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实用医学杂志》 > 1999年第8期
编号:10210385
黄芪注射液治疗慢性肾炎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实用医学杂志》 1999年第8期
     作者:沈 波 陈瑾君 田树敏

    单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肾内科(200011)

    关键词:

    实用医学杂志990865 黄芪具有补中益气,固表利水,托毒排脓的功效。在肾病的治疗中早有记载。本文单独应用纯中药提取制剂黄芪注射液治疗慢性肾炎观察其疗效。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蛋白尿为主的慢性肾炎30例,为住院病人,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41±18岁。病因分类:慢性肾小球肾炎11例,IgA肾病7例,糖尿病肾病2例,肾病综合征8例,急性肾炎2例。14例接受肾穿刺活检,系膜增生型9例(其中IgA肾病7例),局灶节段硬化3例,膜性肾病2例。

    1.2 治疗方法 黄芪注射液20 ml+5%葡萄糖50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应用4周。治疗期间不加用其他药物。
, 百拇医药
    1.3 治疗前后观察实验室指标 尿常规蛋白定量,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T细胞亚群。并以24小时尿蛋白定量比治疗前下降50%以上为显效,比治疗前下降20%为有效,反之则无效。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实验室改变 30例病人治疗前后尿常规蛋白定量、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明显下降,血清白蛋白显著提高。治疗后CD3、CD4、CD8无明显改变,CD4/CD8比例下降,而治疗前后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无显著改变,见表1。

    表1 30例慢性肾炎黄芪注射液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改变(±s)

    检查项目
, 百拇医药
    治疗前

    治疗后

    尿常规蛋白(g/L)

    3.27±1.78

    2.27±1.32**

    24 h尿蛋白(g)

    3.42±3.08

    2.33±1.86**

    血清白蛋白(g/L)

    32.44±8.29

    37.08±7.56**
, 百拇医药
    甘油三酯(mmol/L)

    1.21±0.65

    1.68±0.64

    总胆固醇(mmol/L)

    5.63±1.25

    5.45±1.35

    CD3

    50.52±7.29

    51.25±6.57

    CD4

    50.42±8.34
, 百拇医药
    49.08±7.42

    CD8

    36.42±5.68

    37.33±6.33

    CD4/CD8

    1.37±0.27

    1.19±0.28*

    与治疗前比*P<0.05,** P<0.01

    2.2 病理类型与疗效关系 14例经肾穿刺活检,系膜增生型9例(其中IgA肾病7例)治疗后显效6例,有效3例,治疗前平均24小时尿蛋白4.83±4.19 g,治疗后为1.41±1.35 g。局灶节段硬化3例,2例有效,1例无效,膜性肾病2例无效,见表2。
, http://www.100md.com
    表2 肾活检病例黄芪注射液疗效比较(例)

    病理类型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系膜增生性肾炎(包括IgA肾病7例)

    9

    6

    3

    0

    局灶节段硬化

    3
, 百拇医药
    0

    2

    1

    膜性肾病

    2

    0

    0

    2

    3 讨论

    中医认为肾病中见尿蛋白及出现乏力水肿等症状即气虚乏力,脾不能升清,精微下泻,中气不能升提所致。黄芪具有补气升阳扶正固本之效。

    本组30例慢性肾炎患者在黄芪注射液治疗前后,尿常规蛋白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均有明显减少(P<0.01)。在9例系膜增生型病例治疗后,显效6例(66.7%),有效3例(33.3%)。章有康等[1]报道黄芪能减少肾小球系膜区免疫复合物(IC)的沉积,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肾小球系膜区对沉积于局部IC的吞噬和清除功能。本文中系膜增生型病例治疗效果显著,与报道相符。慢性肾炎患者T细胞亚群的比例失调,功能紊乱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本文12例患者检测T细胞亚群,治疗后CD4/CD8显著下降(P<0.05),证实黄芪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平衡T细胞亚群,抑制TH的作用。
, 百拇医药
    实验表明,黄芪有促进肝脏蛋白合成,总体蛋白合成率增高,分解率下降,提高血浆白蛋白水平[2]。本组治疗后血清白蛋白明显升高(P<0.01)。

    在肾小球疾病发生进展中,凝血障碍是一重要原因,大多数病人多存在肾小球内高凝状态。文献报道,黄芪有抑制血栓素(TxB2)合成,抑制血小板内5-羟色胺合成和释放而起到抗凝作用[3],其对慢性肾炎的治疗作用机制有待研究。

    4 参考文献

    1 章有康,王海燕,王叔咸,等. 黄芪当归治疗三种类型肾炎的实验研究. 中华内科杂志,1986,25(4):222.

    2 李丽英,王海燕,朱世乐,等. 黄芪当归对肾病综合征大鼠白蛋白合成作用的研究. 中华医学杂志,1995,75(5):276.

    3 雷正一,王硕仁. 黄芪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1(6):372.,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