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6例
作者:王国良 张松柏 朱诚 张光霁 卢亦成
单位:王国良 张松柏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神经外科(510010);朱诚 张光霁 卢亦成 上海长征医院神经外科(200003)
关键词:
急性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6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女各3例,年龄30~74岁,平均44.7±16岁。临床上均表现为突发性胸背部或颈部放射样疼痛,数分钟后出现持续性胀痛,继而出现双下肢或偏侧肢体麻木、乏力,并于病后1~4 h出现双下肢或偏侧肢体运动、感觉功能丧失,同时出现排尿困难或尿潴留等括约肌功能障碍。发病前除3例有弯腰搬重物外,其余病人无明显诱因。发病至入院的时间为3~25 h,其中4例于病后6 h内入院。入院时病人均神志清楚,颅神经正常,1例为右侧肢体偏瘫和左下肢轻瘫、左侧肢体感觉丧失,其余5例为双上肢功能正常,胸部相应血肿节段以下感觉消失、肌力0~Ⅱ级、肌张力低下、腱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阴性。急诊MRI检查示相应节段硬脊膜外可见一梭形占位,T1呈等信号或略高信号、T2呈略高信号或高信号改变,符合急性期血肿的MRI信号特征。其中1例血肿位于高颈段(C2~3)硬脊膜外右侧方,其余5例均位于上胸段硬脊膜外背侧。血肿范围多为2个椎体节段。
, 百拇医药
1.2 治疗 所有患者均行急诊手术。发病至手术的时间为6~28 h(平均13±7.7 h)。手术方法采用后正中切口、椎管探查、硬脊膜外血肿清除、减压术,血肿量为5~8 mL(平均5.8±1.2 mL)。术后按常规给予脱水、止血、激素、抗感染、神经营养药物、对症处理等治疗。
1.3 结果 本组2例于发病后9 h内手术清除血肿者于术后第3天即可见感觉、运动功能开始逐渐恢复,局部疼痛消失,术后4周已能下床活动,大小便功能也恢复正常。另4例均于发病后12 h以上行手术清除血肿,术后恢复相对较慢,术后1个月双下肢肌力恢复至Ⅲ~Ⅳ级,术后3~4个月基本恢复正常,大小便功能也恢复正常。本组6例术后随访6个月~8 a(平均4.5 a),均恢复良好。
2 讨论
SEDH临床上很少见。其病因包括创伤、硬脊膜外血管性病变、抗凝治疗、出血性疾病、肿瘤等。自发性出血多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妊娠以及各种原因致胸腹腔压力突然升高、硬脊膜外静脉丛破裂出血等。但有半数以上病例无因可寻[1~3]。本组中弯腰搬重物时发病3例、剧烈活动时发病1例、有高血压病者1例、另1例原因不明。SEDH多见于上胸段背侧,下颈段、下胸段次之,上颈段及腰段少见。血肿范围多为1~3个椎体[1~3]。本组有5例血肿发生于上胸段,仅1例发生于高颈段,血肿范围都为2个椎体,血肿量为5~8 mL,平均5.8 mL。SEDH绝大多数急性起病,病情进展迅速。首发症状多为突发放射痛,继而出现瘫痪、痛温觉消失、括约肌功能障碍等,少数病人表现为慢性病程。本组6例均为急性起病,表现为突发放射性疼痛,并在数小时内发展为不完全或完全性的脊髓横断性或半横断性损伤表现。CT或CT脊髓造影有助于该病的诊断,但MRI对该病的定位、定性诊断有独特价值,特别是 MRI矢状面成像以及血肿液内血红蛋白的顺磁性改变为本病的诊断提供了特异性的检查手段。
, 百拇医药
手术是SEDH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故一旦疑为SEDH,均应立即行椎管探查、清除血肿、解除血肿对脊髓的压迫,必要时探查脊髓,以防遗漏硬脊膜内外联合血肿。手术效果与瘫痪发生的速度及程度、脊髓受压程度及时间、手术距瘫痪发生的时间等因素有关[1~3]。手术清除血肿、解除脊髓压迫的时间越早、预后越好。如能在病后12 h内手术减压,脊髓功能多可恢复,若能在病后6 h内手术则脊髓功能恢复的程度更佳,较晚期病例手术后症状也可有不同程度的改善[1~3]。本组中有4例于病后12 h内行椎管探查、血肿清除,术后脊髓功能得到了较为满意的恢复,其中1例于病后6 h内手术清除血肿、解除压迫,术后短期内脊髓功能即得到了较为满意的恢复;另2例发病至手术时间超过12 h,故术后脊髓功能恢复的时间较长,且恢复的程度也相对较差。
3 参考文献
1 王国良. 急性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2例报告.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1996,22(4):248
2 魏希发,董京飞,郭尔安,等. 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10例临床分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3,9(4):228
3 Lawton MT, Porter RW, Heiserman JE, et al. Surgical management of spinal epidural hematoma: relationship between surgical timing and neurological outcome. J Neurosurg, 1995,83(1):1, 百拇医药
单位:王国良 张松柏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神经外科(510010);朱诚 张光霁 卢亦成 上海长征医院神经外科(200003)
关键词:
急性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6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女各3例,年龄30~74岁,平均44.7±16岁。临床上均表现为突发性胸背部或颈部放射样疼痛,数分钟后出现持续性胀痛,继而出现双下肢或偏侧肢体麻木、乏力,并于病后1~4 h出现双下肢或偏侧肢体运动、感觉功能丧失,同时出现排尿困难或尿潴留等括约肌功能障碍。发病前除3例有弯腰搬重物外,其余病人无明显诱因。发病至入院的时间为3~25 h,其中4例于病后6 h内入院。入院时病人均神志清楚,颅神经正常,1例为右侧肢体偏瘫和左下肢轻瘫、左侧肢体感觉丧失,其余5例为双上肢功能正常,胸部相应血肿节段以下感觉消失、肌力0~Ⅱ级、肌张力低下、腱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阴性。急诊MRI检查示相应节段硬脊膜外可见一梭形占位,T1呈等信号或略高信号、T2呈略高信号或高信号改变,符合急性期血肿的MRI信号特征。其中1例血肿位于高颈段(C2~3)硬脊膜外右侧方,其余5例均位于上胸段硬脊膜外背侧。血肿范围多为2个椎体节段。
, 百拇医药
1.2 治疗 所有患者均行急诊手术。发病至手术的时间为6~28 h(平均13±7.7 h)。手术方法采用后正中切口、椎管探查、硬脊膜外血肿清除、减压术,血肿量为5~8 mL(平均5.8±1.2 mL)。术后按常规给予脱水、止血、激素、抗感染、神经营养药物、对症处理等治疗。
1.3 结果 本组2例于发病后9 h内手术清除血肿者于术后第3天即可见感觉、运动功能开始逐渐恢复,局部疼痛消失,术后4周已能下床活动,大小便功能也恢复正常。另4例均于发病后12 h以上行手术清除血肿,术后恢复相对较慢,术后1个月双下肢肌力恢复至Ⅲ~Ⅳ级,术后3~4个月基本恢复正常,大小便功能也恢复正常。本组6例术后随访6个月~8 a(平均4.5 a),均恢复良好。
2 讨论
SEDH临床上很少见。其病因包括创伤、硬脊膜外血管性病变、抗凝治疗、出血性疾病、肿瘤等。自发性出血多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妊娠以及各种原因致胸腹腔压力突然升高、硬脊膜外静脉丛破裂出血等。但有半数以上病例无因可寻[1~3]。本组中弯腰搬重物时发病3例、剧烈活动时发病1例、有高血压病者1例、另1例原因不明。SEDH多见于上胸段背侧,下颈段、下胸段次之,上颈段及腰段少见。血肿范围多为1~3个椎体[1~3]。本组有5例血肿发生于上胸段,仅1例发生于高颈段,血肿范围都为2个椎体,血肿量为5~8 mL,平均5.8 mL。SEDH绝大多数急性起病,病情进展迅速。首发症状多为突发放射痛,继而出现瘫痪、痛温觉消失、括约肌功能障碍等,少数病人表现为慢性病程。本组6例均为急性起病,表现为突发放射性疼痛,并在数小时内发展为不完全或完全性的脊髓横断性或半横断性损伤表现。CT或CT脊髓造影有助于该病的诊断,但MRI对该病的定位、定性诊断有独特价值,特别是 MRI矢状面成像以及血肿液内血红蛋白的顺磁性改变为本病的诊断提供了特异性的检查手段。
, 百拇医药
手术是SEDH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故一旦疑为SEDH,均应立即行椎管探查、清除血肿、解除血肿对脊髓的压迫,必要时探查脊髓,以防遗漏硬脊膜内外联合血肿。手术效果与瘫痪发生的速度及程度、脊髓受压程度及时间、手术距瘫痪发生的时间等因素有关[1~3]。手术清除血肿、解除脊髓压迫的时间越早、预后越好。如能在病后12 h内手术减压,脊髓功能多可恢复,若能在病后6 h内手术则脊髓功能恢复的程度更佳,较晚期病例手术后症状也可有不同程度的改善[1~3]。本组中有4例于病后12 h内行椎管探查、血肿清除,术后脊髓功能得到了较为满意的恢复,其中1例于病后6 h内手术清除血肿、解除压迫,术后短期内脊髓功能即得到了较为满意的恢复;另2例发病至手术时间超过12 h,故术后脊髓功能恢复的时间较长,且恢复的程度也相对较差。
3 参考文献
1 王国良. 急性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2例报告.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1996,22(4):248
2 魏希发,董京飞,郭尔安,等. 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10例临床分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3,9(4):228
3 Lawton MT, Porter RW, Heiserman JE, et al. Surgical management of spinal epidural hematoma: relationship between surgical timing and neurological outcome. J Neurosurg, 1995,83(1):1,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