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新中医》 > 1999年第9期
编号:10230717
穴位埋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76例
http://www.100md.com 《新中医》 1999年第9期
     作者:肖冠峰周桂荣

    单位:

    关键词:结肠炎;溃疡性;针灸疗法;埋线;慢性病

    新中医990913 近年来我科用穴位埋线法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7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76例患者中,男32例,女44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23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20年。所有病例均长期腹泻,大部分患者排出粪便含有粘液和脓血,部分患者有里急后重感;乙状结肠镜检查示:均有不同程度的结肠粘膜充血、水肿,质地变脆触之易出血,或粘膜粗糙不平、溃疡多数呈多发,大小不等,形态不同,深浅不一。

    2 治疗方法

    2.1 取穴 ①天枢,关元,中脘,足三里或上巨虚;②大肠俞,肾俞,脾俞,三阴交或阴陵泉。取16号硬脊膜穿刺针1支,2号羊肠线1管,先用生理盐水浸泡15分钟,泡软后剪成2~4cm小段,泡于75%的酒精中备用。

    2.2 操作方法 穴位局部作标记,皮肤严格消毒,皮下注射1%利多卡因0.5ml。将置有肠线的穿刺针进入到肌肉层,再推针蕊将羊肠线埋入穴内,缓慢退出针头按压针孔再用纱布和胶布封闭针孔。2组穴位交替使用,半月埋线1次,治疗3次后统计疗效。

    3 治疗结果

    痊愈(症状消失,肠镜检查粘膜恢复正常,停药或仅用维持量药物观察6个月无复发)58例,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肠镜复查粘膜轻度炎症)15例,无效(未达有效标准者)3例。

    4 病案举例

    刘某,女,32岁。腹泻已1年,每天大便7~8次,粘液血便,里急后重,左下腹痛。乙状结肠镜检查:粘膜明显充血水肿,距肛门7~16cm处粘膜粗糙,可见溃疡多处,大小不等,表面附有白脓苔,粘膜糜烂触之易出血。大便培养无病原菌生长。诊为溃疡性结肠炎。先用第1组穴位埋线,埋线7天后渐觉腹痛减轻,粘液血便减少,半月后又进行第2组穴位埋线,大便每天2次,偶见粘液血便,1个月后大便基本恢复正常,症状消失,巩固治疗2个月。随访1年未复发。

    5 体会

    本病可归属于痢疾、肠痈等范畴。其病机以脾虚气弱,湿热内阻,气滞血瘀为主,后期可见脾肾两虚。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以中药内服、中药灌肠及针灸为主。但疗程长,疗效也欠佳。我们采用穴位埋线取得较好的效果,羊肠线埋入穴位,一方面由于埋线的机械刺激形成一种复杂的持久而温和的非特异性刺激;另一方面由于羊肠线为异体蛋白,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和刺激,提高了人体的应激能力,激发了人体的免疫功能。二者结合可促使血液循环加快,增加肠蠕动,改善和修复肠粘膜,缓解结肠充血水肿,减少细胞浸润,促使溃疡愈合。笔者首选大肠募穴天枢,募穴乃脏腑之气汇集之处,再取大肠之俞穴大肠俞,为俞募配穴法,可振奋大肠腑气,以达止痛止泻目的。取足三里及中脘能调整胃肠,恢复运化和传导功能。此外,选取阴陵泉、三阴交、脾俞、肾俞、关元等穴,健脾胃,温命火,壮肾阳,达到温下焦止腹泻的目的。临床实践证明上述穴埋线有促进大小肠功能正常化的作用,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收稿日期:1999-02-12),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