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1999年第8期
编号:10252535
治从三阳与三阳合治武维屏教授辨治外感高热的学术经验
http://www.100md.com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9年第8期
     作者:赵燕荣 指导:武维屏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700

    关键词:外感高热;治从三阳;三阳合治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990825 武维屏教授从医30余载,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对肺系疾病的辨治有一套独特的见解,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自成体系,特别是在治疗外感高热、哮喘、肺结节病、间质性肺病等方面,均获得了显著疗效,组成了一套系列方药。兹将老师在外感高热方面所创立的治从三阳、三阳合治之法介绍如下。

    师于古而不泥古

    治从三阳、三阳合治之法源于《伤寒论》,武维屏教授谙熟《伤寒论》,对仲景学说褒扬备至,对六经学说有着深刻的认识,在治疗外感高热时善用六经辨证,推崇经方,而又结合现代人患病特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主张外感高热治从三阳,三阳合治。
, 百拇医药
    阳盛之现代人邪从热化

    外感高热与一般的外感发热不同,其起病初期即高热恶寒,高热持续不退,长达1~2周,经多种药物治疗无效,其临床表现不是单纯的太阳证、少阳证或阳明证,但总属热证、实证。而现代人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的饮食结构,与快节奏、精神高度紧张、活动量及体力劳动相对减少的生活习惯,导致现代人普遍内热偏盛,稍有不慎人体正常生理的动态平衡被打破,邪多从热化,表现出实证、热证的病理状态。加之医疗知识相当普及,病患初始喜自己用药调服,疗效不佳才来医院就诊,病情多有发展,故外感高热的患者三阳合病为主,且病证兼夹者居多。因此,武师遵先贤之经典,提出了外感高热治从三阳、三阳合治之法,遣方用药随证而别。

    三阳合病,主次兼夹各不相同

    六淫之邪由表入里,经太阳、少阳、阳明传变,导致外感高热。《伤寒论》明言三阳证病机各具特点:“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外感病初起,外邪侵袭肌表之证,可见发热、恶寒(风)、头痛身痛、小便不利等证。“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为病邪已脱离太阳之表,尚未进阳明之里,正当半表半里之间,可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等证。“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为外邪由表入里,由寒化热而致邪热炽盛之证,可见高热、汗出、恶热、烦渴引饮、大便秘结等证。当今社会患病的特点及病人滥用药物,导致病邪传变迅速,三阳分证不显,而以太阳少阳合病、少阳阳明合病、三阳合病及兼夹症者多见。因此必须根据三阳合证的各自特点,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分别主次选方用药。
, 百拇医药
    少阳为枢,灵活组方

    少阳为开合之枢,是病邪出入之关键,少阳犹如门户,既可拒邪于外,亦可引邪入里,因此武师在治疗外感高热时从三阳入手,尤重少阳,多以和解少阳为基础,加用解表解肌药,忌用闭塞表窍之药,善加用清透阳明气分之药或清下阳明腑实之药,而达三阳合治之功。

    武师在遣药组方中多以少阳之方柴胡剂为龙头,精心组方。临证时根据病人具体病情辨证论治,配伍极其灵活。若太阳少阳合病治宜和解疏表,柴胡桂枝汤或荆防柴胡汤加减;若少阳阳明合病,阳明经证为主者治宜和解清热,柴胡白虎汤加减;阳明腑证为主者治宜和解通里,大柴胡汤回减;若三阳合病治宜和解疏表,清透里热,柴胡解热饮加减;若夹暑湿者可见头重体倦、胸闷泛恶、口渴、小便短少,多以藿佩柴胡汤加减;若夹气滞者可见胸闷不舒、胁肋疼痛,多以回逆宣解汤加减;若虚入外感高热,又有柴胡姜桂汤治之。在用药上一般里热重而无腑实证者重用生石膏,兼有腑实者加用大黄;若咽喉肿痛甚者加板蓝根、马勃、元参等清热解毒利咽;若咳嗽痰多者加杏仁、大贝母、栝楼等止咳化痰。
, 百拇医药
    用药精当,立竿见影

    武师遣药组方之精当,每位药物在方中的应用均有其必用之理,临证中每获桴鼓之效,仅举验案二则以示一斑。

    病案一:刘某某,女,17岁,因高热10d,于1997年6月24日入院。病历号:80354。患者10d前吹空调后,出现高热恶寒,不思饮食等症,曾先后在两家医院就诊,予康泰克、双黄连口服液、巴米尔等治疗无效,体温波动在39℃~40℃,无头痛、身痛、咳嗽等症,查体无异常。血白细胞:11.4×109/L。舌质红,苔黄厚腻,脉细滑。中医诊断外感高热,证属暑湿外感,湿热并重。以疏风解表、清化暑湿为法,纯中药治疗:藿佩柴胡汤加减(鲜藿佩各12g,柴胡10g,黄芩10g,清半夏9g,生石膏30g先下,连翘12g等)。服用6剂后,体温降至正常,诸症消失,惟舌象未转得,故再进10剂调理,痊愈出院。住院期间查血白细胞4.4×109/L,胸片:左下肺纹理稍重,余各项检查均正常,最终西医诊断为病毒性肺炎。
, 百拇医药
    病案分析:本证发于炎热夏季,暑湿当令,不慎受风,风夹暑湿之邪侵袭人体,正邪剧争于表,则见高热恶寒;邪传少阳,枢机不利,胃气失和,则见不思饮食;暑性炎热,暑多夹湿,湿性粘滞弥漫,致病势缠绵难祛,内传阳明,造成病邪充斥于三阳,而见病情重,热度高,病程相对较长。舌质红,苔黄厚腻为湿热内盛之象。治以清解少阳为枢,合以清暑利湿之藿佩,使滞于三阳之邪渐化而获全效。

    病案二:杨某,女,22岁,因高热1周,于1997年10月13日入院,病历号:81230。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高热,不恶寒,四末不温,头痛,头晕目眩,曾到三家医院诊治,予康得、速克痛、青霉素等药治疗无效,夜间热甚,体温波动在39℃~40℃,无咽痛、咳嗽等症,查咽后壁可见淋巴滤泡,余无异常,舌尖红,苔薄黄腻,脉细滑小数。中医诊为外感高热,证属邪郁少阳,湿热内阻。三阳合病,少阳阳明为主,治以和解疏表,清透里热,纯中药治疗,柴胡解热饮加减(柴胡10g,黄芩12g,青蒿15g,生石膏30g先下,清半夏10g,荆芥穗15g,蒲公英30g,炒苡仁30g等)。服用3剂后,体温降至正常,续守上方再进7剂,诸症消失。后期以益气养阴、清透余邪为法,竹叶石膏汤加减调理,痊愈出院。住院期间各项理化检查均正常,最终西医诊断为病毒性感冒。
, http://www.100md.com
    病案分析:本证病人年轻体康,属阳盛之体,而夏末秋初,湿热之邪未尽,风为百病之长,侵袭阳盛之体,迅而传化入里,阻于少阳阳明,正邪剧争,则见高热,不恶寒,太阳表邪未尽解,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则见四末不温,邪郁少阳,枢机不利,气逆于上则见头痛,头晕目眩。证属三阳合病,少阳阳明为主,故用和解疏表、清透里热之柴胡解热饮加减治疗,立获良效。

    二则病案均属外感高热,但由于发病季节不同,病人体质强弱有别,虽均为三阳合病,但主次不同,故治疗略有变化。前者为暑湿外感,湿热并重,重在清暑化湿,芳香化湿清暑之品用之略多;后者为阳盛之体,邪郁少阳为主,湿热内阻,重在疏利少阳,清化湿热。但二者整体治疗方向上基本一致。二者均为太阳表证未尽解,就已内传少阳、阳明,因此治疗上武师采用治从三阳、三阳合治之法,视具体病情,调整用药,使整个组方君臣佐使相得益彰,药到病除。

    结语

    治从三阳、三阳合治是武维屏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治疗外感高热的经验总结,武师既崇尚古方,又不拘泥于古方,柴胡解热饮等系列临床有效方剂均是以辨证论治为基础而总结出来的。这不仅为我们在治疗外感高热提供了有理论依据、有确切疗效的法则、方药,更使我们对中医的精华——辨证论治有了更深刻的领悟,同时也造福于患者。

    作者简介:赵燕荣,女,主治医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并留校于附属东直门医院内科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现已从事呼吸内科工作近十年,在治疗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症中,取得良好疗效。尤其是在跟随武维屏教授从事临床工作中,对于外感高热等呼吸系统疾病治疗受益颇深。擅长治疗外感高热持续不退或咳嗽迁延不愈,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曾参加过两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的科研工作及多种药物的临床科研观察工作,并参加过中医内科的教学工作。通讯地址: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邮编:100700,电话:84013326

    (收稿日期 1999—03—03 修回日期 1999—05—2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