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东医学》 > 1999年第7期
编号:10237573
加味养阴清肺汤治疗慢性咽喉炎62例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广东医学》 1999年第7期
     作者:袁秀琼

    单位:广州海员医院(510300)

    关键词:

    广东医学990750 慢性咽喉炎在耳鼻喉科可称是“顽症”,患者咽部干痒疼痛、有异物感、声嘶哑或干咳少痰、咽部红肿,慢性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严重时影响睡眠及饮食,病情较长、迁延日久、反复发作,重者可引起刺激性咳嗽,治疗效果较差。为提高对慢性咽喉炎的治疗效果,笔者于1988~1995年运用养阴清肺汤为主,审证施治,循规权变,效其法投之于临床治疗慢性咽喉炎62例,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2例中,男35例,女27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68岁,以18~50岁居多(48例),病情最短3个月,最长11 a。所有病例均有典型的主证:咽喉部或干、或痛、或痒、咽中如有异物、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更主要的是刺激性咳嗽。起病初期多有外感史,晨轻暮重和用声之后症状加重,与职业、烟酒过度致消化道功能障碍有关,经西医治疗效果不佳。检查时,咽部反射敏感,易恶心,咽部微红肿,咽后壁血管扩张,淋巴滤泡增生等。
, 百拇医药
    1.2 治疗方法 以《重楼玉钥》养阴清肺汤为基础方,药物:生地黄12 g,麦冬10 g,元参10 g,浙贝母12 g,丹皮9 g,薄荷(后下)3 g,炒白芍10 g,水煎服,每日1剂复渣再煎服,2周为一疗程,治疗1疗程后统计效果。随症加减:有外感者,加冬桑叶12 g;有痰难咳者,加蒌皮15 g;咽部充血者加岗梅根30 g,僵蚕10 g,射干9 g,马勃5 g。

    1.3 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检查咽部红肿消失,咽后壁淋巴滤泡恢复正常。临床治愈:症状消失,咽充血减轻,但疗效未巩固,偶因天气变化,说话过多,粉尘刺激而症状轻微复发,短期用药即愈。好转:症状明显改善,刺激性咳嗽减少,检查咽部仍有炎症改变。无效:用药治疗病情、症状无改善。

    1.4 治疗效果 本组62例中痊愈13例,占20.9%,临床治愈35例,占56.4%;好转12例,占19.3%;无效2例,占3.2%;总有效率96.8%。
, http://www.100md.com
    2 讨论

    慢性咽喉炎属于中医喉痹、喉蛾、失音等范畴,病情较长,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其因诸多。其中治疗不当者为数颇多,既曰炎症,多用苦寒剂攻之、降之、消之,以治其标,往往适得其反,病情反剧。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服寒而反热。”喉为肺系,肺上连喉咙,手太阴之脉亦经喉咙,喉为肺出入之门户,故喉咙受制于肺,肺有病变,多影响喉咙正常功能。

    体弱多病,久病体虚或平时饮食起居不节;或职业关系,以致肺肾阴虚,灼津耗液,津液不足,不能滋润喉咙,致使咽干咽痛、红肿或痒、干咳等症。虽有舌红,咽干红肿痛之阳盛之象,但阳盛之象乃由阴衰所致,实为阴虚上炎也,倘用苦寒之品以治水,怎奈苦寒之品,皆主沉降则亡阴,阴愈亡则水愈盛,故服寒反热,非火之有余,乃阴之不足也,阴不足则阳有余,余而为热,故当取之于阴,滋养阴以配阳,则阴复而阳平,炎象自退矣。

    养阴清肺汤用生地、元参、麦冬养阴润燥,滋养肺阴之品,以补肺阴之不足,以达水火相济,津液充足而润喉;丹皮祛瘀消肿;浙贝母散结解毒清热化症,诸品共奏滋养肺阴,润燥消炎之效,得奏余功矣。

    此亦王太仆“壮水为主,以制阳光”之用也。,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