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功能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变化的临床意义
作者:曾 勉 谢灿茂 李志平 邢浩宗
单位:曾 勉 谢灿茂 李志平 邢浩宗 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510080)
关键词:红斑狼疮,系统性;肺弥散能力;一氧化碳;呼吸功能试验
实用医学杂志990802 摘 要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肺弥散功能中肺膜弥散量(Dm)和肺毛细血管血量(Vc)的变化及弥散功能下降的机制。方法:测定24例SLE患者肺通气功能、肺容量、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Dm和Vc。结果:DLco 60.3±3.1,Dm 51.1±3.4,Vc 56.3±4.7。肺通气功能和肺容量正常,分别为第1秒用力呼气流量(FEV1)93±2.9,最大通气量(MVV)87.9±3.5,肺总量(TLC)97.6±4.7。24例患者中21例有弥散功能减退,Dm下降例数与DLco相似,而Vc下降例数较少(16例)。其中5例低DLco同时伴Dm下降,而Vc正常。Dm与DLco、Vc与DLco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m=0.833,P<0.0001,rc=0.615,P=0.004。Dm和Vc与DLco明显正相关,以Dm与DLco关系更显著。结论:SLE弥散功能减低主要是Dm下降引起,部分伴有Vc的轻度降低。
, 百拇医药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较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疾病,以侵犯全身结缔组织和血管为特征,肺、支气管和胸膜组织富含结缔组织,故SLE常累及肺、胸膜组织引起各种肺、胸膜病变,甚至成为SLE首发症状,其中弥散功能减低是SLE肺部病变早期表现之一,常在无呼吸道症状,X线胸片正常时已率先减低。肺弥散量临床上常用一口气呼吸法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表示,但DLco只能粗略地了解肺弥散功能,不能全面反映弥散过程中主要哪一环节异常。DLco包含两个过程:(1)一氧化碳(CO)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膜的膜弥散;(2)CO在肺毛细血管内与血红蛋白的化学结合。因此,分别测定肺膜弥散量(Dm)和肺毛细血管血量(Vc)两种成分,即确定弥散过程的哪一环节异常。SLE由于自身免疫抗体在肺胸膜组织中引起非特异性炎症浸润,而致多灶性肺泡上皮增生,肺泡—毛细血管单位急性损伤或胸膜肺间质纤维化等引起肺弥散功能障碍,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1,2],国内报道不少,但弥散功能哪个环节先出现异常,Dm还是Vc,则还未见报道。现将我院住院24例SLE患者肺功能,弥散功能测定和Dm,Vc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 百拇医药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收集1997年5月~1998年1月在我院皮肤科和内科住院的SLE患者24例,男4例,女20例,年龄33.2±2.3岁,身高15.8±1.2 cm。病程最长12年,最短2月,平均3年。均无吸烟史,无贫血、红细胞增多症、心力衰竭、慢性肺疾患等表现。
1.2 临床表现 24例中,关节疼痛16例,面部红斑14例,发热7例,咳嗽咳痰9例,气促喘息3例,15例无呼吸道症状。胸部X线检查,胸片正常16例,斑点状阴影3例,网格状阴影2例,少量胸积液3例。
1.3 测定方法 24例SLE患者均行肺功能(通气功能和肺容量),DLco、Dm和Vc测定。测定仪器为美国Sensor Medics 2100型自动肺功能检测仪。Dm和Vc用Morrison等[3,4]的方法测定。具体方法见文献报道[5,6]。
, 百拇医药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计算用SPSS 7.5统计软件完成,结果以均数±标准误表示,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DLco与Dm、Vc的关系,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测定结果以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比表示。DLco、Dm和Vc正常预计值用谢灿茂等方法[5,7]。肺通气功能预计值用广东地区肺功能正常预计值回归方程计算。除肺总量(TLC)、残气量(RV)实测值/预计值在80%~120%为正常、RV/TLC以小于35%为正常外,其余肺功能指标均以实测值/预计值<80%为异常。
2 结果
2.1 24例SLE患者DLco、Dm和Vc的变化 24例患者中,DLco减低21例(88%),Dm减低21例(88%),Vc下降16例(67%)。在21例低的DLco中,Dm同时下降20例,Vc下降15例,其中5例DLco和Dm同时下降,而Vc正常,仅1例DLco下降伴Vc下降,而Dm正常,表明SLE患者Dm与DLco关系更密切。
, 百拇医药
2.2 SLE患者弥散功能和肺功能的变化 24例SLE患者DLco、Dm和Vc结果及肺功能测定结果,见表1。从表1可见,本组SLE患者肺功能改变主要为肺弥散功能明显减低,即DLco和每升肺泡通气量之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VA)减低,DLco的两个成分Dm和Vc也降低,以Dm下降更明显,而其它肺通气功能、肺容量各项指标均值都在正常范围。
表1 24例SLE患者弥散和肺功能测定结果
(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比)
弥 散 功 能
通 气 功 能
肺 容 量
DLco
, 百拇医药
60.3±3.1
FVC
93.2±3.4
VC
93.2±3.3
Dm
51.1±3.4
FEV1
93±2.9
TLC
97.6±4.7
Vc
, 百拇医药
56.3±4.7
PEF
87.6±4.2
RV
105.6±6.9
DLco/VA
68±5.4
MVV
87.9±3.5
RV/TLC
33±1.7
注 VA:肺泡通气量(L) FVC:用力肺活量 FEV1:第一秒钟肺活量 PEF:
, 百拇医药
最大呼气流量 MVV:最大通气量 Vc:肺活量 RV/TLC:
残气量与肺总量之比 DLco/VA:每升肺泡通气量之CO弥散量
2.3 DLco与Dm、Vc的相关性 将DLco与Dm、Vc进行两两相关分析,Dm与DLco的相关系数r=0.833,P<0.0001,呈明显正相关;Vc与DLco的r=0.615,P<0.004,也呈正相关;Dm与Vc也相关,r=0.514,P=0.024。从以上相关系数看,Dm与DLco的相关性最好。校正Vc后,Dm与DLco的偏相关系数r=0.86,P<0.0001;校正Dm后,Vc与DLco的偏相关系数r=0.56,P=0.012<0.05。结果进一步说明Dm与DLco的关系要比Vc与DLco的关系更密切。
3 讨论
本组SLE患者以青年女性多见,关节疼痛、面部红斑为主要临床表现,62%患者无呼吸道症状,67%患者X线胸片显示正常,异常胸片以斑点状阴影、网格状阴影多见。本文结果表明,SLE患者尽管呼吸系统症状不明显或较轻,X线胸片正常或改变较轻,但88%的患者出现弥散功能减低,而通气功能和肺容量正常,这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8]。有文献报道胸部X线检查正常的SLE患者除了弥散量减低外,还存在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2],本组资料未发现这一现象。表1所见,VC、FEV1、PEF、MVV、TLC、RV等的均值均在正常范围,仅表现为弥散功能的异常。
, 百拇医药
DLco、Dm和Vc的关系中,24例患者中,DLco降低21例,Dm下降21例,Vc 16例,有5例低DLco者同时伴Dm下降而Vc正常。比较Dm和Vc,Dm下降的幅度似更明显,异常的例数比Vc多,提示Dm膜弥散量与DLco关系更密切,弥散功能障碍首先由膜弥散量下降引起。Dm、Vc和DLco的相关分析中,Dm与DLco、Vc与DLco显著相关(r分别为0.833,0.615),说明SLE时弥散功能下降与膜弥散量和肺毛细血管血量均有关,但Dm与DLco的相关性要比Vc的相关性显著。以上结果表明,大多数SLE患者的肺功能主要以弥散功能异常为早期表现,而且,以Dm为主,部分患者也有Vc的改变,但其程度较轻。换句话说,SLE患者的肺损害可能先从肺弥散膜开始,即肺泡和肺的间质,部分患者同时有肺血管的损害,随着病变的进展,肺组织内血管炎及血管周围炎加重,造成肺毛细血管损害及毛细血管床减少,才出现Vc下降,加重弥散功能损害。另外,DLco和DLco/VA均下降,提示弥散功能异常与肺泡通气功能无关。
有的疾病早期可先出现Dm异常[7,9]。而SLE弥散功能减低时Dm下降明显于Vc,国内外未见报道。本文认为可能机制是:SLE是一种免疫学介导的多系统无菌炎症的结缔组织病,肺、胸膜含有丰富的结缔组织,SLE的多种自身免疫抗体(抗DNA抗体、抗双链DNA抗体和抗Sm核抗原体等)易在肺泡组织中形成免疫复合物,在补体参与下发生炎症反应,导致多灶性肺泡上皮增生,使肺弥散膜增厚,弥散距离增加,因而首先Dm下降,引起DLco降低。随着这种非特异炎症加重,波及肺间质和实质,造成肺毛细血管损害和肺毛细血管床减少,才表现为Vc的降低。因此,我们认为SLE患者肺功能表现主要是弥散功能减低,其次是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在未出现呼吸道症状和胸部X线检查正常的SLE患者,弥散功能减低主要先由Dm下降引起,而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则在疾病的中、后期伴有肺毛细血管损害、肺间质纤维化时才出现,这时Vc呈明显下降。
, 百拇医药
4 参考文献
1 罗慰慈,主编. 现代呼吸病治疗学.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 775~777.
2 穆魁津,林友华,主编. 肺功能测定原理及临床应用.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2. 55.
3 Morrison NJ, Abboud RT,Muller NL,et al. Pulmonary capillary volume in emphysema. Am Rev Respir Dis,1990,141:53~61.
4 Forster RE,Dubios AB,Briscoe WA,eds. The lung:physiologic basid of pulmonary function tests. 3th ed. Chiccago:Yr BK Puc,1986. 190~220.
, http://www.100md.com
5 谢灿茂,容中生,Light RW,等. 广东地区成人膜弥散量和肺毛细血管血量正常值测定. 中华医学杂志,1996,76(1):61~62.
6 曾 勉,谢灿茂,等. 气胸对膜弥散量和肺毛细血管血量的影响. 中华呼吸和结核杂志,1999,22(4):242~244.
7 Xie CM,Rong Zhong-Sheng,Li Zhi-Ping,et al. Measurements of membrane diffusing capacity and pulmonary capillary blood volume in normal subjects and patients with mild emphysema. Chinese Medical Journal,1996,109(11):840~847.
8 姚婉贞,韩荣藓,赵呜武,等. 结缔组织病的肺功能观察. 结核病与胸部肿瘤,1990,53(1):45~47.
9 Vijayan VK,Kuppurao KV,et al. Pulmonary membrane diffusing
capacity and capillary blood volume in tropical eosinophilia. Chest,1990,97:1386~1389., 百拇医药
单位:曾 勉 谢灿茂 李志平 邢浩宗 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510080)
关键词:红斑狼疮,系统性;肺弥散能力;一氧化碳;呼吸功能试验
实用医学杂志990802 摘 要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肺弥散功能中肺膜弥散量(Dm)和肺毛细血管血量(Vc)的变化及弥散功能下降的机制。方法:测定24例SLE患者肺通气功能、肺容量、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Dm和Vc。结果:DLco 60.3±3.1,Dm 51.1±3.4,Vc 56.3±4.7。肺通气功能和肺容量正常,分别为第1秒用力呼气流量(FEV1)93±2.9,最大通气量(MVV)87.9±3.5,肺总量(TLC)97.6±4.7。24例患者中21例有弥散功能减退,Dm下降例数与DLco相似,而Vc下降例数较少(16例)。其中5例低DLco同时伴Dm下降,而Vc正常。Dm与DLco、Vc与DLco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m=0.833,P<0.0001,rc=0.615,P=0.004。Dm和Vc与DLco明显正相关,以Dm与DLco关系更显著。结论:SLE弥散功能减低主要是Dm下降引起,部分伴有Vc的轻度降低。
, 百拇医药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较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疾病,以侵犯全身结缔组织和血管为特征,肺、支气管和胸膜组织富含结缔组织,故SLE常累及肺、胸膜组织引起各种肺、胸膜病变,甚至成为SLE首发症状,其中弥散功能减低是SLE肺部病变早期表现之一,常在无呼吸道症状,X线胸片正常时已率先减低。肺弥散量临床上常用一口气呼吸法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表示,但DLco只能粗略地了解肺弥散功能,不能全面反映弥散过程中主要哪一环节异常。DLco包含两个过程:(1)一氧化碳(CO)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膜的膜弥散;(2)CO在肺毛细血管内与血红蛋白的化学结合。因此,分别测定肺膜弥散量(Dm)和肺毛细血管血量(Vc)两种成分,即确定弥散过程的哪一环节异常。SLE由于自身免疫抗体在肺胸膜组织中引起非特异性炎症浸润,而致多灶性肺泡上皮增生,肺泡—毛细血管单位急性损伤或胸膜肺间质纤维化等引起肺弥散功能障碍,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1,2],国内报道不少,但弥散功能哪个环节先出现异常,Dm还是Vc,则还未见报道。现将我院住院24例SLE患者肺功能,弥散功能测定和Dm,Vc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 百拇医药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收集1997年5月~1998年1月在我院皮肤科和内科住院的SLE患者24例,男4例,女20例,年龄33.2±2.3岁,身高15.8±1.2 cm。病程最长12年,最短2月,平均3年。均无吸烟史,无贫血、红细胞增多症、心力衰竭、慢性肺疾患等表现。
1.2 临床表现 24例中,关节疼痛16例,面部红斑14例,发热7例,咳嗽咳痰9例,气促喘息3例,15例无呼吸道症状。胸部X线检查,胸片正常16例,斑点状阴影3例,网格状阴影2例,少量胸积液3例。
1.3 测定方法 24例SLE患者均行肺功能(通气功能和肺容量),DLco、Dm和Vc测定。测定仪器为美国Sensor Medics 2100型自动肺功能检测仪。Dm和Vc用Morrison等[3,4]的方法测定。具体方法见文献报道[5,6]。
, 百拇医药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计算用SPSS 7.5统计软件完成,结果以均数±标准误表示,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DLco与Dm、Vc的关系,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测定结果以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比表示。DLco、Dm和Vc正常预计值用谢灿茂等方法[5,7]。肺通气功能预计值用广东地区肺功能正常预计值回归方程计算。除肺总量(TLC)、残气量(RV)实测值/预计值在80%~120%为正常、RV/TLC以小于35%为正常外,其余肺功能指标均以实测值/预计值<80%为异常。
2 结果
2.1 24例SLE患者DLco、Dm和Vc的变化 24例患者中,DLco减低21例(88%),Dm减低21例(88%),Vc下降16例(67%)。在21例低的DLco中,Dm同时下降20例,Vc下降15例,其中5例DLco和Dm同时下降,而Vc正常,仅1例DLco下降伴Vc下降,而Dm正常,表明SLE患者Dm与DLco关系更密切。
, 百拇医药
2.2 SLE患者弥散功能和肺功能的变化 24例SLE患者DLco、Dm和Vc结果及肺功能测定结果,见表1。从表1可见,本组SLE患者肺功能改变主要为肺弥散功能明显减低,即DLco和每升肺泡通气量之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VA)减低,DLco的两个成分Dm和Vc也降低,以Dm下降更明显,而其它肺通气功能、肺容量各项指标均值都在正常范围。
表1 24例SLE患者弥散和肺功能测定结果
(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比)
弥 散 功 能
通 气 功 能
肺 容 量
DLco
, 百拇医药
60.3±3.1
FVC
93.2±3.4
VC
93.2±3.3
Dm
51.1±3.4
FEV1
93±2.9
TLC
97.6±4.7
Vc
, 百拇医药
56.3±4.7
PEF
87.6±4.2
RV
105.6±6.9
DLco/VA
68±5.4
MVV
87.9±3.5
RV/TLC
33±1.7
注 VA:肺泡通气量(L) FVC:用力肺活量 FEV1:第一秒钟肺活量 PEF:
, 百拇医药
最大呼气流量 MVV:最大通气量 Vc:肺活量 RV/TLC:
残气量与肺总量之比 DLco/VA:每升肺泡通气量之CO弥散量
2.3 DLco与Dm、Vc的相关性 将DLco与Dm、Vc进行两两相关分析,Dm与DLco的相关系数r=0.833,P<0.0001,呈明显正相关;Vc与DLco的r=0.615,P<0.004,也呈正相关;Dm与Vc也相关,r=0.514,P=0.024。从以上相关系数看,Dm与DLco的相关性最好。校正Vc后,Dm与DLco的偏相关系数r=0.86,P<0.0001;校正Dm后,Vc与DLco的偏相关系数r=0.56,P=0.012<0.05。结果进一步说明Dm与DLco的关系要比Vc与DLco的关系更密切。
3 讨论
本组SLE患者以青年女性多见,关节疼痛、面部红斑为主要临床表现,62%患者无呼吸道症状,67%患者X线胸片显示正常,异常胸片以斑点状阴影、网格状阴影多见。本文结果表明,SLE患者尽管呼吸系统症状不明显或较轻,X线胸片正常或改变较轻,但88%的患者出现弥散功能减低,而通气功能和肺容量正常,这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8]。有文献报道胸部X线检查正常的SLE患者除了弥散量减低外,还存在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2],本组资料未发现这一现象。表1所见,VC、FEV1、PEF、MVV、TLC、RV等的均值均在正常范围,仅表现为弥散功能的异常。
, 百拇医药
DLco、Dm和Vc的关系中,24例患者中,DLco降低21例,Dm下降21例,Vc 16例,有5例低DLco者同时伴Dm下降而Vc正常。比较Dm和Vc,Dm下降的幅度似更明显,异常的例数比Vc多,提示Dm膜弥散量与DLco关系更密切,弥散功能障碍首先由膜弥散量下降引起。Dm、Vc和DLco的相关分析中,Dm与DLco、Vc与DLco显著相关(r分别为0.833,0.615),说明SLE时弥散功能下降与膜弥散量和肺毛细血管血量均有关,但Dm与DLco的相关性要比Vc的相关性显著。以上结果表明,大多数SLE患者的肺功能主要以弥散功能异常为早期表现,而且,以Dm为主,部分患者也有Vc的改变,但其程度较轻。换句话说,SLE患者的肺损害可能先从肺弥散膜开始,即肺泡和肺的间质,部分患者同时有肺血管的损害,随着病变的进展,肺组织内血管炎及血管周围炎加重,造成肺毛细血管损害及毛细血管床减少,才出现Vc下降,加重弥散功能损害。另外,DLco和DLco/VA均下降,提示弥散功能异常与肺泡通气功能无关。
有的疾病早期可先出现Dm异常[7,9]。而SLE弥散功能减低时Dm下降明显于Vc,国内外未见报道。本文认为可能机制是:SLE是一种免疫学介导的多系统无菌炎症的结缔组织病,肺、胸膜含有丰富的结缔组织,SLE的多种自身免疫抗体(抗DNA抗体、抗双链DNA抗体和抗Sm核抗原体等)易在肺泡组织中形成免疫复合物,在补体参与下发生炎症反应,导致多灶性肺泡上皮增生,使肺弥散膜增厚,弥散距离增加,因而首先Dm下降,引起DLco降低。随着这种非特异炎症加重,波及肺间质和实质,造成肺毛细血管损害和肺毛细血管床减少,才表现为Vc的降低。因此,我们认为SLE患者肺功能表现主要是弥散功能减低,其次是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在未出现呼吸道症状和胸部X线检查正常的SLE患者,弥散功能减低主要先由Dm下降引起,而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则在疾病的中、后期伴有肺毛细血管损害、肺间质纤维化时才出现,这时Vc呈明显下降。
, 百拇医药
4 参考文献
1 罗慰慈,主编. 现代呼吸病治疗学.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 775~777.
2 穆魁津,林友华,主编. 肺功能测定原理及临床应用.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2. 55.
3 Morrison NJ, Abboud RT,Muller NL,et al. Pulmonary capillary volume in emphysema. Am Rev Respir Dis,1990,141:53~61.
4 Forster RE,Dubios AB,Briscoe WA,eds. The lung:physiologic basid of pulmonary function tests. 3th ed. Chiccago:Yr BK Puc,1986. 190~220.
, http://www.100md.com
5 谢灿茂,容中生,Light RW,等. 广东地区成人膜弥散量和肺毛细血管血量正常值测定. 中华医学杂志,1996,76(1):61~62.
6 曾 勉,谢灿茂,等. 气胸对膜弥散量和肺毛细血管血量的影响. 中华呼吸和结核杂志,1999,22(4):242~244.
7 Xie CM,Rong Zhong-Sheng,Li Zhi-Ping,et al. Measurements of membrane diffusing capacity and pulmonary capillary blood volume in normal subjects and patients with mild emphysema. Chinese Medical Journal,1996,109(11):840~847.
8 姚婉贞,韩荣藓,赵呜武,等. 结缔组织病的肺功能观察. 结核病与胸部肿瘤,1990,53(1):45~47.
9 Vijayan VK,Kuppurao KV,et al. Pulmonary membrane diffusing
capacity and capillary blood volume in tropical eosinophilia. Chest,1990,97:1386~1389.,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