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东医学》 > 1999年第8期
编号:10236805
早期使用小剂量肝素治疗新生儿硬肿症90例
http://www.100md.com 《广东医学》 1999年第8期
     作者:石少连 周志梅 邓学灵

    单位:怀集县人民医院(526400)

    关键词:

    广东医学990835 我科于1996年1月~1999年2月早期使用小剂量肝素治疗新生儿硬肿症9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参照第二届全国新生儿学术会议[1]所规定的诊断依据与诊断分度及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分度。全部病例均为我科新生儿室住院病儿。

    1.2 临床资料 治疗组90例,男59例,女31例,日龄10 min~10 d,平均日龄2.5 d,早产66例,足月34例,体重>2500 g 20例,体重1500~2500 g 48例,<1500 g 18例,入院时体温<35℃ 11例,硬肿面积<20% 12例,20%~50% 49例,硬肿面积>50% 29例,哭声弱,不吃、反应差90例,器官功能衰竭4例,按标准评分:0分10例,1~3分 50例,4分以上30例。对照组83例:男64例,女19例,日龄10 min~13 d,平均日龄3 d,早产68例,足月15例,体重>2500 g 12例,1500~2500 g 56例,<1500 g 15 例,入院时体温低于35℃以上9例,硬肿面积20%以下10例,20%~50% 49例,硬肿面积50%以上24例,评分0 分8例,1~3分49例,4分以上26例。按分度标准治疗组轻型10例,中型50例,重型30例;对照组轻型8例,中型49例,重型26例。
, 百拇医药
    1.3 方法 两组均给予相应基础治疗(复方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维生素E、抗感染、血管活性药物、补充热卡、补碱、复温电恒温箱保暖)等。治疗组入院后加用肝素100 u/kg,加入10 g/L葡萄糖液30 mL静脉滴入,1 h内滴完,每日1次,3 d为一疗程予停药。用药前常规检测3P试验、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用药期间每日监测血小板计数、试管法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如检测出3P试验阳性,则延长用药疗程,渐减量至停药。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共死亡18例,其中肺出血16例均死亡(轻型1 例,中型2例,重型13例),死于非肺出血者中型1例,重型1例,肺出血发生率17.8%,病死率20.0%。对照组:共死亡36例,其中肺出血32例均死亡(轻型4例,中型8例,重型20例),死于非肺出血者,轻型1例,中型1例,重型2例),肺出血发生率38.6%,病死率43.4%。治疗组比对照组肺出血发生率经统计学处理:χ2为12.70,P<0.0 1;两组病死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χ2为12.73,P<0.01,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 百拇医药
    2.2 副作用 本组病例未见有明显的副作用。

    3 讨论

    新生儿硬肿症是一种重症新生儿疾病,死亡率较高,绝大部分死于DIC引起的肺出血。郭铭玉[2]等研究表明,无论轻、中和重型硬肿症均有出、凝血功能改变,病情愈重改变愈明显,凡轻型病例早期用肝素,病情绝大多数能很快缓解,而重型病例用肝素则常常无效。因此肝素治疗硬肿症应抓住时机,及早应用。有关肝素的应用,本组系采用小剂量用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肝素小量化其理论依据是肝素AT-Ⅲ复合物的最初靶点是因子Xa,抑制凝血程度的因子Xa阶段比抑制凝血酶(Ⅱa)阶段所需能量小得多。而且还能发挥补体作用及增强网状内皮系统(RES)功能[3]。用微剂量肝素治疗DIC其理论依据是,正常人肝素循环总量仅为0.4 mg,已能防止毛细血管血栓形成,且肝素浓度与凝血时间(CT)呈相关[3]。肝素100 u/(kg.d)属于小剂量范畴[3]。本文小剂量肝素治疗新生儿硬肿症高凝状态,抗凝有效,明显降低了肺出血发生率。李翠华等[4]报道:小剂量肝素对CT、PT、KPTT无明显影响(P>0.05)。表明小剂量肝素无需实验室监测,其治疗病例 52例,无一例发生出血倾向,表明小剂量肝素即能达到有效的抗凝目的,又安全可靠。本组病例经观察,亦未发现因肝素而致的出血倾向。无出现CT、PT明显延长病例。

    参考文献

    1 魏克伦,籍考诚,吴圣楣,等.新生儿硬肿症诊疗常规.中华儿科杂志,1991,3:163

    2 郭铭玉,韩晓华.新生儿硬肿症出凝血功能变化的临床实验研究及意义.中华儿科杂志,1999,37(2):125

    3 黄寿吾,张天民,王友同,等(整理).关于肝素临床应用的座谈会纪要.中华医学杂志,1987,67(6):304

    4 李翠华,杨杏群,熊嗣玉,等.小剂量肝素治疗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8,13(3):17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