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急诊科现状及展望初探”有感
作者:黄德铭 陆文珍 施东伟
单位:黄德铭 陆文珍 施东伟 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急诊科,200032
关键词:
中国急救医学990950 刊登于《中国急救医学》(1999年3期)之“急诊科现状及展望初探”是一篇极具现实意义的上佳之作。读后有感而发,实乃急诊医学在我 国有所发展之今日,每一个有志于急诊医学事业的人士,不一定完全是医疗卫生系统从事急诊急救工作的工作人员,对我国的急诊科现状及展望,都应该予以务实精神倍加关注。因此,本着十余年急诊工作实践的体会与责任,结合我院急诊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对于急诊科现状及展望有必要作进一步的讨论。
1 急诊科现状及模式
急诊科是实现和发展急诊医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急诊医疗体系三个组成环节急诊科是实现和发展急诊医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急诊医疗体系三个组成环节(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ICU和/或相应专业病房)中的重要环节。因此急诊科不只是医院面向社会的重要窗口,急诊医疗、护理质量以及急诊急救水平也不单是医院综合实力的体现,同时急诊急救医疗、护理行为也体现了其内涵实质的政府行为和/或社会影响。如此而言,对于急诊科现状,尤其是急诊科的模式与作用不可不作客观的分析、高度的重视。
, 百拇医药
急诊科现状既喜亦忧。卫生部一系列有关医院建设急诊科方面的红头文件,指导和推动了全国各地县(区)级以上医院,如雨后春笋般地纷纷建立起急诊科,并在形式上明确为一级业务科室;历经十余年的无比艰辛、百般磨难,急诊科无论是在规模上、设置上、人员上以及所开展的有关各项急诊工作方面,有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不等程度的发展;急诊科有着自己专业的全国性、地区性急诊医学学术组织、专业期刊及著作等等,无不是令人欣喜、鼓舞的一面。然而,就急诊医学的明确概念和急诊急救的明确任务而言以及急诊科的某些现状、局面确实令人堪忧。院前急救虽然较以往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科间的紧密衔接、良好配合存在着盲目而被动的局面;而院内急诊科的急诊急救工作现状是“无限制性急诊”及“各科相互推倭的夹杂性急诊”。这样的艰巨任务和社会矛盾强加在急诊科——医院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上,引起急诊急救主次不分的混乱局面,及急诊医护人员不堪重负的紧张而动摇军心的局面。急诊科的任务和作用,究竟是什么?!是应该干真正的急诊工作,正如“急诊科现状及展望初探”一文有关“急诊的病谱选择”所言及时而准确。同时,急诊科更应该干的是真正的急救工作,是对急诊医学范围中的急、危、重症之伤病员的急救。在急诊急救工作本身的医疗行为中,是应该充分体现政府关怀人民群众的意图和行为,注重社会影响。但是,急诊科主要是承担急诊急救的医疗业务部,根本无力承受种种社会矛盾的压力和干扰,这是一个十分突出而阻碍着急诊医学发展的现实问题。这一问题不得解决,我国的急诊医学事业又如何能持续而健康发展;一支刚刚建立而又很不健全的急诊急救队伍,如何能不断稳定、壮大。因此,从根本上改变当前急诊科现状,必须由各级政府主管卫生部门乃至医院行政领导负责加深急诊医学概念的应有认识,并且根据急诊工作特点及存在诸多客观的矛盾、困难,以务实的精神去切实解决急诊急救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扭转被动和混乱的局面。对此,本文对急诊科如何开展工作谈谈有关的具体想法。
, 百拇医药
“急诊科现状及展望初探”一文提及我国医院目前急诊科的三种模式,确实多为半独立型。本单位系部级医科大学附属三级甲等医院,目前亦只能实施所谓半独立型的急诊科模式。但是,应该澄清或说明这种半独立型的急诊科模式,预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将作为主体模式。因为急诊医学专业技术人才短缺、急诊医学特定内涵专业形成等方面问题,根据我国国情和各省、市地区实际情况,诸多问题、矛盾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满解决;另外,目前急诊科的半独立型模式,只要急诊科已有部分固定医护人员坚持不懈地在急诊急救意识上的加强、技能上的提高,其并不亚于各传统兄弟科室医护人员的发展前景。同时,作为一名合格而称职的临床医师必须经历和接受急诊急救工作的磨练和考验。因而,固定人员和轮换人员对急诊医学的认识上的差异必将逐步减少或消除,事实是急诊医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发展前景美好,绝不可能以人们主观意志所转移或左右。本单位急诊科的模式虽是半独立型,但在管理模式上却是独立型,即管理在急诊科范围内进行急诊急救工作的所有医护人员(固定医护人员76人、转换人员约32人次/月),既管理业务(医疗、教学、科研),亦管理行政(组织、控制急诊急救工作各个环节,竭尽全力处理、协调好各兄弟业务科室、职能部门间工作合作关系等)事务。
, 百拇医药
急诊科医护人员完全固定,负责流水及留观、抢救病人的全面诊治工作的独立型模式的急诊科,似乎看来为时过早,并不现实。即使今后急诊科形成为“顶天立地”的强大独立科室,非急诊科专业人员亦必须反复轮转急诊科进行流水及留观、抢救病人的诊治工作。而固定急诊科的专业医护人员的主要任务是急、危、重症伤病负的急救,为此而围绕急救这一中心开展一系列的医、教、研工作,并非为梦幻之想,这一天必将会到来。
2 急诊科发展的具体设想
急诊医学事业必须继续深入发展,急诊科作为该事业的基本组织结构必须不断完善、有所发展。但是,新兴学科发展的道路总是曲曲折折,不是平平坦坦。因此,《中国急救医学》杂志开辟的“急诊论坛”是为急诊科发展做了一件好事、实事。而北京于学忠等专家为急诊科发展作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探讨,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为此,全国各地从事急诊医学专业人员应该紧密团结,为急诊科发展既辛勤耕耘,也应该拼命摇旗呐喊,呼吁全社会共同来关注生命急救的急诊医学事业正常发展。
, 百拇医药
2.l 医院领导高度重视是急诊科发展的关键因素
我院急诊科在医院领导直接关心下,有了较大的发展。不仅从行政管理体制上,而且从各项工作开展的具体措施上,促使和保证、扶持急诊科能逐步成为独立建制的科室。为此,本院领导,尤其是院长第一把手经常亲自顾问门、急诊工作,每年一次的门、急诊工作的全院性联席会议,邀请了大部分业务科室、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共同分析问题、解决困难、明确措施。因此,各传统兄弟科室认为急诊科无独立建科必要的种种非议,或对急诊科工作的不理解、不配合、不支持现象,在我院也只是短暂而局部的问题,更无碍急诊科发展的大局;院领导在一切可能情况下,尽最大的努力保护和调动着急诊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强调和落实了急诊急救设置的配备和完善,考虑和解决了急诊科医护人员出国赴港进修学习,以及晋升、福利待遇等方面倾斜性关注……。因此,我院急诊科固定医护人员在超负荷压力情况下,以较为平稳而平衡心态对待着生命急救的神圣工作,承受着种种委屈;本院领导明确规定初级晋升中级和中级晋升高级的临床医师或相应教学职称时,必须完成不同阶段而不同性质的急诊急救工作,还特别明确规定每天内、外科各派出相关专业副高级以上医师长急诊急救24小时二线咨询工作,负责指导当日急、危、重症伤病员救治,包括解决收住院问题,更强调各科总 值班限时限刻及时到位配合救治伤病员。
, 百拇医药
2.2 急诊科领导班子管理作用非同小可
确实,作为一个新兴的边缘学科,急诊科要在诸多困惑干扰下能生存,更要发展,急诊科领导班子的管理作用不可低估。我院急诊科领导班子由科主任、科护士长各1人及3名护士长组成;在科主任负责制下,以民主集中形式,进行数量-质量-效益综合责任目标的院、科二级的科级目标管理;根据本科布局、急诊病员流程分工等实际情况又采取科室目标的分层管理乃至每个人的自身责任管理。十余年来,通过严格而有效管理,应该说加强了管理意识,达到了管理的目标,取得了管理的效果,提高了管理的能力。原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学会主任委员王一镗教授曾有一句金玉良言:负责急诊工作是三分业务、七分管理。对此,本文作者深有体会,在急诊科发展的征途中,对于急诊科自身的各项工作,乃至非急诊科专业的轮转人员的服务情况等不加以业务上和/或行政上应有的管理,是无法去适应急诊科工作中病情危急、不可预见性、病谱杂、医疗纠纷难免等特殊性,势必忙上加乱、矛盾多多、事故连连,从而严重影响急、危、重症病人抢救成功率,不能减少致残率和降低死亡率。又如何谈得上急诊科的生存与发展?!为此,我们认为急诊科领导班子管理作用非同小可。
, 百拇医药
2.3 急诊科专业人员应该明确干什么—一急救!
我们认为,急诊科专业人员的明确任务是急救,所谓的急诊 不一定应该是急诊科专业人员所必须承担的任务。所以本文前已提及目前急诊科半独立型模式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般性而流动性的,尤其是并非真正急症的所谓急诊病人应该由各个医院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相关专业科室的急诊诊病室。配以相应专业科室的专业人员为骨干,妥善处理其专业性质病变,包括病人的具体流向(归家、留察、入院),而急诊科专业人员应作急救上的配合与把关,以及科室、行政、业务、管理上的督促、检查。
因此,本院急诊科对于急诊诊病区的急诊急救工作的重点是白天安排副高级及中级医师各1名,专职巡视、监控急、危、重症伤病员,捕捉急救对象,及时采取抗体克、控制呼吸、维持心跳等稳定生命体征的急救措施。故而,本科在专业设置上重点探索建立健全急诊ICU,并组织急救ICU小组、专职急救;在专业培养上重点考虑心肺急救上的技能培训,有计划地合理选派急诊科专业医师轮转内科、肺内科、麻醉科为主。表现良好的医护人员赴国内、外进一步学习、深造。因此本科人员基本上都能熟练掌握气管插管、呼吸机应用、电除颤等急救技能。
总之,明确急诊科专业人员干什么—一急救任务后,对于专业设置及培养上也就能有的放矢。
读“急诊科现状及展望初探”一文后有感而发,以上所发之言本意也在于急诊科的发展,抛砖引玉,倒是忠恳希望老一辈、吾一辈、下一辈为急诊医学事业中急诊科的健康发展各抒己见。
收稿:1999-06-30, 百拇医药
单位:黄德铭 陆文珍 施东伟 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急诊科,200032
关键词:
中国急救医学990950 刊登于《中国急救医学》(1999年3期)之“急诊科现状及展望初探”是一篇极具现实意义的上佳之作。读后有感而发,实乃急诊医学在我 国有所发展之今日,每一个有志于急诊医学事业的人士,不一定完全是医疗卫生系统从事急诊急救工作的工作人员,对我国的急诊科现状及展望,都应该予以务实精神倍加关注。因此,本着十余年急诊工作实践的体会与责任,结合我院急诊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对于急诊科现状及展望有必要作进一步的讨论。
1 急诊科现状及模式
急诊科是实现和发展急诊医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急诊医疗体系三个组成环节急诊科是实现和发展急诊医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急诊医疗体系三个组成环节(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ICU和/或相应专业病房)中的重要环节。因此急诊科不只是医院面向社会的重要窗口,急诊医疗、护理质量以及急诊急救水平也不单是医院综合实力的体现,同时急诊急救医疗、护理行为也体现了其内涵实质的政府行为和/或社会影响。如此而言,对于急诊科现状,尤其是急诊科的模式与作用不可不作客观的分析、高度的重视。
, 百拇医药
急诊科现状既喜亦忧。卫生部一系列有关医院建设急诊科方面的红头文件,指导和推动了全国各地县(区)级以上医院,如雨后春笋般地纷纷建立起急诊科,并在形式上明确为一级业务科室;历经十余年的无比艰辛、百般磨难,急诊科无论是在规模上、设置上、人员上以及所开展的有关各项急诊工作方面,有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不等程度的发展;急诊科有着自己专业的全国性、地区性急诊医学学术组织、专业期刊及著作等等,无不是令人欣喜、鼓舞的一面。然而,就急诊医学的明确概念和急诊急救的明确任务而言以及急诊科的某些现状、局面确实令人堪忧。院前急救虽然较以往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科间的紧密衔接、良好配合存在着盲目而被动的局面;而院内急诊科的急诊急救工作现状是“无限制性急诊”及“各科相互推倭的夹杂性急诊”。这样的艰巨任务和社会矛盾强加在急诊科——医院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上,引起急诊急救主次不分的混乱局面,及急诊医护人员不堪重负的紧张而动摇军心的局面。急诊科的任务和作用,究竟是什么?!是应该干真正的急诊工作,正如“急诊科现状及展望初探”一文有关“急诊的病谱选择”所言及时而准确。同时,急诊科更应该干的是真正的急救工作,是对急诊医学范围中的急、危、重症之伤病员的急救。在急诊急救工作本身的医疗行为中,是应该充分体现政府关怀人民群众的意图和行为,注重社会影响。但是,急诊科主要是承担急诊急救的医疗业务部,根本无力承受种种社会矛盾的压力和干扰,这是一个十分突出而阻碍着急诊医学发展的现实问题。这一问题不得解决,我国的急诊医学事业又如何能持续而健康发展;一支刚刚建立而又很不健全的急诊急救队伍,如何能不断稳定、壮大。因此,从根本上改变当前急诊科现状,必须由各级政府主管卫生部门乃至医院行政领导负责加深急诊医学概念的应有认识,并且根据急诊工作特点及存在诸多客观的矛盾、困难,以务实的精神去切实解决急诊急救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扭转被动和混乱的局面。对此,本文对急诊科如何开展工作谈谈有关的具体想法。
, 百拇医药
“急诊科现状及展望初探”一文提及我国医院目前急诊科的三种模式,确实多为半独立型。本单位系部级医科大学附属三级甲等医院,目前亦只能实施所谓半独立型的急诊科模式。但是,应该澄清或说明这种半独立型的急诊科模式,预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将作为主体模式。因为急诊医学专业技术人才短缺、急诊医学特定内涵专业形成等方面问题,根据我国国情和各省、市地区实际情况,诸多问题、矛盾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满解决;另外,目前急诊科的半独立型模式,只要急诊科已有部分固定医护人员坚持不懈地在急诊急救意识上的加强、技能上的提高,其并不亚于各传统兄弟科室医护人员的发展前景。同时,作为一名合格而称职的临床医师必须经历和接受急诊急救工作的磨练和考验。因而,固定人员和轮换人员对急诊医学的认识上的差异必将逐步减少或消除,事实是急诊医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发展前景美好,绝不可能以人们主观意志所转移或左右。本单位急诊科的模式虽是半独立型,但在管理模式上却是独立型,即管理在急诊科范围内进行急诊急救工作的所有医护人员(固定医护人员76人、转换人员约32人次/月),既管理业务(医疗、教学、科研),亦管理行政(组织、控制急诊急救工作各个环节,竭尽全力处理、协调好各兄弟业务科室、职能部门间工作合作关系等)事务。
, 百拇医药
急诊科医护人员完全固定,负责流水及留观、抢救病人的全面诊治工作的独立型模式的急诊科,似乎看来为时过早,并不现实。即使今后急诊科形成为“顶天立地”的强大独立科室,非急诊科专业人员亦必须反复轮转急诊科进行流水及留观、抢救病人的诊治工作。而固定急诊科的专业医护人员的主要任务是急、危、重症伤病负的急救,为此而围绕急救这一中心开展一系列的医、教、研工作,并非为梦幻之想,这一天必将会到来。
2 急诊科发展的具体设想
急诊医学事业必须继续深入发展,急诊科作为该事业的基本组织结构必须不断完善、有所发展。但是,新兴学科发展的道路总是曲曲折折,不是平平坦坦。因此,《中国急救医学》杂志开辟的“急诊论坛”是为急诊科发展做了一件好事、实事。而北京于学忠等专家为急诊科发展作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探讨,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为此,全国各地从事急诊医学专业人员应该紧密团结,为急诊科发展既辛勤耕耘,也应该拼命摇旗呐喊,呼吁全社会共同来关注生命急救的急诊医学事业正常发展。
, 百拇医药
2.l 医院领导高度重视是急诊科发展的关键因素
我院急诊科在医院领导直接关心下,有了较大的发展。不仅从行政管理体制上,而且从各项工作开展的具体措施上,促使和保证、扶持急诊科能逐步成为独立建制的科室。为此,本院领导,尤其是院长第一把手经常亲自顾问门、急诊工作,每年一次的门、急诊工作的全院性联席会议,邀请了大部分业务科室、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共同分析问题、解决困难、明确措施。因此,各传统兄弟科室认为急诊科无独立建科必要的种种非议,或对急诊科工作的不理解、不配合、不支持现象,在我院也只是短暂而局部的问题,更无碍急诊科发展的大局;院领导在一切可能情况下,尽最大的努力保护和调动着急诊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强调和落实了急诊急救设置的配备和完善,考虑和解决了急诊科医护人员出国赴港进修学习,以及晋升、福利待遇等方面倾斜性关注……。因此,我院急诊科固定医护人员在超负荷压力情况下,以较为平稳而平衡心态对待着生命急救的神圣工作,承受着种种委屈;本院领导明确规定初级晋升中级和中级晋升高级的临床医师或相应教学职称时,必须完成不同阶段而不同性质的急诊急救工作,还特别明确规定每天内、外科各派出相关专业副高级以上医师长急诊急救24小时二线咨询工作,负责指导当日急、危、重症伤病员救治,包括解决收住院问题,更强调各科总 值班限时限刻及时到位配合救治伤病员。
, 百拇医药
2.2 急诊科领导班子管理作用非同小可
确实,作为一个新兴的边缘学科,急诊科要在诸多困惑干扰下能生存,更要发展,急诊科领导班子的管理作用不可低估。我院急诊科领导班子由科主任、科护士长各1人及3名护士长组成;在科主任负责制下,以民主集中形式,进行数量-质量-效益综合责任目标的院、科二级的科级目标管理;根据本科布局、急诊病员流程分工等实际情况又采取科室目标的分层管理乃至每个人的自身责任管理。十余年来,通过严格而有效管理,应该说加强了管理意识,达到了管理的目标,取得了管理的效果,提高了管理的能力。原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学会主任委员王一镗教授曾有一句金玉良言:负责急诊工作是三分业务、七分管理。对此,本文作者深有体会,在急诊科发展的征途中,对于急诊科自身的各项工作,乃至非急诊科专业的轮转人员的服务情况等不加以业务上和/或行政上应有的管理,是无法去适应急诊科工作中病情危急、不可预见性、病谱杂、医疗纠纷难免等特殊性,势必忙上加乱、矛盾多多、事故连连,从而严重影响急、危、重症病人抢救成功率,不能减少致残率和降低死亡率。又如何谈得上急诊科的生存与发展?!为此,我们认为急诊科领导班子管理作用非同小可。
, 百拇医药
2.3 急诊科专业人员应该明确干什么—一急救!
我们认为,急诊科专业人员的明确任务是急救,所谓的急诊 不一定应该是急诊科专业人员所必须承担的任务。所以本文前已提及目前急诊科半独立型模式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般性而流动性的,尤其是并非真正急症的所谓急诊病人应该由各个医院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相关专业科室的急诊诊病室。配以相应专业科室的专业人员为骨干,妥善处理其专业性质病变,包括病人的具体流向(归家、留察、入院),而急诊科专业人员应作急救上的配合与把关,以及科室、行政、业务、管理上的督促、检查。
因此,本院急诊科对于急诊诊病区的急诊急救工作的重点是白天安排副高级及中级医师各1名,专职巡视、监控急、危、重症伤病员,捕捉急救对象,及时采取抗体克、控制呼吸、维持心跳等稳定生命体征的急救措施。故而,本科在专业设置上重点探索建立健全急诊ICU,并组织急救ICU小组、专职急救;在专业培养上重点考虑心肺急救上的技能培训,有计划地合理选派急诊科专业医师轮转内科、肺内科、麻醉科为主。表现良好的医护人员赴国内、外进一步学习、深造。因此本科人员基本上都能熟练掌握气管插管、呼吸机应用、电除颤等急救技能。
总之,明确急诊科专业人员干什么—一急救任务后,对于专业设置及培养上也就能有的放矢。
读“急诊科现状及展望初探”一文后有感而发,以上所发之言本意也在于急诊科的发展,抛砖引玉,倒是忠恳希望老一辈、吾一辈、下一辈为急诊医学事业中急诊科的健康发展各抒己见。
收稿:1999-06-30, 百拇医药