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湖北中医杂志》 > 1999年第9期
编号:10229465
低热症治举偶
http://www.100md.com 《湖北中医杂志》 1999年第9期
     作者:艾利川

    单位:天门市胡市卫生院(431700)

    关键词:

    湖北中医杂志990937 低热属中医学“内伤发热”的范畴,系由脏腑气血虚损或失调所致。本病病程较长,治疗颇感棘手。笔者运用中药治愈低热症3例,现报道如下。

    例1:朱某,女,58岁,农民。1995年8月感冒后,出现低热,每天上午37.2~37.5℃,中午至夜间体温37.8℃左右,伴头昏乏力、不思饮食、嗜睡等症。先后作血常规、尿常规、血沉、肝功能及胸部X拍片,均无异常发现。缠绵月余,多方治疗,疗效不显,故于8月初来我处就诊。

    证见患者低热T37.5℃,身体消瘦,面色白,神疲乏力,四肢困倦,不思饮食,腹满身重,大便稀,小便短黄,舌苔腻,根部黄腻,脉细无力。此系脾虚气弱,感受暑湿之邪,津气耗伤,脾湿不化所致,故以李东垣清暑益气汤化裁。
, 百拇医药
    处方:党参、黄芪、葛根各15g,白术、苍术、泽泻、黄柏、焦三仙各10g,五味子、升麻各6g,六一散15g,冲服。上方加减服药15剂后,体温接近正常,午后体温也不升高,精神好转,饮食增加,腹满身重消失,大便正常,舌苔不腻,脉象有力,说明暑湿之邪已退,采用益气升阳、甘温除热之补中益气汤加六一散治之,服药5剂,精神倍增,症状消失,体温恢复正常,饮食如常,舌苔薄白,脉象有力。继服补中益气丸5瓶,以善其后。

    按:患者素体脾气虚弱,农忙时劳伤脾胃,损伤正气。时值夏暑,暑热极易伤津耗气。暑多挟湿,易伤脾气,滞留不去,故长期低热留恋。取李东垣清暑益气汤益气生津,清暑化湿。后期由于暑湿之邪渐尽,正气尚待回复,故用补中益气汤以益气升阳,用甘温除热之法善后。

    例2:李某,男,65岁,农民。1996年9月患重感冒后反复低热月余,曾先后作血常规、尿常规、血沉、B超检查无异常。胸部X拍片,仅见双上肺有少许陈旧性肺结核病灶,经抗生素、激素、抗痨药治疗,疗效不显,于10月初前来我处就诊。
, 百拇医药
    患者自诉:低热不退,身体逐渐消瘦,神疲乏力,纳差,口干舌燥,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弱。此系热病后期,阴津耗伤,虚火内扰所致。故拟清虚热,退骨蒸之法,选清骨散加减治疗。处方:银柴胡、生地各15g,胡连、青蒿、鳖甲、地骨皮、知母、白薇、党参、甘草各10g,黄芪12g。上方服10余剂病愈。

    按:患者素体阴虚,又热病后阴津耗伤,虚火内扰,故低热不退,虚火上炎,出现唇红颧赤,口干咽燥,舌红少苔等一派阴虚之象。治宜清虚火为先,虚火不解,阴液无以内守。方中银柴胡退虚热而无苦寒之性;知母、胡连、地骨皮、白薇清虚热而退有汗骨蒸清之于内;青蒿治无汗骨蒸,透之于外;鳖甲滋阴,引药入里,用治虚热;生地滋阴养血;党参、黄芪益气扶正。各药合用,共奏清退虚热之功。

    例3:宋某,男,20岁,学生,1996年10月患肾炎后,反复出现低热(T37.5℃左右),腰酸胀,小便黄赤1月余,到多家医院作血常规、血沉、B超、肾造影等检查,除尿常规镜检下红细胞(++)外,均未见异常。经多方治疗,时好时差。在我处就诊时,体温37.5℃,头昏乏力,精神倦怠,腰酸胀,形体消瘦,夜间咽干舌燥,有时面色潮红,五心烦热,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脉细数,舌红津少。综观脉症系肾阴不足、阴虚内热、热伤血络所致,投以知柏地黄汤加减:生地20g,山药、白茅根、女贞子、茯苓各15g,山茱萸、泽泻、知母、黄柏、旱莲草、丹皮各10g,地骨皮12g。
, 百拇医药
    服药10余剂后,症状减轻,但有时低热,尿色黄赤,镜检下红细胞(++),继以六味地黄汤加减:生地20g,山药、茯苓各15g,山茱萸、泽泻、丹皮、地骨皮、大蓟、小蓟、旱连草各10g,三七3g。服药10余剂后症状消失,体温恢复正常,尿检红细胞阴性。

    按:《素问逆调论》云:“阴气少阳气胜故热而烦满”,《景岳全书》云:“阴虚者能发热,此乃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治真阴亏损、阴虚内热者,宜宗“壮水之主,以制阳气之法,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味。知母、黄柏、地骨皮退虚热以养阴;女贞子、旱莲草,以加强滋阴止血的功效。方中补中有泻、泻中有清,药后虚热消退,诸症得到缓解。但血尿阳性未减,故在六味地黄汤中加三七、大蓟、小蓟,以清热止血,再服药10余剂,低热清,血尿止而痊愈。

    (收稿日期:1999-05-04),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