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上海医学》 > 1999年第8期
编号:10241725
应激性溃疡
http://www.100md.com 《上海医学》 1999年第8期
     作者:张一楚

    单位:200092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

    关键词:

    应激性溃疡 严重创伤、大手术、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情况下,引起急性胃粘膜多发性浅表糜烂和溃疡称为应激性溃疡。病灶多位于胃底,也可见于十二指肠、食管、空肠等处。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文献中有各种不同名称如急性胃粘膜病变、急性糜烂性胃炎、急性出血性胃炎、急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等,国内仍沿用“应激性溃疡”的名称,但这些名称均不能确切表明本病特点。国外文献根据内窥镜发现称之为“有关应激的粘膜损伤Stress Related Mucosal Damage SRMD”或“有关应激的糜烂综合征Stress Related Erosive Syndrome SRES”,较为确切。

    与应激有关的粘膜损伤危险因素有脓毒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颅脑创伤、严重灼伤、低血压和凝血病等。不同原因引起的应激性溃疡有不同命名。严重灼伤引起的急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称为Curling溃疡,由于普遍应用抗酸剂和H2受体拮抗剂,出血和穿孔并发症已很少见。严重颅脑创伤、颅内肿瘤和颅脑手术引起的溃疡称为Cushing溃疡,其特点是单发性的较深溃疡,穿孔是主要并发症。系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过多所致。酒精和非类固醇抗炎制剂导致的胃粘膜损害,与应激性溃疡在内窥镜和组织学上表现一致,病因和发病机制则不相同。此外,应激性因素可使原有慢性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活动,甚至出血,这不属于应激性溃疡范畴,处理与预后全然不同,因此鉴别诊断甚为重要。
, 百拇医药
    一、发病情况

    应激性溃疡如无症状,临床不易诊断而被忽视,对严重创伤、大面积灼伤、重症监护病人进行胃镜检查,绝大多数发现有胃粘膜出血、糜烂,甚至有报道其发生率可高达100%。临床上有明显消化道出血者仅5%~10%,大量出血占2%~5%,说明病灶穿透粘膜肌层。一般发生在损伤后72小时内,部分在3~5天,大量出血多在5天后。

    二、发病机制

    应激性溃疡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迄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是胃粘膜抗酸能力的降低,而不是胃酸分泌量增加。

    (一)胃酸分泌 应激性溃疡发生的首要条件是胃腔内有H+存在,但高胃酸分泌并不是主要因素。在不同应激状况下,胃酸分泌可增强或减弱。多数情况下胃酸分泌受抑制。胃粘膜屏障功能削弱,返流入粘膜内H+量增加,导致粘膜糜烂溃疡形成。由于脑干与丘脑部分受损,刺激副交感神经中枢或抑制交感神经中枢,胃酸分泌增加,胃内pH降低。脑外伤并发的应激性溃疡,往往较大较深,可能与此机制有关,应用抑酸剂治疗有效,可予证实。
, 百拇医药
    (二)胃粘膜局部缺血 胃粘膜血流量减少引起局部缺血性损伤,是应激性溃疡的基本病理生理特点。在休克等应激状态下,机体发生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变化,交感神经兴奋,大量儿茶酚胺类物质释放,使胃肠道血管平滑肌收缩,胃粘膜血流量减少。

    1.血管内皮细胞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如一氧化氮、内皮素-1(Endothelin-1)影响微血管的渗透性,使白细胞粘附于微循环系统,形成微循环功能不全。

    2.胃粘膜缺血影响胃粘膜能量代谢,能量缺失使胃粘膜内ATP与高能磷酸盐水平下降,削弱了粘膜抗损伤能力,胃底部粘膜的能量缺失较胃窦部或肝脏、肌肉等其他组织严重,这可以解释胃底部粘膜易于糜烂出血。

    3.胃粘膜缺血使胃粘膜血流清除和中和H+能力下降,H+在组织中积蓄引起粘膜酸化,溃疡形成。

    4.胃粘膜在泌酸同时,也释放HCO-3,保护胃粘膜。粘膜局部缺血时,粘膜表面细胞分泌HCO-3下降,中和进入粘膜细胞内H+的能力下降,胃粘膜易受损害。
, 百拇医药
    (三)胃粘膜渗透屏障 胃粘膜具有防止腔内胃酸侵入组织的独特功能称为胃粘膜渗透屏障,粘膜表面细胞的脂蛋白是屏障的组成部分。在应激因素作用下,胃粘膜屏障受到损害,对H+、Na+及HCO-3的通透性增加,胃内大量H+渗入粘膜层引起组胺释放、血液渗出、局部淤血等变化。重危病人在禁食和饥饿状态下,胃粘膜内的主要成分氨基己糖明显减少,十二指肠内容物和胆汁返流,胆盐对粘膜的破坏,加重应激时胃粘膜损害。

    (四)全身酸碱平衡失调 胃粘膜维持其中性pH值,不仅依靠粘膜血流率,也依靠灌注胃的动脉血pH值,静脉输注重碳酸盐可防止出血性休克与局部胆盐造成的粘膜损害。

    近来研究发现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和其他介质如氧自由基、前列腺素、白三烯(LTC)、血栓素(TXB)等相互作用,参与了多种原因所致应激性溃疡的发病过程。胃泌素、表皮生长因子则可保护胃粘膜免遭各种致溃疡因素的损害,并增加粘膜细胞的增殖。
, 百拇医药
    三、临床表现

    在应激性因素作用下,突然出现呕血或黑便以至休克,应考虑应激性溃疡的可能性。出血往往是应激性溃疡的主要临床表现,以往并无溃疡病或门静脉高压病史。须排除由凝血缺陷或全身性凝血病变引起的原因。少量出血经胃酸作用,可呈黑褐色或咖啡色。很少有上腹部疼痛或不适,偶尔穿孔并发急性腹膜炎。胃镜检查可见胃粘膜广泛性糜烂,多发的粘膜溃疡,与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胃炎等不难区别。胃镜检查如不能确定出血原因和出血部位,选择性腹腔动脉及分支胃左动脉造影,在胃粘膜区可见多个造影剂外渗影。

    四、治疗

    一般首先在严密观察下采用非手术治疗。胃肠减压,观察出血量和出血速度,选用合适抗生素控制感染。给予止血药,纠正凝血障碍。输血输液维持酸碱平衡,防治休克。加强营养支持,积极治疗原发病。

    近十年来,对应激性溃疡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加强预防措施,临床表现为上消化道大出血致失血症状者大为减少,一旦胃液中出现咖啡色或鲜红色血性液,即使生命体征稳定,也应重视并积极治疗。
, 百拇医药
    (一)非手术治疗

    1.放置胃管,引流冲洗。选用直径较粗胃管,插入胃内,抽取胃液测定pH值,充分引流冲洗,以等渗盐水洗胃,如pH值很低,则给予等渗碳酸氢钠液冲洗,直至返流液清晰。其目的是清除胃内潴留胃液,减少逆弥散的氢离子;清除胃内血凝块,防止胃扩张;去除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而致胆盐和胰液对胃粘膜的损害;注入胃管内的药物可不被稀释与胃粘膜直接接触。必须指出,胃粘膜缺血是应激性溃疡发病的主要因素,使用去甲肾上腺素等血管收缩药物或冰水洗胃,可加重胃粘膜损害,不宜采用。

    2.药物应用。胃管内给予胃粘膜保护剂如氢氧化铝、硫糖铝。注入凝血酶1~2万U/次行局部止血。静脉内应用H2受体拮抗剂如甲氰咪呱、雷尼替丁或法莫替丁,抑制胃酸分泌,减轻H+对粘膜的损害。静脉内注射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Omeprazole),抑制H+分泌入胃腔,效果较好。生长抑素(Somatostatin)是内源性胃肠道多肽,抑制胃酸分泌,减少胃肠粘膜的门静脉血流,保护胃粘膜免受应激损害,能有效控制应激性溃疡出血。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是一组长链饱和脂肪酸,具有抑制基础胃酸分泌和刺激后最大胃酸分泌作用,促进粘膜细胞分泌粘液,使粘膜表层血流增加,HCO-3渗出增加,减少粘膜损伤,有较好治疗效果。
, 百拇医药
    3.动脉内治疗。选择性腹腔动脉及其分支胃左动脉造影,除检查出血部位外,尚可给予栓塞和血管收缩药物,如垂体后叶素(Vasopresin),必须准确选择出血的分支,达到立即止血效果。

    4.胃镜治疗。胃镜检查出病变部位后,给予电凝或激光凝固止血,但对多处弥散性出血,很难达到效果。

    (二)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虽然选择手术时机并无统一意见,但一般认为经多种非手术治疗而出血仍持续或复发,出血量甚大,或出血合并穿孔,即应考虑手术。胃镜复查发现溃疡较深,难以愈合或粘膜有较大多发性活动性出血灶,不但据此决定手术,也可选择合适的术式。

    2.手术方式。理想的手术方式应是手术损伤最小,有效控制出血,手术死亡率最低,手术并发症最少,再发出血机会少。迄今尚无合适的首选手术方式。应根据病人全身情况、主要病变部位及病因、特别是内窥镜检查结果全面综合考虑。通常应用的手术方式有出血点缝扎止血,迷走神经切断术加幽门成形术,迷走神经干切断术加部分胃切除术,胃大部切除术,全胃切除术。对广泛出血的病变,Richardson和Auut采用胃左动脉、胃右动脉、胃网膜左、右动脉于根部结扎的胃去血管手术(Devascularization),整个胃的血供来自胃短动脉,并无胃坏死,再出血率低。
, 百拇医药
    五、预防

    应激性溃疡并发大出血,死亡率较高。近来对其发病机制认识有所加深,常积极采用预防措施以降低大出血发生。治疗原发病,去除应激因素。纠正休克,改善机体微循环灌注和组织供氧。预防控制感染。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保持血pH值不影响胃粘膜pH值变化。及早予以营养支持,早期进食可中和腔内胃酸,促进粘液分泌及粘膜上皮更新;对不能进食病人,肠内营养也能促进胃肠道恢复,改善胃粘膜血流,保护胃粘膜渗透屏障,防止粘膜内酸中毒。肠外营养中补充谷氨酰胺,为胃粘膜提供能量,有利于胃粘膜生长。此外,有效胃肠减压、H2受体拮抗剂、抗酸剂和硫糖铝、前列腺素E的应用,可改善粘膜微血管收缩及血小板聚集,也可以应用生长抑素抑制胃酸分泌。近年来,认识到应激性溃疡发生时胃酸分泌并不是主要原因,胃粘膜局部缺血,粘膜屏障受损,粘膜内H+返流才是主要因素。所以目前对是否应常规用预防性药物已有不同看法。此外,抑酸剂和H2受体拮抗剂应用后,胃内环境碱化,有利于革兰阴性杆菌生长,而病人常因插鼻胃管、虚弱、应用镇静剂等原因,妨碍咳嗽发射,特别是ICU机械通气病人胃排空障碍和胆汁返流,胆汁提高胃内pH值,有利于胃内细菌过度繁殖,这些因素均导致肺部感染发生率增高。目前认为并非所有ICU病人都需要预防性用药,应选择高危因素的病人如休克、脓毒血症、呼吸衰竭、严重灼伤、多发性创伤、头部损伤、器官移植、凝血病等常规接受预防治疗。每天评估病情,临床情况改善则应停止使用。文献报道多选用硫糖铝作为预防性用药,其应激性溃疡和医源性肺炎的发生率均较低。

    作者简介:本刊编委。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院长。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外科学教授,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外科教研组主任,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委员,上海医学会外科学会常委。外科理论与实践、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上海医学等八种杂志的副主编或编委。1988~199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和MayoClinic作访问学者。专长:胃肠道外科和乳腺外科。

    (收稿:1999-06-18),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