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新中医》 > 1999年第9期
编号:10231705
黄贯虎金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13例
http://www.100md.com 《新中医》 1999年第9期
     作者:晋中恒*

    单位:

    关键词:肝炎;乙型;中药疗法;@黄贯虎金汤;治疗应用;补气药;治疗应用;清热解毒药;治疗应用;慢性病

    新中医990925 笔者于1990~1996年期间,采用自拟黄贯虎金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13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13例均符合1990年上海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制定的乙肝诊断标准。其中男76例,女37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59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12年;慢性迁延性肝炎74例,慢性活动性肝炎39例;有黄疸者31例;HBsAg(+)、HBeAg(+)、HBcAb(+)者78例;HBsAg(+)、HBcAb(+)者35例;113例均伴肝功能异常。
, http://www.100md.com
    1.2 主要症状及体征 113例患者均有全身乏力、纳差、胁痛腹胀、头昏等症状。其中肝大31例(右锁骨中线肋下2~3cm不等,质软~中等硬度);43例有肝区叩击痛;脾大者2例。

    2 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均服用黄贯虎金汤加减。药物组成:黄芪、山楂、蒲公英各30g,丹参、党参各20 g,当归、白术各15g,贯众、柴胡各10g,虎杖25g,生大黄(后下)6~10g,郁金12g,三七末(分冲)3g,蜂房、炙甘草各6g。加减:若恶心、呕吐、纳差者加旋复花(布包)12g,砂仁(后下)6g,鸡内金 20g;若胁肋疼痛明显者加延胡索15g,醋香附10g;小便黄、口苦、苔黄腻者减黄芪、党参用量,加金钱草 、茵陈各30g;大便秘结者增生大黄量,便次增多者,减生大黄量,另加茯苓 20g;肝脾肿大者加醋鳖甲30g,虫6~10g;若阴损及阳,伴阳虚者酌加菟丝子、淫羊藿各10g。

    用法:每天1剂,水煎服。3个月为1疗程。服药期间停用其他药物,每月复查1次肝功能及乙肝标志物。
, 百拇医药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根据1990年上海病毒性肝炎会议制定的疗效标准判定。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两对半转阴,上述各项经2次复查1年以上无波动者;显效:症状体征消失,肝功能正常,HBsAg、HBeAg转阴,HBeAb、HBcAb、HBsAb 仍为阳性;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肝功能反复轻度不正常,HBsAg或HBeAg、HBcAb 阳性。

    3.2 治疗结果 慢性迁延性肝炎79例,痊愈49例,显效23例,无效7例;慢性活动性肝炎34例,痊愈8例,显效2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3%。

    4 病案举例

    赵某,男,38岁,工人,1992年6月13日初诊。2年前因劳累后出现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肝区隐痛,休息半月病情不见好转,经化验肝功能(异常)及两对半(HBsAg、HBcAb均为阳性),诊为乙型肝炎,住院治疗20天症状好转(但HBsAg、HBcAb 仍阳性)而出院。近1月来因感冒后病情较前加重而就诊。诊见:神疲乏力,食少纳呆,脘腹痞满,肝区隐痛,口干略苦,小便短黄,大便不爽,头昏多梦,舌淡边有齿痕、尖有瘀点、苔厚腻微黄,脉弦滑。体查:肝区压痛,肝于肋下2.5cm处,质软,边缘尚锐利。脾未触及。肝功能检查:ALT1621nmol.s-1/L,TBIL27μmol/L,TTT13u,ZnTT18u。乙肝标志物HBsAg、HBeAg、HBcAb均为阳性。B超示肝大3cm,内部光点粗密均匀。西医诊断为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为肝郁脾虚,湿热夹瘀。处方:黄芪、蒲公英、山楂各30g,党参、丹参各20g,当归、白术各15g,虎杖25g,生大黄(后下)9g,郁金12g,贯众、柴胡各10g,三七末(分冲)3g,蜂房、炙甘草各6g。水煎服,每天1剂。1个月后,大黄减至 5g 同煎。服上方2个月后,自觉症状消失,肝回缩到肋下 1.4cm,肝功能恢复正常;HBsAg(-)、HBeAg(+)、HBcAb(+),上方去蜂房加茯苓30g,陈皮6g,继服1月,肝脏回缩至正常,乙肝标志物均为阴性。随访2年无复发。
, http://www.100md.com
    5 体会

    5.1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属于中医学“黄疸”、“胁痛”范畴。现代医学认为乙肝病毒侵袭是本病的主要病因,免疫功能紊乱、低下是发病的关键,肝组织损伤、微循环障碍是本病的基本病理变化。笔者认为,本病多由湿热疫毒外侵,久居肝络,蕴结不解,日久导致正虚脾(胃)损,气血失调。其主要病因系湿热夹毒,发病关键是正气虚弱、脾胃功能受损,基本病理变化是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治疗上应注重湿热、气虚、血瘀三证,勿忘解毒、健脾、活血三法。用药上选用黄芪、党参、白术益气健脾,脾气健运,则湿邪得化,又可杜绝生湿之源;虎杖、蒲公英清热解毒利湿;蜂房味甘性平,以毒攻毒,以除体内湿热疫毒之邪;生大黄苦寒泄降,解毒攻积,引湿热积滞从大便而解;郁金、柴胡疏肝解郁,与活血化瘀之山楂、丹参、三七相伍,对慢性乙肝兼郁兼瘀之证切中病机,郁瘀除,肝脏血液循环改善,则有利于肝功能之恢复及HBV的清除;炙甘草益气健脾,调和诸药。全方熔扶正祛邪于一炉,共奏益气健脾,化湿解毒,理气活血之功。

    5.2 笔者认为,正气虚弱,免疫功能低下,不能清除HBV 和免疫复合物,HBV 在肝细胞内反复复制,使肝细胞不断遭到破坏,是导致肝炎慢性化的重要原因,因此,补气是治疗慢性肝炎的重要环节。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党参等补气药能提高机体淋巴细胞数,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改善和恢复肝脏功能,降低ALT及使HBsAg转阴〔1,2〕;贯众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使HBsAg转阴〔3〕;虎杖、蜂房等清热解毒药能抗肝炎病毒、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修复;活血化瘀药能祛除瘀滞(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病灶消退,消除免疫复合物,抗纤维化)、调整A/G比值〔4〕,都为本病的组方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 百拇医药
    5.3 慢性乙性肝炎除药物治疗外,还要注意饮食起居的调摄,要心情愉悦,不妄劳作,饮食宜清淡,少食荤腥,忌烟酒,可使病情稳定好转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参考文献

    1 北京结核病研究所.中药对非特异性免疫作用的研究.新医药学杂志,1974(8)∶13

    2 蒋森.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中医杂志,1987,28(12)∶24

    3 陈泽霖.名医特色经验精华*乙型肝炎证治.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7.63

    4 肖忠臣.慢性肝炎病机和治则初探.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89;3(2)∶17

    (收稿日期:1999-04-19), http://www.100md.com(晋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