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东医学》 > 1999年第7期
编号:10236760
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21例分析
http://www.100md.com 《广东医学》 1999年第7期
     作者:黄晓生 黄齐旺 廖勇彬 庞健

    单位:江门市中心医院泌尿外科(529000)

    关键词:膀胱癌;膀胱全切除;回结肠膀胱术;可控性

    广东医学990721 【摘要】 目的 探讨全膀胱切除尿流改道的理想术式。方法 采用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治疗膀胱癌患者21例。结果 1例手术结束时死于心跳、呼吸骤停,其余手术成功。随访6~48个月,代膀胱内压低,无返流,可控性能好,电解质无明显紊乱,肾功能正常。结论 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是一种较理想的尿流改道方法。

    膀胱全切除后,为了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我院自1993年11月~1998年5月,施行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21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 百拇医药     1.1 临床资料 本组21例,男性18例,女性3例,年龄43~70岁,平均55.6岁。均为膀胱癌患者,其中8例属于复发性。肿瘤分期:Tis~T1 2例,T2 13例,T3 6例,病理分级Ⅱ~Ⅲ级。手术平均时间6 h 45 min,输血量900~1200 mL。

    1.2 手术方法 按常规行膀胱全切除及阑尾切除,游离并截取包括距回盲部6~8 cm回肠在内的右半结肠。1‰新洁尔灭反复冲洗肠襻后,灌注无水酒精150~200 mL,保留5 min。回肠近断端与结肠远断端对端吻合,恢复肠道连续性。将横结肠折叠并排于升结肠的内侧,沿结肠系膜对侧结肠带剪开肠壁,用3-0肠线缝合切缘成类球形之结肠袋——贮尿囊。双侧输尿管与结肠后壁行粘膜下隧道式吻合。从回肠断端插入F12导尿管,沿回肠纵轴浆肌层折叠式间断缝合3~4排,缩窄肠腔。肠断端造口于右中腹部。贮尿囊置胶管造瘘。术后第3天开始用5%碳酸氢钠溶液定时冲洗结肠袋,2周左右拔除输尿管支架管,3周拔除造瘘管,训练患者导尿。
, 百拇医药
    2 结果

    本组1例患者手术结束时心跳、呼吸骤停,经抢救无效死亡。17例随访6~48个月,2例分别于术后9个月、18个月死于转移癌,15例存活。患者能自行导尿,半年内,每隔1~3h 导尿一次,每次尿量150~300 mL。半年以后,白天每3~4.5 h导尿一次,夜间导尿0~1次,每次尿量350~500 mL,平均420 mL。3例患者5~6h导尿一次,每次尿量达600~800 mL。血液生化检验:15例患者血尿素氮、肌酐、二氧化碳结合力及钾、钠均在正常范围,2例患者血氯108~113 mmol/L(正常值100~106 mmol/L)。尿液分析:全部病人pH值及比重正常,WBC(-)~(++)。B超、IVU检查显示12例患者两肾及输尿管正常,1例双侧肾、2例左侧肾轻度积水。贮尿囊造影未见明显输尿管返流或渗漏,可控性能良好,患者恢复正常工作、生活。

    3 讨论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肿瘤,采用膀胱部分切除术,肿瘤复发率高达44%~80%。按照传统的全膀胱切除手术治疗,5a生存率为40.5%。本组有8例是复发性膀胱癌,虽然再次手术已行全膀胱切除,但延误了手术时机,仍有2例术后死于转移癌。可控性尿流改道术,消除了患者惧怕携尿袋的心理,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适当放宽全膀胱切除的手术指征是必要的。但由于此手术创伤较大,手术时间较长,术前仍应严格筛选患者,对于年龄超过70岁、体质较差或有心、肺、肝、肾并发症患者应慎用此术。本组一例有冠心病史的70岁患者,手术结束时就因出现心跳、呼吸骤停而死亡。
, 百拇医药
    使用肠道做成可控性膀胱,其性能取决于结肠袋的容量、内压和流出道的阻力。采用此术式的原理是:①将横结肠倒折于升结肠内侧,纵剖肠壁缝成球囊,使囊袋各壁的肠瓣沿不同方向蠕动,互相抵消,避免贮尿囊在充盈时内压急升。②结肠重组成球形,直径明显增大。根据几何原理,相同表面积情况下,直径越大,容量就越大,顺应性也越大,而且,结肠对折成形增加了横向伸层能力和纵向扩张空间,有利于术后贮尿囊继续扩大。③将回肠壁纵行折叠缝合,使流出道形成一僵直的细管,增加管腔内的阻力,加上回盲瓣的阻抗作用,贮尿囊的可控性得到保障。

    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是根据KOCK术式改变而来,但后者所利用的肠管全部为回肠,肠腔细小,需要截取较多的肠管,手术操作较复杂,手术时间更长。本术式截取肠管较少,操作相对简单,手术时间较短,对体内电解质无明显干扰。但在截取回结肠时,应注意肠管的血液供应,避免损伤回结肠动、静脉及右结肠动、静脉。在重组结肠前,用无水酒精灌注结肠腔,可破坏肠粘膜的杯状细胞,使术后结肠袋分泌的粘液减少,从而降低粘液堵管的机会。结肠袋成形后,用F16导尿管经输出道插入贮尿囊,测定其通畅度。然后,用生理盐水充盈,观察有无渗漏及输出道抗尿失禁效果。贮尿囊应固定于右下腹,左输尿管从骶岬上、腹膜后牵至右侧,由结肠袋后壁植入,否则易扭曲成角。本组得到随访的存活患者中,B超、IVU显示1例双肾、2例左肾轻度积水,可能与此有关。结肠袋造影未见输尿管逆流,表明输尿管结肠粘膜下隧道吻合抗返流效果良好。
, http://www.100md.com
    患者出院时,必须强调定时、清洁导尿,术后半年内,每2~3 h导尿一次,半年后白天3~4 h导尿一次,夜间0~1次。如果间隔时间太久,可造成贮尿囊过度扩张,除可引起患者腹胀不适外,还可导致结肠粘膜吸收尿中成份增多,产生高氯性酸中毒。术后早期,尿液混有结肠粘膜分泌的粘液,偶有堵塞导尿管现象,可嘱患者用5%碳酸氢钠溶液冲洗尿管及贮尿囊。随着流出道内腔扩张,导尿管的管径可由F14增至F18。Mansson等报告结肠袋尿液中分泌型IgA明显增高,这种IgA有特异性地抑制细菌粘附于贮尿囊粘膜的作用。本组随访有2例尿常规WBC(+)~(+ +),经治疗WBC消失。因此,术后加强腹壁造口护理和导尿管的消毒,必要时应用抗生素或进行贮尿囊冲洗,可有效地防治尿路感染。

    参考文献

    1 杨运彰,梁志雄,陈白平,等.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附20例报告).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93,14:195

    2 叶 敏,陈建华,张 良,等.可控性回结肠术的技术改进及临床应用.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97,18:395,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