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江苏医药》 > 1999年第8期
编号:10211853
急性胰腺炎后胰外瘘的治疗(附17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江苏医药》 1999年第8期
     作者:范朝刚 全竹富

    单位: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210002)

    关键词:

    江苏医药990829 我院自1988年以来收治17例胰腺炎后胰外瘘病人,兹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17例中男13例,女4例;年龄20~69岁,平均年龄48岁。原发病均为急性重症胰腺炎。胰外瘘均见于胰腺坏死组织清除和引流手术后,其中一次手术11例,二次手术4例,三次手术2例。

    二、胰外瘘类型 均为胰腺皮肤瘘,经腹腔引流管和窦道造影检查证实均与胰管相通。将三腔双套管置入窦道持续冲洗引流,测冲洗液淀粉酶为1500±216U,胰液瘘出量为25~150ml/天者10例,>150ml/天者7例,同时合并结肠瘘者2例,胆瘘者1例,胰周脓肿者9例,高血糖和糖尿者15例。
, 百拇医药
    三、治疗方法和结果 均予禁食,胰瘘窦道置入三腔双套管持续负压冲洗引流,9例胰周脓肿病人经B超、CT证实后再次行胰周脓肿引流术,对伴有腹腔感染或全身其他部位感染者,予以引流或其他抗感染治疗,在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的基础上,予以全肠外营养支持。1992年后8例中有3例病人予以生长抑素治疗并采用相应的药物积极改善胰腺微循环。经2~4个月的治疗后,自愈11例,5例经行胰瘘窦道、空肠Roux-Y吻合术治愈。1例因多器官功能障碍(主要是呼吸衰竭)死亡。总治愈率94.1%,住院天数21~151天,平均住院天数68.6天。

    讨 论

    胰外瘘是腹部外伤、重症胰腺炎和胰腺外科疾病手术治疗后的严重并发症。急性重症胰腺炎早期坏死组织清除加引流术后容易并发胰外瘘。本组病人均为早期手术后出现胰外瘘。由于胰液外渗,侵蚀周围组织以及肠系膜血管受损伤或栓塞,胰外瘘常合并其他病症,如肠外瘘、腹腔感染、胰周脓肿、糖尿病等。本组并发2例肠外瘘经窦道造影证实为横结肠瘘。而由于胰腺组织坏死致胰岛素分泌不足,特别是当存在感染等应激因素时可导致血糖增高并出现糖尿,本组存在此种现象者共有15例。急性胰腺炎后胰外瘘病人常有胰周、腹腔或其它部位感染,以及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及代谢性酸中毒,再加上顽固的高血糖,使病情更趋复杂、危险。
, 百拇医药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病人在手术后腹腔引流管中出现胰液,临床上容易考虑胰外瘘的诊断,但如合并有感染、肠外瘘、胆瘘等其它并发症时则临床诊断不易。应监测漏出的液体中胰酶含量,在考虑有胰瘘存在时,可在适当时机行窦道造影予以确诊。B超或CT检查可以了解胰腺状况,有无胰周脓肿及腹腔脓肿,还可进一步确定脓肿大小、位置及与胰腺的关系。本组病人均经窦道造影确诊,在治疗过程中多次行B超、CT检查以协助治疗。

    治疗胰外瘘需禁食,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防治重要器官功能损害和营养支持。

    急性胰腺炎后胰外瘘病程较长,消耗较大,病人不能进食或不能摄取足够的营养物质,故不少病人呈现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致使感染难以控制,瘘口不易愈合。本组病人均采用全肠外营养支持以减少消化道活动,抑制消化液及胰液的分泌量达30%~60%,瘘的流出量下降有助于感染的控制和促进胰瘘的愈合。

    为了减少胰液的分泌,还可辅用H2受体阻滞剂。除此之外,目前常用生长抑素。本组有3例病人使用善得定0.1mg,1次/8h,肌注,平均持续2周。3例病人均自愈。除药物外,控制感染和加强引流也十分重要。本组对胰外瘘合并胰周脓肿的病人均实施了胰周脓肿切开引流术。脓肿切开后应尽量吸净脓液,清除脓腔内的坏死组织,消除腔内分隔。三腔双套管持续冲洗负压引流是一种比较好的引流方法,明显优于传统的烟卷或乳胶管等被动引流方式。

    对于通过保守疗法不能自愈的胰外瘘患者,常需采取手术治疗。本组11例胰外瘘在5个月内自愈。但在近端胰管梗阻或有引流不畅时,常需要手术治疗。当瘘口位于胰尾或胰体部位可施行胰尾或部分胰体尾切除术。为避免术后胰瘘复发,可采用空肠套入胰体尾切断面的Roux-Y吻合术,或直接行窦道、空肠Roux-Y吻合。本组5例手术治疗均采用窦道―空肠Roux-Y吻合,均一次手术治愈。,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