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东医学》 > 1999年第7期
编号:10236740
甘利欣对病毒性肝炎的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广东医学》 1999年第7期
     作者:陈厚皎 黄浩新

    单位:阳江市人民医院(529500)

    关键词:

    广东医学990740 目前,病毒性肝炎尚无一种特效治疗方法,为了寻求一种对病毒性肝炎有效的药物,自1995~1997年间,我们在临床治疗上,观察了甘利欣注射液对病毒性肝炎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的选择 本组63例,全部为1995年5月~1997年3月间收治的住院患者,所有病例均有黄疸,全部病例符合1995(北京)全国第5次传染病寄生虫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治疗组35例,男性30例,女性5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70岁,平均年龄35.9岁,其中慢性轻度9例,慢性中度19例,慢性重度7例;病原学分型方面,HBV感染14例,HCV感染7例,HBV、HCV重叠感染8例,HBV、HCV、HDV重叠感染2例,HBV、HGV重叠感染2例,HCV、HGV重叠感染1例,HBV、HEV重叠感染1例。对照组28例,男性24例,女性4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76岁,平均年龄33.8岁,其中慢性轻度6例,慢性中度16例,慢性重度6例;病原学分型方面,HBV感染16例,HBV、HCV重叠感染6例,HBV、HEV重叠感染1例,HBV、HGV重叠感染1例,HBV、HAV重叠感染1例,HBV、HEV、HGV重叠感染1例,HCV感染2例。两组临床资料基本相同,在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综合治疗(维生素C、维生素E、肝太乐、门冬氨酸钾镁),病重者加用人血清白蛋白。治疗组加用甘利欣注射液(由江苏正大天晴药厂提供)30 mL,加入10%葡萄糖溶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30 d为一疗程。

    1.3 结果 依文献[1]疗效判断标准,治疗组中,显效20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85.2%;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60.7%。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χ2=3.896,P<0.05)。治疗组总胆红素复常时间平均为19.9±7.52 d,较对照组(24±6.07 d)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极显著性(t=2.690,P<0.01)。治疗组ALT及AST复常时间平均为21.2±7.24 d,较对照组(25.7±5.94 d)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t=2.656,P<0.05)。治疗组使用甘利欣过程中,除1例出现风团样皮疹而停药外,绝大部分病例无不良反应。

    2 讨论

    甘利欣是甘草甜素的第三代药物,其主要化学成分为a体的甘草酸二铵,有较强的抗炎、免疫调节抗病毒、保护肝细胞膜、改善肝功能的作用。还具有明显减轻D-氨基半乳糖对肝形态损伤和改善免疫性因子对肝形态的慢性损伤。本组观察甘利欣治疗后的总有效率、ALT复常时间,尤其是退黄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推测其退黄作用机理有:①稳定肝细胞膜及改善其对胆红素代谢功能。②甘草酸二铵亲脂性强,在体内极易与载体蛋白结合,与毛细胆管膜蛋白—类脂质受体复合物结合后,使其通透性减低,胆汁成分经肝细胞入血减少。故作者认为,甘利欣通过多种药理作用,促使肝细胞形态及功能恢复正常,改善胆小管功能而起到降酶、退黄作用。但对甘利欣退黄作用的探讨,尚有待进一步论证。

    参考文献

    1 病毒性肝炎的治愈标准及药物疗效评价标准.中华传染病杂志,1991,9(1):59,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