部盆腔包块等局部体征基本消失。显效:症状基本消失,盆腔包块缩小。有效:症状减轻,盆腔包块无增大或略缩小,停药3个月病情稳定。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变化或加重。
2.2 临床疗效 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例[例 (%)] 组别
例数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中药组
26
5(19.2)
10(38.5)
6(23.1)
5(19.2)
21(80.8)*
西药组
15
4(26.7)
5(33.3)
4(26.7)
2(13.3)
13(86.7)
与西药组比较:χ2=0.23,P>0.05
2.3 治疗前后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的变化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EMAb的变化 组别
例数
治疗情况
阳性
阴性
阴性率(%)
阴转率(%)
中药组
26
治疗前
21
5
19.2
治疗后
7
19
73.1
66.7
西药组
15
治疗前
12
3
20.0
治疗后
3
12
80.0
75.0
中药组及西药组治疗前后EMAb阴性率均显著上升(P<0.005,分别χ2=15.6,χ2=10.8),而两组治疗前后EMAb阴转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χ2=0.02,P>0.9)。
2.4 中药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见表3。表3 中药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比较(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全血比粘度(高切)
5.395±0.585
4.562±0.899
4.254
<0.01
全血比粘度(低切)
7.693±1.228
7.223±1.258
1.462
>0.05
血浆比粘度
1.892±0.207
1.767±0.136
2.744
<0.01
纤维蛋白原(g/L)
3.007±1.253
2.514±0.760
3.399
<0.01
红细胞聚集指数
1.514±0.219
1.417±0.248
1.606
>0.05
红细胞压积
41.467±3.181
38.367±3.969
3.338
<0.01
治疗前两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等4项指标均高于正常值,经治疗后中药组4项指标均有下降(P<0.01)。
2.4 两组疗程结束后测定谷丙转氨酶(SGPT) 中药组26例,均在正常范围;西药组15例,3例SGPT升高,占20%。
3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证(EMT)是妇科常见的疾病,文献报道其发病率为5%~20%不等[2]。它可引起痛经、不孕、月经失调、急腹症、盆腔包块、盆腔痛性结节等。严重危害妇女的身体健康。由于EMT的病因学和病理生理学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因此其治疗效果至今尚不能令人满意。如GnRH类似物和外周雌激素拮抗剂如三苯氧胺治疗,均可导致低雌激素状态,且费用过于高昂;而丹哪唑治疗可使部分患者转氨酶显著上升,本文治疗组有3例(20%)SGPT升高。
子宫内膜异位症在祖国医学中属于“痛经”、“不孕”、“症瘕”等范畴,而血瘀是本病的重要发病环节,是本病的本质。中药治疗本病卓有成效,目前已有不少学者从活血化瘀法进行治疗探索,且获得满意疗效,无明显副作用,如罗氏内异方[3]疗效与丹哪唑比较无显著差异,其他报道如自拟红棱脂汤、盆腔瘀血汤、化膜汤等EMT的总有效率均在85%以上,大黄 虫丸由大黄、黄芩、甘草、桃仁、杏仁、芍药、牛漆、虻虫、水蛭、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会议.子宫内膜异位症、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及女性不孕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6):376
2 张莲芳,郑少侠,胡承阅.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免疫病因和临床.国外医学计划生育分册,1998,17(1):27
3 王俊玲.罗氏内异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4):238
4 王大增.化瘀通腑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与实验研究.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3):524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方剂 > 常用方剂 > 理血剂 > 活血祛瘀 > 大黄虫丸 娣団剝浼呮禒鍛返閸欏倽鈧喛绱濇稉宥嗙€幋鎰崲娴f洑绠e楦款唴閵嗕焦甯归懡鎰灗閹稿洤绱╅妴鍌涙瀮缁旂姷澧楅弶鍐ㄧ潣娴滃骸甯拋妞剧稊閺夊啩姹夐敍宀冨閹劏顓绘稉鐑橆劃閺傚洣绗夌€规粏顫﹂弨璺虹秿娓氭稑銇囩€硅泛鍘ょ拹褰掓鐠囦紮绱濈拠鐑藉仏娴犺埖鍨ㄩ悽浣冪樈闁氨鐓¢幋鎴滄粦閿涘本鍨滄禒顒佹暪閸掍即鈧氨鐓¢崥搴礉娴兼氨鐝涢崡鍐茬殺閹劎娈戞担婊冩惂娴犲孩婀扮純鎴犵彲閸掔娀娅庨妴锟�
瀵邦喕淇婇弬鍥╃彿
閸忚櫕鏁為惂鐐
鐠囧嫯顔戦崙鐘插綖
閹兼粎鍌ㄩ弴鏉戭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